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雄
林偉雄,中恆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民革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企業家聯誼會常務理事、民革廣東省企業家聯誼會執行會長,民革廣東省委會社會服務委員會副主任,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建設主要參與者,廣東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常務理事,廣東省海外潮人聯誼會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廣東省民營企業投資商會常務副會長,廣州市潮汕商會名譽會長,榮獲廣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家、民革廣東省委會成立70周年杰出貢獻個人等榮譽表彰。
堅持做那些難而正確的事,就能獲得時間的青睞,走向更寬廣的遠方。
——林偉雄
廣州越秀山南麓,有條1300余米長的道路——應元路。它不長也不寬,卻串聯起中山紀念堂、廣東省政府、越秀山公園、應元書院等眾多地標和景點,堪稱“一步一傳奇”。應元路中段,兩塊相距百米、褐底白字的“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路牌懸挂於古樹間,常引得路人好奇與駐足。
什麼是民革黨員之家?“數字”在哪裡?每天都有被路牌吸引來參觀的路人,不少周邊居民、單位職工也來一探究竟,而且進來容易出去“難”,都說很沉浸、很科技,長知識、受教育。因為建了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應元路32號中恆源大廈也成了新興打卡點。
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
一口潮汕口音,雙眼明亮有神,身材不算魁梧,卻透著剛毅豁達,這是中恆源集團董事局主席、民革廣東省企業家聯誼會執行會長林偉雄給記者留下的初印象。在他的全力支持下,位於中恆源大廈的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於2024年12月建成揭牌。
今年5月15日,民革廣東省委會成立70周年慶祝大會在廣東中山舉行,林偉雄被授予“民革廣東省委會成立70周年杰出貢獻個人”稱號,並上台領獎。談及這一沉甸甸的榮譽,林偉雄連說幾個“沒想到”:沒想到作為一名普通的民革黨員和企業家,為民革組織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情,得到如此高的認可﹔沒想到首次參與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建設,在各方重視支持下建成了廣東首個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多級民革組織前來考察﹔沒想到來的不僅有民革組織,還有其他黨派組織、黨政機關、社會團體以及社會公眾,讓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成為展示中國新型政黨制度魅力的一個窗口﹔沒想到這一過程不僅讓我個人學習收獲很多,員工得到了多維歷練提升,中恆源集團也贏得了更多的關注認可……
隨著與林偉雄交流的深入,記者發現,從做人做事、企業經營到民革履職、公益參與,他都是一名堅定的長期主義者。想到此,這些“沒想到”又都有了答案。
好企業不僅僅追求盈利
1970年,林偉雄出生在廣東揭陽一個農民家庭。他在兄妹中排行第六,取名“偉雄”,承載著父輩對其立身做人、建功立業的朴素期許。
成年后的林偉雄雖沒有長出偉岸身軀,卻做出了一番堪稱“偉雄”的事業。
2007年,37歲的他經歷多年打拼,懷著“中正、恆久、思源”的願望,創立了中恆源集團。
談及“中恆源”深意,林偉雄進一步闡釋:“中”取意儒家文化的中正之道,寓意企業以儒商精神為引領,成為文化傳承與商業實踐的先行者﹔“恆”源自《道德經》“道可道,非恆道”,寄望企業以永恆的文化根基實現基業長青﹔“源”取源頭活水、飲水思源之意,強調企業堅守初心、正本清源的發展追求。
創立之初,林偉雄致力於打造一家在制造業領域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企業。18年的發展歷程,伴隨著澎湃的時代浪潮,林偉雄努力匯聚各方人才、整合各方資源,帶領集團積極拓展業務領域,擁有全資、控股、參股公司20余家,逐漸形成金融投資、文化藝術、智造工業、酒店管理、商業管理、新能源汽車循環、汽車零部件制造等七大核心產業,開創出多產業發展、多行業競爭、多領域突破、多層次跨越的商業版圖。
2024年4月,林偉雄參加粵港澳大灣區經貿合作交流會暨2024年“粵台高層次人才面對面”活動。
事非經過不知難。“面對市場環境的變遷、科技的飛速革新,每一次關鍵的戰略決策都至關重要。比如在制造業低谷期堅守實業初心,拒絕資本炒作誘惑,為后續產業升級保留了核心競爭力﹔對新能源領域的前瞻性布局,讓我們在行業風口來臨時搶佔了先機﹔積極拓展文旅產業,使企業的業務版圖更加多元化,增強了抗風險能力。這些決策的成功得益於我們對宏觀經濟形勢的深入研究、對行業發展趨勢的精准預判以及對企業自身優勢的清晰認知。”林偉雄深知,唯有緊跟時代脈搏,保持戰略定力,企業方能長遠發展。
