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展“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是民革當前一項重要政治任務。民革吉林省委會以高度的責任感和緊迫感,以堅定決心和創新舉措,推動主題教育各項工作落地見效,激勵民革黨員干部以優良作風凝心聚力、干事創業,以作風建設新成效激發參政履職新作為。
在深學細悟中夯實思想根基
中共十八大之后,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制定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以身作則、以上率下,踏石留印、抓鐵有痕,以徙木立信之舉實現時代風氣之變,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推動當代中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國家治理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提供了有力作風保障,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積聚了強大正能量。中共中央八項規定,已成為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張“金色名片”。中共中央八項規定改變了中國,是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聲音。
民革吉林省委會以開展“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為契機,教育引導廣大民革黨員深刻認識中共中央八項規定取得的偉大成就、帶來的重大改變,進一步增強貫徹執行的自覺性主動性。舉辦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會、重要崗位實職干部廉政教育培訓班暨機關建設提升班,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黨的作風建設的重要論述和中共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聚焦“關鍵少數”和重點崗位民革黨員干部,強化作風建設,努力營造上率下隨抓作風建設的良好氛圍。持續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員培訓,通過開展專題學習、座談交流、實地調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確保主題教育全覆蓋、無死角、一個都不能少。下一步,將充分用好“周三下午大講堂”“支部主委講黨課”等學習平台,加強理論武裝,夯實作風建設的思想根基。
在參政履職中淬煉優良作風
作風建設不僅是執政黨建設的永恆課題,同樣也是民主黨派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自身建設的長期任務。回顧歷史,許多民革前輩在勤政敬業、嚴於律己、廉潔奉公上為我們樹立了榜樣。李濟深畢生奔走革命,不治家業,沒有什麼遺產,僅有的一些心愛的書籍、古董和字畫,也在他逝世之后,由子女捐贈給了國家。何香凝出生在富商家庭,為了革命多方奔走籌款,個人則“維持最低度的生活……吃粗米紅薯”。擔任華僑事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期間,她堅持輕車簡從,多次強調“國家的錢是人民的錢,不可濫用”。民革前輩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值得我們賡續傳承,是激勵我們踔厲奮發,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不懈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民革吉林省委會以開展“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為契機,在民革前輩的故事中汲取奮進力量,以飽滿的政治熱情、務實的工作作風、扎實的工作舉措,積極投入參政履職實踐。舉辦2025納雍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大會,促進6個合作項目簽約,金額達37.6億元。舉辦農特產品“走出去”·鄉村青年“留下來”座談會,為助力鄉村振興建言獻策。積極促進吉林省與中醫藥全產業鏈香港中心合作,促進人參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辦第二屆吉台經貿文化交流會,為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匯聚資源力量。建設抗日名將馮佔海紀念館,教育引導民革黨員學習民革前輩的政治信念和高尚風范。下一步,將繼續堅持言必談參政議政、行必做調查研究,深入實施精品提案“三個一”工程,圍繞黨委、政府中心工作議政建言,切實履行好參政黨職能,為多黨合作事業作出民革貢獻。
在服務基層中樹立良好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問題核心是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從延安時期提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到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再到如今廣大黨員干部在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基層治理、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擔當作為、服務群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以優良作風把廣大人民群眾緊緊團結在黨的周圍。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切實做到參政為民,也是參政黨落實中共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推進作風建設的“必修課”。
民革吉林省委會以開展“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為契機,深入基層一線,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願望、關心群眾疾苦,助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熱點、難點和重點問題。在納雍縣昆寨鄉新民村打造700畝“吉林民革中山茶園”,幫助當地村民端上了家門口的“金飯碗”。“周三下午大講堂”同時面向民革黨員、街道干部、社區工作者和居民開展公益講座,主題聚焦群眾最關心的身心健康問題,得到廣泛參與。吉林民革黨員張寶艷帶領寶貝回家志願者,持續開展“英魂歸故裡”公益項目,深入街巷村落、偏遠城鎮,探尋烈士與親人失散的線索,已幫助3000多名烈士魂歸故裡。下一步,將繼續推進“支部建在社區”工作,在服務基層中找到參政議政的切入點,為人民群眾做實事、辦好事,切實承擔起中國共產黨的好參謀、好幫手、好同事的政治責任,幫助執政黨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作者系民革吉林省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