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互聯網時代、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全面到來,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變得越來越互聯網化。人們通過互聯網購物、支付,通過互聯網聊天、溝通,通過互聯網進行投資、融資,等等。但互聯網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時候,也暴露了一些信用問題,亟待解決。
一、互聯網環境下面臨的社會信用問題
1.“陌生人社會”裡信用缺失比較突出
在傳統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也叫“鄉土社會”,社會信用的范圍僅限於熟人的圈子,人們不敢輕易失信。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活動范圍不斷擴大,“熟人社會”開始瓦解。而互聯網環境下,人們從事一些經濟交易活動,可能從未見面,這種“陌生人社會”具有一定的虛擬性,人們在交易時難以做到“一手交貨、一手交錢”。要麼是預付貨款,要麼形成應收賬款,從而產生了一定的信用風險。誠信對於交易成敗就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
現實中互聯網上時常發生各種不誠信的行為。網上虛假宣傳、惡意欺詐等行為時有發生,黑客竊取個人信息、竊取錢財也屢見不鮮。這些失信問題給互聯網的應用帶來了負面影響。
2. 互聯網金融風險加大
從經濟角度看,互聯網環境下的信用主要體現在網絡貸款和電子商務方面。相對於電子商務的預付貨款和延期收款,網絡貸款的信用風險問題更為突出。由於大量互聯網金融活動信息並未納入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也未被其他合法征信機構全面征集並提供相應信息服務,一些網絡貸款機構在信息不充分和信息准確性沒有得到有效驗証的情況下,做出信用決策,進行信用管理,造成許多貸款失敗的情形。網絡貸款主要包括互聯網小貸、消費金融、P2P網絡借貸等形式,其中以缺乏數據基礎獨立面向大眾的P2P網絡借貸的風險最為突出,在政策收緊和加強監管的2018年,其爆雷速度進一步加快。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現在主要運行的征信系統僅收集傳統放貸機構的信用信息且僅服務於這些機構,互聯網金融風險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3.互聯網失信治理難度大
由於網絡的虛擬性,相關失信等違法違規行為查辦起來難度就要大得多。一是網絡上的信息很容易被刪除掉,要固化証據材料,比線下的案子要困難一些。二是由於互聯網的廣域性,相關違法違規行為的受眾面廣,可能涉及多個省份,甚至相關行為人在國外,查辦起來行政成本異常高企。三是即使網站被查封,相關行為人又可以很輕鬆地注冊一個新的域名,違法違規的成本比較低。四是監管部門的執法人員更多的是習慣線下執法,能否有精力有能力應對互聯網上的違法違規行為,還有待執法人員業務水平的整體提升。
二、緩解互聯網環境下社會信用問題的對策建議
1.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當前我國與互聯網直接相關的法律主要有《電子簽名法》《網絡安全法》《電子商務法》等,這些法律推動了我國電子簽名、電子數據的合法有效,也賦予了網絡經營者相應的法律責任。后兩部法裡還都提及到“有本法規定的違法行為的,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記入信用檔案,並予以公示”。但該條款還比較粗線條,建議加快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從而落實相應的失信懲戒措施,發揮法律的震懾力。
另外,要加快《個人數據保護法》或《隱私權法》的制定,從而對竊取個人信息的行為起到一定的震懾作用。同時,也有助於征信機構更加清楚地知道哪些信息可以收集,哪些信息不可收集,從而有的放矢,緩解征信機構在展業過程中面臨的法律風險。
2. 建立完善互聯網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
當前,上海資信受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委托,建立了網絡金融征信系統(NFCS),主要收集了全國的網絡借貸、小額貸款、消費金融、融資租賃等互聯網金融及非銀金融信用信息。截至2019年4月30日,網絡金融征信系統累計簽約接入機構1,332家,共收錄自然人7,959萬人、企業和其他組織2,333萬家,其中借款人數量3,106萬人,借款申請人數量6,660萬人,借貸金額13,531億元,借貸筆數21,035萬,借貸申請筆數27,078萬﹔累計成功入庫記錄數30.4億條,其中失信被執行人信息270.1萬條,逾期180天以上信息1,173萬條(逾期金額1,356億元),P2P平台借款人惡意逃廢債信息81,025條(逾期金額42.86億元)﹔本年累計查詢次數4,283萬次,單日最高查次數51.6萬次﹔本月日均查詢次數36.3萬次,平均查得率76.3%。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搭建了一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截至2018年3月,正式接入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國美、蘇寧、唯品會、百度金融、宜人貸、陸金所、網信、拍拍貸等100余家從業機構。收錄自然人借款客戶4,000多萬個,借款賬戶累計9,000多萬個,入庫記錄3.6億多條。