在林偉雄看來,好企業絕不僅僅是盈利的機器,還應是行業發展的推動者、員工成長的搖籃。“好企業要具備敏銳的市場洞察力,能夠准確把握趨勢,提前布局﹔要有強大的創新能力,持續推出滿足市場需求的產品與服務﹔要擁有優秀的團隊,凝聚各方人才,形成強大的執行力。”
中恆源集團副總裁、中恆能源總經理夏天是位“80后”,是中恆源新能源循環經濟板塊創始團隊成員,與林偉雄相識短短幾年。“我從事循環經濟產業20多年,2021年底以積極分子身份參加民革活動時,第一次見到林偉雄主席。”彼時,求賢若渴的林偉雄正在招募新能源和循環經濟領域優秀人才,幾番交流后對夏天“一輩子隻做好一件事”的專注精神頗為欣賞。為了在更大平台實現對循環經濟產業的抱負與夢想,夏天毅然辭去原有工作,於2022年6月正式加入中恆源集團。
初來廣州,夏天人生地不熟,開拓市場異常艱難。“但無論我遇到多大的難題,林偉雄主席都非常冷靜,一邊鼓勵我勇往直前,耐心給我答疑支招,一邊悄悄在背后穿針引線,給我實際支持。”在夏天眼中,林偉雄不僅是老板、企業家,更是一位有溫度的大家長、有格局的人生導師。如今,夏天帶領的中恆能源團隊已從兩人拓展至十余人,項目更實現從地方規劃到廣東省重點工程的跨越式升級。
在企業管理上,林偉雄注重以人為本,尊重員工個性,挖掘員工潛力,通過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激勵機制與晉升通道,打造“引才—育才—留才”全鏈條機制,讓員工與企業共同成長、共享成果。令他頗為自豪的是,員工隊伍整體非常穩定,不少人都跟隨他多年,中層管理者更是70%都來自內部培養。他還注重企業文化的培育與傳承,用“恆志正心、源遠不變、推沙成州、共享真誠”的企業價值觀和“責任、服務、效率、共創”的企業精神,凝聚團隊力量,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企業氛圍。
“逢年過節,我們經常會組織團建,集團設有專門基金用於幫扶困難職工,大家都很有歸屬感。”民革黨員、中恆源集團人力行政經理陳文靜說。
“當然,在發展過程中也難免會有失誤與遺憾,但每一次挫折都是一次寶貴的經驗教訓,促使我們更加謹慎、更加理性地做出決策。”林偉雄說,他最大的成長在於心態的成熟與格局的提升,從最初關注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到如今著眼於企業的社會價值與行業影響力。
打造循環經濟標杆
盛夏時節,在廣州市花都區赤坭工業園內,施工人員正在緊鑼密鼓地以零碳園區、綠色工廠的標准建設廣東省新能源循環經濟零碳智慧產業園廣州總部項目。
“作為2025年廣東省重點項目,該項目由中恆源集團與花都汽車城發展有限公司攜手打造,投資7.5億元,將專注於新能源動力電池的回收綜合利用,打造6萬噸電池回收產能與10GWh儲能智造基地,配建碳核算智算中心,設立碳中和研究院、院士工作站及科研中心,以‘實業+碳匯+智算’模式引領全國新能源技術革新。”談起集團在新能源循環經濟領域的重點項目,林偉雄言語中透著自豪。
2024年底,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突破3000萬輛,穩居全球首位。然而,這場“綠色出行”革命有著不容忽視的隱憂——退役動力電池正高速堆積,若處理不當,這些“綠色遺產”將化身生態炸彈。自然資源保護協會項目主管周曉航指出:“如果沒有配套的市場進行疏導和消納,退役的動力電池將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和環境影響,並造成巨大的浪費。”
林偉雄認為,在“雙碳”戰略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的重要論斷,為新能源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再生利用產業,構建新能源產業閉環、鍛造綠色供應鏈指明了發展方向。當前,相關部門已經出台了一系列規定,如《促進汽車動力電池產業發展行動方案》等,明確提出推動梯級利用和回收再利用體系建設。
近年來,林偉雄帶領中恆源集團緊跟國家戰略步伐,積極破解退役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環節的“卡脖子”問題,為新能源產業提供“碳普惠+以租代售”的電池資產管理方案,推動行業從“產品銷售”向“碳匯增值服務”轉型。同時,致力於打造零碳排放的綠色產業生態,在廣州花都、海南屯昌、海南東方、重慶江津等地興建示范園區,通過“以點帶面”“以面成域”形成產業集聚效應。
2024年8月,林偉雄考察海南屯昌項目現場。
6月18日,廣東省新能源循環經濟零碳智慧產業園項目管理會在中恆源集團總部召開。面對項目團隊和合作伙伴,林偉雄滿懷信心地說:“我們要建的不是普通工廠,而是企業與行業的雙標杆,不僅要將項目打造成全國新能源循環經濟領域零碳及數字工廠的標杆,更要推向國際舞台,讓這裡成為各位職業生涯中最耀眼的經典案例。”
“今天正好是我加入集團三周年!感謝林偉雄主席搭建的戰略平台,讓我們得以從架構搭建起步,將新能源循環經濟的藍圖逐步轉化為現實。”會上,夏天感慨萬千:中恆能源絕非傳統回收企業——當量子計算、數字孿生、AI 質檢等尖端技術深度賦能產線,當零碳園區與碳核算體系實現全周期融合,這裡未來將升級為“黑燈工廠”,有望成為全球行業的教科書級樣本。
