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團結雜志
朱建軍:地表形變監測的毫米級突破者     張蔚秋    2021年03月23日17:06

 

2019年1月8日,人民大會堂,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正在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為獲獎代表頒獎並合影留念。長沙市政協副主席、民革長沙市委會主委、中南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教授朱建軍主持完成的“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榮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坐在庄嚴的人民大會堂,感受著黨和國家領導人對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視,朱建軍心中既有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的喜悅,又有任重道遠、繼續永攀高峰的豪情。此時正值長沙市政協全會召開,出席完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他須臾未停,又日夜兼程返回長沙繼續參加政協會議。

 出生於1962年的朱建軍走出了一條讓大多數同齡人羨慕的人生軌跡,他不僅在學術上有所建樹,在政治社會活動中也有所作為。他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南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帶頭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同時,他又曾任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湖南省委會副主委、中南大學圖書館館長與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副院長,現任長沙市政協副主席、省政協委員、民革長沙市委會主委。朱建軍堪稱成功人士,熟悉他的人一致認為,他“盡管碩果累累壓枝,然而謙虛質朴依然”,和他接觸過的人都說他是沒有架子、很好接近的領導。他可以開著私家車費時費力地繞道送一起調研的下屬回家而覺得是理所當然,他可以在野外等待因故遲到的下屬幾十分鐘而毫無怨言……他是一位學者,認真而執著,對教學、科研始終保持著火一般的熱情﹔他也是一位民革領導干部,務實而謙遜,與同志共事如師如友。

孜孜以求鍥而不舍,砥礪奮進奠定學科

 1978年,年僅16歲的農家少年朱建軍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中南大學(原中南礦冶學院)工程測量專業,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天之驕子。1985年,中南大學碩士畢業后,23歲的他留校任教。從此,一生與測繪科學結緣。

 在測繪專業領域,他的腳步邁得堅實而自信:1992年破格提拔為副教授﹔1996年開始擔任中南大學測繪與國土信息工程研究所所長及測繪學科學術帶頭人﹔1997年晉升教授﹔1998年獲中南大學博士學位,並遴選為博士生導師﹔1998至2002年相繼到香港理工大學、加拿大、美國、德國等地訪學﹔ 2002年任中南大學信息物理工程學院副院長﹔2010年任中南大學圖書館館長兼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副院長。

  朱建軍對學術孜孜以求,但他並不只是一位埋頭搞科研和教學的學者,他敢於接受挑戰,勇於承擔責任。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南工業大學測繪所的許多骨干紛紛選擇南下“淘金”,任課教師由最多時的40位銳減至10多位,而且所裡還欠下數萬元教師教學津貼。更為糟糕的是,在1995年中南工業大學校內博士點評估活動中,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博士點由於問題比較突出被亮黃牌,學科發展跌落至低谷。在此危急時刻,學校任命朱建軍為測繪所所長。他毅然決然地擔起了這一重任,改變測繪所墨守成規的工作方法,要求大家“轉變觀念,發揮自身的科研優勢,主動‘走出去’,加大適應市場需求的科研項目的開發力度,吸收外部資金”,帶領測繪所的同志們在廣東、廣西、江西、湖北和湖南等省承接了一些大企業和政府部門的測繪項目,努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同時,注重梯隊建設,輸送了一大批優秀專業人才赴國內外深造,又想方設法從全國各地引進大量優秀的專業人才。為了吸引優秀人才,朱建軍有時甚至親自為引進的人才聯系住房,協助他們聯系家屬工作,盡量為他們提供較大的發展空間。如今已是地球科學與信息物理學院副院長的李志偉教授本有機會留在香港工作,但他卻毅然選擇回到中南大學追隨朱建軍。現在中南大學測繪學科的教師中,有很多和李志偉一樣,他們回到母校的理由就是“朱老師的業務水平,讓我們堅信學科的發展前景,與之共事,也讓人如沐春風”。在他的領導下,中南大學的測繪學科如破繭的蝴蝶般獲得了新生。2003年,中南大學取得了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點授權及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后流動站﹔在多輪全國一級學科排名中,中南大學測繪學科位列全國前五,奠定了重要的學術地位。