建議在這些系統的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完善互聯網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將涉及互聯網的信用信息廣泛收集起來,並通過合適的方式提供對外查詢。同時,這些數據庫應與國家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實現互通共享,從而進一步完善國家公共信用信息數據庫的數據種類,為人們作出信用判斷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3. 加快完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
在征信體系的建設方面,我國採用的是公共征信為主、市場化征信為輔的模式。人民銀行主導的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經過近20年的建設已經日趨完善,但市場化征信機構尤其是市場化個人征信機構在我國的發展相對緩慢。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要求市場化征信機構為其提供信息服務,同時也對征信體系的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2018年2月22日,央行向百行征信發放了國內第一張個人征信牌照。百行征信的定位是收集沒有被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納入的信貸信息,主要是網絡金融的信息。目前,百行征信已經簽約接入了600多家機構的信用信息,並於2019年1月正式推出了個人信用報告等3款征信服務產品。
建議在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增加1~2家具有互聯網征信優勢的個人征信機構,進一步推動市場化征信機構的發展,形成優勢互補、良性競爭的市場格局,建立起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政府+市場”雙輪驅動的、覆蓋全社會的征信體系。
4.提升互聯網監管合力
各有關部門應明確職責,加強互聯網監管,加大互聯網領域失信懲戒力度。建議各有關政府部門都設立信用監督管理機構,並根據自身監管范疇,將互聯網上相關失信行為納入監管,並及時錄入信用信息數據庫。結合投訴舉報的焦點問題,有關部門應適時開展聯合專項整治,提升對失信行為的震懾力。而且,要加大監管手段的科技含量,綜合運用搜索引擎、大數據等手段,開發專門的網絡監管系統,著力提升對網絡失信行為線索的識別力、網絡証據的實時抓取及固化能力,為互聯網失信行為的后續懲處提供堅強后盾。
5. 通過互聯網渠道加強社會信用宣傳
隨著互聯網的流行,社會信用宣傳也應當借助互聯網渠道。政府部門和相關行業協會組織可以考慮在互聯網站、APP客戶端、游戲軟件等投放社會信用宣傳材料,可以通過文字、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社會信用有關法規制度、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典型案例等素材,使人們能夠充分認識社會信用的重要性、失信的危害性,掌握信用風險的管理辦法,提升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能力。
同時,也要加大對互聯網投訴渠道的宣傳,讓人們知曉快捷高效的維權方式。消費者除了可以採取傳統的12315電話撥打方式外,還可以登錄全國12315互聯網平台,進行投訴或者舉報。它同時還提供了手機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支付寶小程序、百度小程序,可謂是給消費者提供了全方位維權的渠道。公安部設立了網絡違法犯罪舉報網站,為人們舉報網絡違法行為提供了便捷的通道。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設立了專門的互聯網金融舉報信息平台。通過宣傳推介這些網絡投訴舉報平台,號召廣大網民一起參與織就一張張越來越嚴密的失信懲戒大網,從而更好地淨化互聯網氛圍。■
(劉洪波、葉湘榕,廣東金融學院信用管理學院副教授/責編 張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