在林偉雄看來,辦企業不能“閉門造車”,要“開門辦企”。以技術研發為例,他不僅注重企業自身研發投入和隊伍建設,還不斷加大與高校、科研機構的技術合作,共建創新平台,為突破發展瓶頸、實現技術領先提供有力支撐。
“因為淋過雨,所以想給別人撐傘。”2022年,第六屆“創客廣東”新能源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大賽決賽在中恆源集團舉行。大賽吸引了100多個新能源領域的優秀創新創業項目參賽。林偉雄發現,中小企業如同新能源賽道上的 “輕騎兵”,機制靈活便於快速響應市場需求、突破技術壁壘,但也普遍面臨融資渠道窄、技術轉化難、市場拓展慢等挑戰。
對此,林偉雄呼吁構建由政府引導、龍頭企業賦能、社會資本參與的立體化支持體系,政府可加大研發補貼與稅收優惠,龍頭企業應開放產業鏈資源、共建技術平台,社會資本需以長期主義眼光布局早期項目。通過承辦賽事、建設產業園等方式,中恆源集團已累計為 30余家中小企業提供技術對接與市場渠道支持,未來將繼續發揮產業鏈“鏈主”作用,助力中小企業從“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2025年5月,梅州市政府駐穗辦主任李洪濤一行在中恆源集團調研。
讓民革黨史活起來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所有民革黨員走遍全國都能看到自己的家。”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民革中央原主席萬鄂湘的夢想,如今已照進現實。在民革全黨共同努力和積極推動下,截至2024年底,全國民革黨員之家總數已達到2770個。
民革十四大以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也表達了一個願望:希望點點鼠標就能看到各地民革組織的情況。圍繞民革數字化、信息化建設,各級組織與時俱進展開了一系列積極探索。
“太震撼了!”站在特定位置上,就能聽到孫中山先生100多年前的演講原聲,與李濟深、何香凝等民革前輩穿越時空對話……科技感與歷史感交融的體驗讓參觀者忍不住感嘆。
這一幕,發生在位於應元路32號中恆源大廈的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展廳充滿嶺南特色設計、聲光電互動裝置,不僅有傳統的展示板和歷史文獻,更有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隔空翻書、透明顯示屏等前沿技術的深度應用。它宛如一座跨越時空的“數字橋梁”,讓歷史與現實相連,述說著民主黨派與中國共產黨攜手並進、大道同行的世紀篇章。
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內景。
2024年12月19日,鄭建邦為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揭牌並參觀黨員之家展陳。鄭建邦一行沉浸式體驗了黨員之家先進的數字化展陳設備,聽取了廣東民革黨員之家數字化建設的成果匯報,充分肯定其在強化思想政治引領、提升參政履職成效中起到的示范效應。
如何讓“牆上的歷史”鮮活起來?為響應民革中央“四位一體”建設工作部署,2023年,民革廣東省委會開始謀劃黨員之家的智慧化升級,決心借助數字化技術打造一個更具活力、更具吸引力的黨員之家。民革廣東省委會主委程萍多次主持召開智慧化黨員之家升級座談會。2024年,民革廣東省委會下發黨員之家數字化建設指引以及數字化升級任務,同時在林偉雄的企業場所中重點打造示范點。
“從設計方案到展陳布置再到建成揭牌,前后時間不到半年,首先得益於民革廣東省委會的高位推動,還有各方的支持參與。”在數字黨員之家建設過程中,林偉雄帶領家人和員工齊上陣,積極提供場地、資金以及技術支持,協助完善數字化設施設備,安排員工中的民革黨員擔任講解員,確保黨員之家如期建成,並能夠高效運轉。
建成僅半年,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的參觀者絡繹不絕,成為全國各地民革組織及黨員紛至沓來的“打卡點”。2月18日,民革四川省委會推進“四位一體”建設專題調研組在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會主委歐陽澤華的帶領下走進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同日到訪的,還有民革中央宣傳部的“數字賦能助力民革黨史工作”調研組。6月5日,民革廣東省委會與團結報社共同主辦的團結讀書會走進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
2025年6月5日,“團結e家”融媒平台進駐廣東民革黨員之家揭幕儀式在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舉行。團結報記者 薛蒙蒙 攝
“在這裡,民革黨史變得更生動起來,能夠讓大家對民革歷史貢獻、多黨合作制度優勢有更深入的了解、深刻的領悟,我覺得非常有意義。”多次參與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接待工作的陳文靜對記者說。
