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江蘇
把甘薯科研工作作為終生追求,民革黨員李強致力打造甘甜致富路     民革徐州市委會    2023年08月07日14:19

他是國家甘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和農業農村部甘薯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擁有眾多頭銜和榮譽﹔他溫文爾雅、平易近人,深受民革徐州市黨員的信賴和支持﹔他勤孜不倦、開拓創新,勇攀農業科技高峰,研究成果豐碩……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民革徐州市委會副主委、徐州市農業科學院院長李強。

1971年6月,李強出生於徐州市銅山縣大許鎮一個農民家庭,1992年,他以優異成績從南京農業大學農學系畢業后來到徐州農科院工作,立志於科技富農。多年來,他一直從事農作物新品種選育、育種技術研發及示范推廣工作。從技術員到研究員,30余年的農業一線科研工作,李強每年有大半的時間是在試驗田、示范基地和實驗室裡度過。他說:“大學畢業后,因為熱愛而選擇了農業科研工作,經過田間地頭及實驗室的一次次試驗,更加堅定了這份信念,把甘薯科研工作作為終生追求的事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助力鄉村振興。”這句話不僅僅是他追尋夢想途中的真實寫照,更是他這些年作為民革黨員在履職路上的生動實踐。

鑽研品種創新 小甘薯做出“大文章”

解決我國甘薯種質資源數量少,常規育種周期長、效率低,品種專用化程度不高等突出問題,一直是李強長期扎根在甘薯試驗田的根本動力。

隻有堅持創新驅動,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才能破解發展瓶頸。李強帶領團隊選育出早熟優質高花青素品種徐紫薯8號、優質鮮食品種徐薯41、高胡蘿卜素品種徐渝薯35、高產耐鹽品種徐薯28、高澱粉品種徐薯37等10余個專用甘薯新品種,讓甘薯品種既高產又優質,不斷滿足產業發展的需要。很快,甘薯產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得到快速推廣應用,甘薯新品種長勢強、結薯早、薯塊膨大快、結薯集中,產量水平由每畝3000余斤提高到5000余斤,提高近50%。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在不斷提高自身技術水平的同時,作為徐州農科院院長,李強非常重視農科院的團隊建設。如何充分發揮老專家的傳幫帶作用,如何優化創新組織模式,探索以科學家為主導的創新模式,李強在專業創新團隊建設中不斷尋找答案。

為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0年4月,徐州農科院正式啟動創新團隊建設工作。李強作為帶頭人,推動建立甘薯分子育種創新團隊,傳承和發揚以盛家廉先生等為代表的幾代甘薯育種家“求真務實、勇攀高峰”的精神,育成品種受到種植戶和加工企業歡迎,有效支撐了甘薯產業發展。經過幾年探索,團隊建立了甘薯高效遺傳轉化體系,開發了甘薯重要性狀相關的分子標記,挖掘了一批重要性狀相關的優異基因,初步建立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體系,先后榮獲部(省)、市科技進步獎16項次,甘薯分子育種創新團隊獲江蘇省農業科學院首批重點學科和首批“四星創新團隊”。同時,李強還兼任中國農業科學院、江蘇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一直用心用情培育青年人才,關心關注青年人才的思想,放心放手讓青年人才盡快成長。

在創新品種的同時,李強積極打造學科建設,進一步鞏固了徐州農科院甘薯學科國內領頭羊的地位,推動學科建設邁上新的台階。他聯合國內雙子葉雜糧優勢單位,成功申報獲批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擔任“雙子葉雜糧高效育種技術與品種創制”項目首席專家。

結緣貴州安順 鼓起農民“錢袋子”

自2009年加入民革,李強歷任民革徐州市委會綜合支部主委、農科院支部主委、市委會委員,2021年當選為民革徐州市委會副主委,兼任民革徐州市委會“三農”委員會主任、民革徐州市農業科技專家團團長。加入民革后,李強堅持開展送技下鄉活動,尤其從2016年起,他與貴州安順結下了特殊緣分。

貴州山水秀麗,脫貧攻堅任務繁重,也是民革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的對口省份。為了這片熱土,民革中央傾注了大量心血,部署安排民革江蘇省委會參加民革中央第四調研組對口貴州省安順市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2016年10月,李強作為民革中央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第四調研組成員,第一次走進安順市紫雲縣。

