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民革要闻>>中央要闻
凝聚深化改革共识 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来自第八届莫干山会议的思考与声音         2025年10月16日10:12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的谋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9月22日至24日,第八届莫干山会议在浙江德清举办。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出席开幕式并讲话,强调要形成强大制度合力,助力破解深层次矛盾、保障农村改革成果、规范利益分配、激活要素潜能。

会议期间,与会嘉宾围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进行深入探讨。来自“三农”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教科人一体赋能,加快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城乡融合改革,共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新图景”等议题,立足实践案例、剖析核心难题,深入探讨农村改革路径,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思想动能。

深化共识 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走进莫干山脚下的加州农业阳光生态园,标准化、可视化与精准化管理让人印象深刻。这里不仅是智慧农业的展示窗口,也是青年返乡创业的实践热土。“‘双创’平台发挥了重要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在德清考察期间,郑建邦率领民革中央调研组一行来到莫干山镇,深入了解智慧农业建设与青年入乡实践的开展情况。

作为一名“农创客”,民革党员俞诗凡从英国留学归来,她扎根于加州农业青创农场,服务并带动了23家盆栽花卉企业和专业种植户,累计帮助各类经营主体实现增收超过750万元。如今,越来越多像她这样的青年人才,带着知识、技术和梦想回归乡土、扎根乡村,真正实现了“走进来、留得下”。

本届大会开幕式上举行了“博爱牵手·百名专家联百企”签约仪式、乡村振兴项目签约仪式以及“青年入乡”项目签约仪式,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产业活力和人才支撑。此外,低空物流、产业转型、绿色消费等新业态也成为本次大会的讨论热点。

会议指出,无论是教科人一体赋能,还是城乡融合改革,均需打破“单兵作战”思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不仅仅是简单的资源调配,而是涵盖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深度融合。有关专家建议,应聚焦系统思维,推动“点上突破”向“整体提升”转变,聚焦农民主体,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农户,还要聚焦制度创新,为改革提供长效保障。

“这是一场聚焦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探索城乡融合创新路径的经验交流会,更是一场锚定乡村全面振兴目标、凝聚改革攻坚合力的共识凝聚会。”与会专家一致表示,未来需以科技为翼、以融合为径、以人民为中心,持续破解乡村发展难题,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切实绘就乡村全面振兴的壮美画卷。

城乡融合 探索“两山”理念转化多元路径

活水滋润处,融合展新颜。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引出一条兼顾经济与生态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发展新路。

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在于破除要素流动壁垒,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协同转化。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广利建议,完善数字化管理制度、打造AI数据技术“天网”和美丽乡村的产业“地网”,激活宅基地多维价值,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重庆农村土地交易所有限责任公司高级工程师柳源则针对集体林权流转,建议建立全周期结算机制,切实保障农户中长期收益稳定,数字赋能提升服务效能并激活农村经纪人力量,以盘活林业资源。

各地还围绕碳汇交易、生态旅游、资源盘活等方向,探索多元可复制的转化模式。安徽祁门锚定“生态高颜值、发展高质量”目标,创新打造“三生融合”(生态生产生活)的康养产业体系;浙江安吉创新碳汇收储机制,将生态资源转化为金融资本,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福建南平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探索林业碳汇开发。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部主任朱胜平建议,纵向打通资源、资产、资本转化链,横向构建生态融合网,推动产业跨界融合,筑牢制度保障屏障,合力破解生态价值核算难、变现弱、合力散的共性问题。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走差异化特色产业振兴之路,成为多地推动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的选择。如浙江新昌,作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区县,针对村庄分布散、基础条件差的问题,以“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文化共融、产业共兴、人才共聚”的“五共”模式推进片区组团发展。2024年全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增速位列全市第一,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全省2.3个百分点,成功实现山区县“美丽风景”向“美丽经济”的转型。

科技引领 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体系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的必然选择,科技进步、教育支撑、人才驱动已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浙江省科技厅工作人员介绍,浙江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十四五”以来部署30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建成6家农业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推动农业新品种选育和关键技术突破。

要催化农业新科技、新动能,人工智能(AI)已成为智慧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关键抓手。会上,有关专家介绍了AI在病虫害监测、无人化作业等方面的应用成效。例如,江西省打造“云上赣农”平台,聚焦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与数据整合,开发了农业对话机器人“小田”,用于农田实时监测与智能决策支持,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开始以“小田”来查行情、聊农技、询商机。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支撑,多地创新育才、引才、留才机制的实践案例,为破解基层人才难题提供了多元思路。浙江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累计选派5万人次下沉基层,助力农民增收70亿元;台湾省南投县青农联谊会汇聚志同道合的青年伙伴,共享资源、共促发展。上海市金山区农村发展服务中心主任、民革上海市委会人资环建委副主任沈桂红建议,下一步要推动制造业转移劳动力向农业再配置,政企校社协同发力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农人。

实践中,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仍面临共性挑战:技术推广“水土不服”、数据“孤岛”制约技术应用、小农户数字素养不足、研发强度与高技术产业规模滞后等。对此,会议提出,需强化需求导向的技术攻关,完善农业大数据共享机制,加大涉农技能培训投入,同时优化政策补贴精准性,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

(王欣雨)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