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1905
回望歷史 共創未來     侯 杰 趙小川    2021年03月24日15:30

——《民革前輩與新中國》讀后

 

 今年2月,習總書記在黨外人士迎春座談會上進一步指出:廣大黨外人士要認真總結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多黨合作事業取得的寶貴經驗,發揚長期以來同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休戚與共的優良傳統,搞好政治傳承,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能力,夯實新時代多黨合作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礎。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建設高水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民革中央啟動了《民革前輩與新中國》一書的編寫工作。該書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萬鄂湘,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務副主席鄭建邦擔任顧問,民革中央副主席兼秘書長李惠東任主編,宣傳部部長劉良翠任執行主編,由孫俊杰、李韌、韓芸、覃珊、鮑家樹等30多位學有所成的中青年學者和黨務工作者一起,共同完成,並在國慶節前由團結出版社有限公司隆重出版。該書具有強烈的民革特色,充滿多黨合作的色彩。

 這部洋洋60余萬言的鴻篇巨制,以詳盡的史料,生動的事實,分別記述了宋慶齡、李濟深、何香凝、朱蘊山、王昆侖、屈武、朱學范、程潛、譚平山、蔡廷鍇、張治中、熊克武、龍雲、鄧寶珊、陳紹寬、賈亦斌、孫越崎、趙祖康、郭春濤、王葆真、馮玉祥、陳銘樞、蔣光鼐、邵力子、柳亞子、劉文輝、余心清、唐生智、盧漢、許聞天、陶述曾、覃異之、焦實齋、廖運周、何思源、楊杰、丁貴堂、萬保邦、仇鰲、陳離、凌其翰、高樹勛、夏琫瑛、周從化、周均時、黎又霖、王白與、李宗煌、曹立中、王建昌、黎一上共51位民革前輩在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中建立的功勛,重點闡釋了他們在民革建立、發展,新中國建立,尤其是和平解放過程中所做出的非凡努力與獨特貢獻。這對於深入了解和系統認識民革前輩的人生發展軌跡,尤其是在歷史大轉折時所做出的貢獻,大有裨益。

 更難得的是,民革前輩用生命、鮮血、智慧書寫的歷史,還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這在該書中也被充分闡釋出來,足以啟迪后人。

 該書脈絡清晰,特色鮮明,編排巧妙,以人物傳記的方式,展現了民革前輩在近代中國的艱難探索和頑強奮斗。該書不僅闡釋了民革創立的歷史必然,及其與新中國建立、建設的重要聯系,極大地豐富、完善了民革及其歷史人物的研究﹔而且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大力弘揚民革前輩的優良傳統,以豐富鮮活的史實,深入淺出,講好民革故事,講好多黨合作的故事,不斷增進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認同。為民革事業嘔心瀝血、殫精竭慮、作出了卓越貢獻的李濟深主席去世前夕還強調,民革一定要接受共產黨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這是民革本身歷史發展的自然歸宿,猶如江河之歸大海。(第37頁)臨終前,他諄諄囑托全黨:“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走社會主義道路,要讓后人在這個原則問題上永遠和我們保持一致,代代相傳。”

  在近代中國社會轉型的過程中,民革前輩中曾涌現出眾多光耀千秋、彪炳史冊的重要人物。回望他們的歷史,頓生高山仰止之感。他們因為做出順應時代潮流的重要抉擇,從而改變了個人乃至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軌跡,也使他們在中國歷史發展和新中國建立、建設的過程中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永垂史冊。書中所記述的這些民革前輩,為國舍生忘死、鞠躬盡瘁,為民嘔心瀝血、殫精竭慮,是革命事業忠誠的守護者、奠基者﹔是中山精神堅定的信仰者、傳播者﹔是新中國成立積極的推動者、擁護者﹔更是新中國建設的模范的實踐者、參與者。所以說,民革前輩不僅是歷史的創造者,更是歷史見証者。所以說,《民革前輩與新中國》就是一部民革前輩“奮斗終身,以身許國”,多黨合作的愛國史,處處都留下了民革前輩的奮斗足跡。