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如今已成為開展多黨合作知識學習和統一戰線學習教育的重要陣地。6月13日,中共廣州市越秀區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在參觀調研時表示,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在傳承多黨合作精神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新時代統戰工作的一個創新典范。
為了建好廣東民革數字黨員之家,林偉雄傾注了大量精力與心血,但他覺得這一切都值得。“加入民革是我人生中一次重要的選擇。”多年前,林偉雄就被民革組織的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氛圍所吸引,並於2017年4月正式加入民革。在他看來,民革黨員身份代表著一種責任與擔當,讓他得以更高的標准要求自己,努力在經營好企業、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通過參政議政、社會服務等為社會創造更大的價值。
作為民革廣東省委會社會服務委員會副主任,林偉雄身體力行,積極帶動組織更多民革黨員企業家開展各類社會服務活動,推動參與鄉村振興、結對幫扶、公益慈善等。作為廣東省十二屆人大代表,林偉雄多次圍繞優化營商環境、促進民營企業發展、加強創新驅動等提交建議,得到了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回應,部分建議已被採納並轉化為政策措施。
以責任回饋社會
紅軍過草地時,截取半條皮帶為戰士們充飢的老班長﹔即使三人隻剩一條棉被,也要剪下一半留給老百姓的衛生員女兵﹔把最后一件棉衣分給戰士,自己卻身著單衣被凍死在雪地的軍需處長……202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國家京劇院、中恆源投資集團等聯合出品京劇電影《紅軍故事》,林偉雄擔任電影總監制。影片以獨特的三段式版塊結構,創新結合京劇表演藝術,動情講述了發生在紅軍長征途中的三個故事——“半截皮帶”“半條棉被”“軍需處長”。
“這部電影用國粹的藝術來講中共黨史,就像是一堂別開生面的生動黨課。”林偉雄表示,出於對賡續紅色文化、弘揚國粹經典的責任擔當,以及對企業文化內涵的提升考量,他決定投資支持該電影的制作。影片推出后,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不僅在各大電影節上獲得諸多榮譽,還引發了觀眾對紅色文化的熱烈討論,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情懷,這讓他深感欣慰與自豪。
此外,林偉雄還創辦了廣東恆源博物館,定期舉辦各類主題展覽,為社會大眾提供了解歷史、欣賞藝術、提升審美素養的公共空間。2015年8月,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該館舉辦的“百年強國夢暨日本侵華罪行大型歷史貨幣展”引發強烈反響。
“回顧這些年,我身上最大的變化是從‘做企業’到‘做企業公民’的角色認知升級。”林偉雄說道。創業初期,他的關注焦點是“如何讓企業活下去”,追求規模擴張與利潤增長。隨著企業壯大,他逐漸意識到“企業是社會的器官”,開始思考“如何讓企業更有價值”——從捐資家鄉教育基金到投資紅色電影《紅軍故事》,從建設零碳產業園到推動民革數字黨員之家建設,每一次選擇都源於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深度理解。如今,林偉雄更習慣用“長期主義”視角看待個人成長及企業發展,“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企業家不僅要具備敏銳的商業嗅覺和卓越的管理才能,更要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家國情懷。”多年來,林偉雄帶領企業秉持“以責任回饋社會”,積極投身捐資助學、抗擊災害、扶危濟困、鄉村振興、環境治理等公益事業,努力做到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這些公益之舉不僅為受助者帶去了實實在在的幫助,也在社會上引發了積極反響,帶動了更多的企業和個人參與公益事業,樹立了民革黨員企業家的良好形象。
臨近採訪結束,當被問及人生中遇到的挫折困難或至暗時刻時,林偉雄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我還是比較樂觀的。每個階段都聽到有人說多麼多麼難,我覺得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注定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但有困難就去面對,有問題就去解決,只要人還在、企業還在,就有機會。堅持做那些難而正確的事,就能獲得時間的青睞,走向更寬廣的遠方。”言畢,林偉雄笑望著記者,目光溫和而堅定。
(剛罡 周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