“對面山上窮窩窩,哪家姑娘願上坡?等你換了窮面貌,哥哥你再來向妹說。”這首土歌謠唱出了紫雲縣人民的脫貧期待,這個全國唯一的苗族布依族自治縣,長期以來戴著“貴州省14個深度貧困縣之一”的“窮帽子”。這首童謠刺痛了李強的心。如何發揮專業優勢讓紫雲縣摘掉“窮帽子”使李強成了紫雲縣的“常客”。從2016年到2020年,李強先后六次赴紫雲縣。在詳細了解紫雲縣甘薯產業種植情況和經營銷售情況基礎上,李強因地制宜針對天氣條件、地質條件、品種選育、栽培施肥、農業增收等問題進行技術指導和科學建議,並進一步提出了“市場主導、理性生產﹔科技支撐、優化品種﹔生態保障、特色品牌”等專業建議。

綠油油的甘薯秧苗長勢喜人,鼓舞著紫雲縣人民的種植和經營干勁。2017年8月,李強促成了“紅芯紅薯助推脫貧攻堅產業發展論壇”在紫雲縣召開。活動中,國家甘薯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與紫雲縣人民政府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為紫雲縣紅芯紅薯發展保駕護航,為“紅芯紅薯紅起來,農民腰包鼓起來”提供了技術保障。通過產業幫扶,李強使“紫雲紅芯”造福一方,實現精准扶貧,僅白石岩鄉甘薯種植面積就由原來的5000畝擴大到15000畝,帶動1326戶貧困戶實現脫貧。李強也先后獲得民革江蘇省委會授予的“定點扶貧工作先進個人”“江蘇民革榜樣人物”、民革中央授予的“民革助力脫貧攻堅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堅持科技幫扶 貢獻民革“三農力量”

如何守好來之不易的脫貧攻堅成果,穩步銜接鄉村振興,讓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是李強持續奔跑的動力。

身為民革徐州市委會副主委,李強分管徐州民革的社會服務工作尤其是農業幫扶工作。針對蘇魯豫皖接壤的蘇北、魯西南、皖北、豫東,以及河北省經濟欠發達縣,在疫情穩定情況下,他堅持定期帶領團隊中甘薯、大豆、小麥、果樹等專業的專家赴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培訓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教會農民如何選擇合適的優良品種、如何根據品種的特點和用途科學種植農作物、如何綠色防控病虫害、如何能賣個好價錢等,看到自己的知識能為鄉親們帶來實際的收益,李強心中洋溢著滿足感。

近年來紫薯產業發展勢頭好,作為甘薯專家,李強針對主持選育的新品種徐紫薯8號的特點,研發了不同用途的配套栽培技術,根據徐紫薯8號結薯早、品質優的特點,為甘薯種植戶帶來優良新品種和高效種植管理新技術,教會薯農科學增加栽插密度、縮短生長期,80-90天上市,錯季銷售,一年兩季栽培,實現畝純收益過8000元的目標﹔根據徐紫薯8號產量高、花青素含量高、澱粉品質好的特點,指導薯農延長生長期,實現畝產量過3000公斤的目標。江蘇省睢寧縣其中一個村2019年種植200畝徐紫薯8號,當年實現了脫貧,2020年發展到1200畝,生產的紫薯供不應求,畝收益過6000元。

用心履職盡責 讓“中國好種子”生根發芽

李強不僅忙於投身科研事業,他始終牢記加入民革的信仰,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有著深刻的理解。百忙之中深入調研、筆耕不輟。

他連任三屆徐州市政協常委、一屆江蘇省人大代表,如今又當選全國人大代表,這得益於他出色的參政議政能力。他注重在本職工作中發現議政調研的好題目,撰寫的社情民意信息《推進根莖類作物產業發展助力農業振興三策》《江蘇省糧食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建議》等被中共江蘇省委統戰部、江蘇省政協採用﹔《小麥種子市場存在的主要問題》《建議加強種業科技創新與種源安全保護》《關於將紫甘薯納入〈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鮮活農產品品種目錄〉的建議》等被民革中央、全國政協採用。在各級政協、人大會議上,他也提出了許多提案和建議,經他手的材料,調查之深入,分析之細致,根據之充分,數據之翔實,讓人折服,連續多年被民革、政協等授予“參政議政先進個人”“社情民意信息先進個人”稱號。

如何加快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打好種業翻身仗,是李強關注的重點。今年全國兩會,他帶著“加快建設國家植物品種測試中心助推種業振興”的建議赴京參會。李強說,《“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明確提出,要在江蘇徐州和海南三亞建立國家級植物品種測試中心。一旦測試中心落地,不僅可以滿足植物新品種測試和保護需求,解決目前品種同質化和假冒偽劣種子的問題,激發廣大育種者的創新活力,還可以承擔更多的品種測試技術研究工作。他期待能夠促成國家植物品種測試中心早立項、早建設、早發揮作用,使越來越優新特的“中國種子”生根發芽,推動國家種業的振興,提升國家種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專題推薦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