  誠然,每位民革前輩都曾書寫過與眾不同的英雄史詩,做出了卓越的歷史貢獻。然而,在艱難的抉擇中,他們又殊途而同歸,毅然決然地走到了一起,成為歷史的創造者和見証者。究其原因,在於他們順應了時代潮流,不斷地投身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具體實踐。對此,萬鄂湘主席進行了高度概括:“作為由原國民黨民主派為主創建的民主黨派,民革對孫中山先生一向懷有崇高的敬意和深厚的感情。成立七十多年來,民革始終以孫中山振興中華理想引導自己,始終以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激勵自己,把對孫中山振興中華理想的情懷,轉化為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巨大精神動力。繼承發揚孫中山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是民革的優良傳統和基本特色,我們一定要代代相傳,發揚光大。”(萬鄂湘序,第4頁)鄭建邦常務副主席也指出,回望過去,是為了更好地前行,具體體現在:一、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二、傳承民革前輩堅定的政治信念,在新時代譜寫民革的新篇章﹔三、弘揚民革前輩的優良傳統,為堅持、發展和完善新型政黨制度獻計出力。(鄭建邦:《繼承民革前輩光榮傳統 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為了充分展現民革前輩的風范,該書發掘了很多珍貴的圖像、文獻資料及其相關研究成果。有些民革前輩的親屬,有些黨員、干部還慷慨奉獻出不少寶貴的照片,使該書圖文並茂,令讀者和研究者,愛不釋手。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很多圖像、文獻資料還是第一次通過本書展現給世人。

 祖國統一既是中國人民的強烈願望,也是民革的神聖事業,更被民革前輩視為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新中國建立后,由於國內外局勢風雲變幻,台灣一直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民革由於其自身特點和歷史淵源,一直把推進祖國統一振興中華作為義不容辭的使命。很多民革前輩為此奮斗了一生。

 該書詳盡記錄了新中國建立后,民革積極擁護中共中央在台灣問題上的方針政策、架設兩岸“和平橋梁”,致力於祖國和平統一事業,為海峽兩岸溝通、和平發展所作出的歷史性的貢獻。在這方面,巾幗不讓須眉。如何香凝,她十分關心祖國的統一大業,衷心擁護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政策,希望早日以和平方式最終解決台灣問題。她不僅認定,民革應該利用好與台灣國民黨的歷史聯系,幫助共產黨多做一些工作,努力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而且在擔任以聯系和團結國民黨愛國民主人士為中心任務的民革中央團結委員會主要負責人期間,團結國民黨上層愛國人士。她經常利用紀念孫中山誕辰、祭辰和辛亥革命的時機,通過撰寫文章、發表談話、廣播演說等多種形式,呼吁台灣當局和國民黨的軍政人員站到愛國主義的旗幟下。據不完全統計,自1955年9月至1962年6月的6年時間中,她寫出的有關涉及祖國統一內容的著述有19篇之多,為全體民革黨員乃至各民主黨派樹立了一個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並與中國共產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光輝典范,是名副其實的我國多黨合作事業的忠實實踐者、參與者、推動者。

 何香凝不僅是政治活動家,而且還善作舊體詩詞,通過詩詞唱和來做祖統工作。例如1958年,她與孤居台灣的國民黨元老於右任的詩詞唱和,成為兩岸情深的真實寫照。該書不惜筆墨,完整呈現了這段感人的故事。當時,在台灣的於右任,偶得30年前由自己題詞的《歲寒三友圖》中堂一幅。該圖是由何香凝、經亨頤、陳樹人和於右任4人合作而成,以書法聞名的於右任在圖的上方作詩題款。80歲高齡的於右任發現詩的最后一句中漏寫“時”字,因而補書,並賦詩兩首:

三十余年補一字,完成題畫歲寒詩。

於今回念寒之友,泉下經陳知不知?

   

破碎河山容再造,凋零師友記同游。

中山陵樹年年老,掃墓於郎已白頭。

 於右任的這一題詩情深意切,在海內外流傳很廣。1958年11月12日,《人民日報》轉載了這兩首詩。

 何香凝見到於右任的詩后,感慨萬千,步原韻奉和詩三首,名曰《遙念台灣》:

青山能助亦能界,二十余年憶此詩。

歲寒鬆柏河山柱,零落台灣知未知?

錦繡河山無限好,碧雲寺畔樂同游。

驅除美寇同仇愾,何事哀傷嘆白頭?

遙望台灣感慨憂,追懷往事念同游。

數十年來如一日,國運繁榮渡白頭。

 字裡行間,充滿真情實感,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何香凝對於右任的思念和對祖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抒發了她殷切期望在台舊友認清前途,促進祖國早日統一,以便回到祖國共度幸福晚年的衷情。

 事實証明,再精彩的影視劇也不如歷史本身精彩。該書以飽蘸深情的筆觸,講述了一個個民革前輩的故事,中國的故事,令人難忘。■

 (侯杰,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趙小川,天津市武清區融媒體中心助理編輯/責編 劉玉霞)

專題推薦

  • 組織換屆
  • 2022兩會
  • 十三屆五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