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201902
扶貧工作五建議     魏國良    2021年03月23日17:42

 

  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實施的以“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為基本方略,以做到“六個精准”和實施“五個一批”為根本手段,以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聚焦“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准為重要特點的脫貧攻堅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效。農村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農業產業發展基礎不斷夯實,農村貧困人口持續大規模減少。現在距離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僅剩不到兩年時間,打贏精准脫貧攻堅戰這場硬仗到了關鍵階段。為切實提高脫貧質量,實現穩定脫貧,有序銜接鄉村振興,根據多年扶貧工作實際,建議:

  一、要用源頭治理、綜合施策的思維和方法來解決貧困問題。首先要做好調查研究,找到病因,客觀分析,研究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其次要及時開展幫扶和救助,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實施精准扶貧。最后要做好政策評估,及時調整脫貧政策,以適應不斷變化形勢。扶貧不是政府扶貧部門一家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責任,要動員企業和社會組織深入參與脫貧攻堅,從而形成合力解決貧困這一社會問題。

  二、要注重改造落后的文化風俗和不良生活習慣。一些貧困地區落后的文化風俗制約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影響到正常的生產和生活。如,婚喪嫁娶大操大辦,互相攀比收受彩禮,讓本不寬裕的農民背上了沉重負擔﹔煙民比率高且呈低齡化趨勢,或酗酒,給健康埋下禍根﹔等等。在扶貧工作中,要把改變不良風俗和生活習慣作為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宣傳教育和引導,在貧困地區樹立文明新風,使貧困人口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注重環境衛生,注重健康飲食。

  三、要提高村寨自我發展和自我服務的能力。很多貧困村都是空殼村,沒有集體經濟積累。要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和集體經濟,讓真正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民來發展最適宜當地產業項目,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土地生產值。與此同時將其他農村勞動力解放出來,在非農產業上實現就業。村寨有了集體經濟,才有能力開展公共服務,能夠對村中貧困弱者提供照顧。

  四、要讓貧困人口真正成為發展的主體。助人的最高境界是助人自助。簡而言之就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自我成長,實現自我發展。扶貧中的助人自助,首先是讓貧困人口參與決策,使貧困人口意識到自身的權利和責任,成為社區發展的主人。其次是增強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第三是要讓貧困人口有一技之長,通過產業或就業獲取經濟收入,讓他們有成就感,有尊嚴。

  五、要轉變工作作風,改善產業扶貧方式。脫貧攻堅面臨著最嚴格的考核,一些貧困地區的領導干部為了完成脫貧任務,工作中難免脫離實際,將扶貧資金和精力用在了不切實際的形象工程上,導致群眾怨聲載道。我們要用好用活政策鼓勵支持,但不包辦代替﹔用好用足市場競爭機制,但不放任自流。要善於運用市場思維、市場手段開展產業扶貧。如幫助農民研究市場需求、價格信息和發展趨勢,幫助企業運用政策資源、完善經營管理、樹立品牌形象等。企業是主體,產業是平台,政策是推,市場是拉,如此產業扶貧才會事半功倍。(魏國良,民革中央機關總支第三支部黨員)

專題推薦

  • 組織換屆
  • 2022兩會
  • 十三屆五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