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025年亞洲羽毛球錦標賽在浙江寧波落下帷幕,8座採用國家級非遺——寧波泥金彩漆技藝制作的冠軍獎杯一經亮相,就格外奪人眼球。這組色澤通透、造型別致的獎杯由寧波民革黨員、泥金彩漆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明霽純手工打造,上半身為羽毛球造型,下半部分以帆船、海浪作基座,化成一艘承載著運動精神的帆船,巧妙地融合了寧波港口城市文化、傳統技藝和現代體育精神。
“獎杯上的海浪、羽毛等元素都運用了泥金彩漆工藝,從敲泥、堆塑、清理、上膠,再到陰干、掃灰、貼金,共耗時47天完成。”談起這次助力寧波籍非遺亮相國際舞台,李明霽眼底透露出雀躍與希冀。
從學徒到傳承人的淬煉之路
寧波泥金彩漆技藝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以木胎、竹編等為基礎,通過髹漆、堆塑、貼金、上彩進行造型,應用於家居建筑、日常生活器具等。然而,隨著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轉變,這項工藝漸漸失去了市場,僅少數藝人在制作,瀕臨失傳。2011年5月,寧波泥金彩漆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明霽的父親李光昭是寧波泥金彩漆代表性傳承人。耳濡目染下,李明霽打小就開始接觸這項技藝,經常學著父親的樣子,擺弄、拿捏家中的漆泥,熱愛非遺的“種子”也悄悄種進了她的心底,慢慢生根發芽。
一件泥金彩漆作品從漆器胎骨開始,需經過設計、拷貝、敲泥、調漆、堆塑、貼金箔、彩繪圖案等十幾道工序,每一步都頗有講究。“圖稿設計是基礎。根據載體的顏色、形狀和要表達的寓意,將想好的花樣繪於紙上﹔拷貝也叫過關,是將紙上的圖稿繪於器物上,如果漏了一隻腳、一條尾巴等細微之處,那就是‘沒過關’。”
學習泥金彩漆無疑是辛苦的,常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因為心中的那份熱愛,李明霽倒是樂在其中,在年復一年的埋頭苦練后成功出師,熟練掌握了泥金彩漆的全套制作工序。“堆漆是關鍵所在,最考驗技師的手法和審美。”李明霽介紹道,首先要制作漆泥,在生漆中按比例加入熟桐油、瓦片灰、蠣灰等,反復搡打、揉捏,使其硬度適中,手揉不粘、壓而不散﹔堆塑過程中,要根據畫面的整體布局不斷調整,直至經得起不同距離及角度的檢視,形態准確生動、器表細膩潤滑。
在打好基本功的同時,李明霽也在技藝傳承中不斷探索思考、改良創新。《壽上加壽》是她最滿意的作品之一,現收錄於寧波北侖博物館。水綠淡雅的青瓷盤面上,拷貝出人物祝壽的圖樣並以漆泥堆砌出立體感,人物衣著處、邊緣處、主體處分別用浮花、平花、砂金工藝,覆上24k金箔后再描金上彩。“這是泥金彩漆與越窯青瓷的碰撞結合,效果出奇的好!”李明霽說道。
李明霽作品
把培養傳承人當作終身事業
一個精美的拗斗,小小的捧在手心剛好,這是傳統“十裡紅妝”裡新娘嫁妝中用來盛粉黛的器物。“拗斗幾乎銷聲匿跡了,很多年輕人連認都不認得,其原始木胚的造型現在會做的人也不多了。”李明霽拿出正在做的拗斗展示道。
拗斗雖小,但是圖案可不少,拗斗蓋上一幅圖、斗身上六至十幅圖,每一幅圖都要進行設計圖樣、拷貝、堆漆、上彩等一整套工藝流程。“做一個拗斗費的工時,最起碼可以做七八個單幅畫作品了。雖然費時,價格也貴,但還是要堅持做下去,要讓年輕人看到這些十裡紅妝裡的經典‘老物件’。”李明霽說。
除此之外,李明霽還做了傳統十裡紅妝中的提桶、飯盂、鼓凳等。“鼓凳當初放在這裡展覽的時候,很多游客進來都以為是個鼓,經過我們講解才知道其中的門道。”在李明霽看來,泥金彩漆成品堅硬如石、百年不腐,兼具宮廷藝術的富麗與民間藝術的朴拙,凝結中國古代工匠對自然運用的智慧,其獨特的“堆塑”技法和背后蘊含的民俗文化,在當代社會展現出多維的價值。
李明霽每周會前往寧波中學、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寧波市四明中學等學校擔任非遺客座講師,向學生講授泥金彩漆的制作歷史與方法。她還經常帶著各式各樣的泥金彩漆作品,積極參加非遺下鄉、藝術展覽等各種活動。
“培養傳承人很難,需要政府、社會、手藝人攜手努力,非一朝一夕可以見到成果。但我不會放棄,我要像86歲的老父親那樣,把它作為終身事業,沉下心來做精做好。”李明霽說。
李明霽作品
古老技藝的現代密碼
傳統的泥金彩漆作品多為宗教佛像、祭祀器具、家中家具、屏風等大物件,制作成本高、耗費工時久。比如一幅挂畫要十余萬元,制作周期通常需一年以上。“雖然這些傳統藝術作品很吸睛,但較少受到市場的青睞,也讓不少人覺得泥金彩漆遙不可及。”近年來,如何讓高昂小眾的泥金彩漆工藝品走向尋常百姓家,是李明霽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原來的泥金彩漆器物樣式繁多且工藝復雜,李明霽改進技法,將局部圖案提取出來放在茶葉罐、吊墜、梳子等小器物上,並堆塑上精致小巧的圖案,在保留傳統技藝的基礎上縮短了工期,作品既符合現代簡約大方的審美趨勢,也讓產品價格從上萬元縮減至幾百元。
“其實很多年輕人在了解到泥金彩漆這項非遺工藝后都是感興趣的,但覺得價格高、上手難,只能望而卻步。”為此,李明霽以書簽、車挂為載體,配上刷子、金箔、漆泥等原料,做成DIY材料包。一個新手小白在簡單的指導基礎上,花費短短幾小時就能完成泥金彩漆書簽或車挂,體驗傳統非遺技藝融入現代生活美學的獨特魅力。這個材料包在寧波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材料包大賽中榮獲金獎,受到組委會的高度肯定。
青瓷的茶葉罐、茶葉杯上,堆塑著生動形象的圖案,有口吐龍珠的金龍、有清新淡雅的梅蘭竹菊、有若隱若現的山水意境……這些也是李明霽結合現代元素做出的泥金彩漆作品。“每年在展覽、比賽的過程中,我獲得了許多非遺市場化的靈感,也得到了許多企業的認可。有企業向我們定制有泥金彩漆工藝的茶具等作為公司伴手禮,讓我覺得非常開心和自豪。”李明霽表示,泥金彩漆傳統器物富貴艷麗、經久耐看,現代擺件小巧玲瓏、貼近生活,兩者相得益彰,並不矛盾。目前她正協助父親打造一幅已制作四年多的《群仙祝壽圖》,同時也積極嘗試在鑰匙扣、手機殼、相框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產品中加入泥金彩漆工藝。
“今年LABUBU很火,這對我也是一種啟發。我們正在考慮設計圖案,通過抖音、視頻號等做好宣傳,讓泥金彩漆這項千年非遺技藝在現代生活中煥發新彩。”李明霽自信滿滿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