  從小就渴望做一名科學家的朱建軍坦言,在他的多重身份中,他最滿意的身份還是老師,最醉心的事還是做學問,搞科研、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是他始終不變的追求。迄今為止,他已指導培養碩士研究生40多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對學生他極為愛護,在學術上悉心指導,在生活上細心關懷,在精神上積極引導。他殷切希望他的學生做有理想、有追求、仰望天空的人。“朱教授在學習和工作上是嚴師,但生活上一直像我們的朋友。”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不外如是。

辛勤耕耘結出碩果,測繪科學攀登高峰

34年來,朱建軍在測繪科學潛心探索,辛勤耕耘,取得了累累碩果。他先后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280余篇,授權發明專利9項﹔出版專著2部、參編教材3部,並主講國家精品課程1項、獲得國家測繪地理信息教學成果獎2項、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測繪教材獎2項﹔主持國家863課題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其他國家/省部級項目數十項,實現了中南大學測繪學科承擔國家重大項目的突破。2009年,參與完成《精度優於±5〞的自動陀螺定向與亞毫米級精度機器人位移監測技術》項目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另外他作為第一完成人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其他獎勵或參與省部級獎勵4項。個人還獲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夏堅白測繪事業創業與科技創新獎”。

自2011年起朱建軍任民革長沙市委會主委,2017年任長沙市政協副主席,肩上的責任越來越重,社會活動越來越繁忙,但無論怎樣忙,他都從未忘記自己作為科學家的責任,努力在承擔的各項工作中找到平衡點,連晚上的時間都要利用起來搞科研、指導研究生,從未讓繁忙的事務性工作影響到自己的教學和科研。他主持完成的項目《InSAR毫米級地表形變監測的關鍵技術及應用》獲得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正是他帶領團隊歷時10余年艱苦探索取得的成果。

採用干涉測量技術的合成孔徑雷達(InSAR)可以測繪幾十乃至幾千平方公裡大范圍內地表變形,但要達到監測毫米級形變這一目標,一直是一個尚未解決的世界級難題。朱建軍帶領項目團隊經過10余年鍥而不舍的研究,終於突破系列技術瓶頸,自主建立了一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InSAR毫米級形變監測及工程化應用的成套技術和軟件體系,解決了制約 InSAR 地表形變監測的瓶頸問題,大幅提高了其精度、可靠性和工程化應用能力。該研究建立了可支撐礦區、沿海區和滑坡區等復雜環境下InSAR地表形變監測技術發展,打破了西方國家在雷達干涉領域的技術優勢,提升了我國InSAR 技術的國際影響力﹔為我國防災減災及災后治理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為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目前,該項目已授權發明專利及軟件著作權多項,發表 SCI/EI論文 270 篇,成果得到了國際著名學者的高度認可。同行專家認為:“……在國內外產生顯著影響,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在 InSAR 大氣改正、多源數據融合、形變測量質量控制等方面居國際領先水平”。正因為此,這個項目榮獲2017年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朱建軍在談到這個項目時,最為欣慰的還是這個項目能為國家和人民提供實際的幫助,他說:“這個獲獎項目是個公益項目,應用很廣,極大地提升了我國防災減災的空間信息支撐保障服務能力。項目的成功實施,實現了InSAR大范圍形變監測精度從厘米級到毫米級、監測維度從一維到三維的跨越。例如長沙修建地鐵,有可能影響地表建筑,但地表是否沉降用眼睛看一般是看不出來的。如果應用我這項技術,連很小的地表沉降都能及時發現。”

載譽歸來的朱建軍,面對媒體的採訪,謙虛地表示收獲這個獎項離不開團隊近百名老師、研究生的通力合作,他一再表示不要宣傳他個人,說自己只是盡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本分。他說現在技術發展很快,每隔5年左右,原有技術就落后了,自己作為肩負著眾多社會責任的科技工作者更要發揮科技工作者的創新引領作用,促進國家綜合實力的提升。他的想法依舊朴素而務實,就是“培養好研究生,多出科研成果”。

我的未來願景,就是發揮一名政協委員與科技工作者的雙重作用,在推動創新引領、促進科技進步方面多做一些工作,為進一步增強我們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努力作出自己的貢獻。”朱建軍對採訪的媒體說。

在測繪學科領域,朱建軍的腳步將永不停歇。■

 (張蔚秋,民革長沙市委會秘書長/責編 張棟)

專題推薦

  • 組織換屆
  • 2022兩會
  • 十三屆五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