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的烏蒙山區,群山環抱,蒼翠欲滴。在貴州省納雍縣豬場鄉人民政府會議室,民革江蘇省委會定點幫扶助力鄉村振興暨“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工作推進會正在舉行。會上,來自貴州和江蘇的二十余家單位代表鄭重落筆,圍繞產業幫扶、教育支持、人才培養等領域簽署了18份合作協議。
這場簽約儀式是民革江蘇省委會創新幫扶模式的一個生動縮影。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江蘇省委會主委陳星鶯在推進會上表示,2024年,民革江蘇省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堅持以“中山博愛工程”為統領,有序實施並完成了9大類27個幫扶項目,呈現出“示范點建設帶動力強、定點幫扶制度逐步完善、組團式幫扶實現突破、創新幫扶工作新模式、常態化幫扶持續加力”等五大亮點。而2025年的目標,則是要“爭當民革定點幫扶納雍縣助力鄉村振興暨‘地域+領域’組團式幫扶畢節工作的‘排頭兵’”。
調研先行
腳步丈量出的精准方案
時間回溯到幫扶工作啟動之初。2018年11月底,民革中央召開定點扶貧工作推進會,作出重要部署:由民革7個省份對口幫扶貴州省畢節市納雍縣7個極貧鄉鎮,其中納雍縣豬場鄉正是民革江蘇省委會結對幫扶的地區。面對納雍縣及豬場鄉相對薄弱的產業基礎和教育質量,民革江蘇省委會在深入調研后很快意識到,零敲碎打的幫扶難以形成持續效應,必須轉變幫扶思路,從簡單的“輸血”向可持續的“造血”轉變。
為此,民革江蘇省委會的調研團隊,每年幾十次赴畢節開展實地調研。在豬場鄉彎子村,蠟染刺繡合作社的發展困境引起了調研組的特別關注——那些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因缺乏現代設計理念和市場渠道而滯銷﹔在豬場鄉,中小學校的發展亟需“一對一”結對幫扶和“實打實”跟崗學習,水箐小學藝術教育師資的短缺讓山裡孩子們的創造力無處安放﹔在畢節職業院校,部分專業設置與當地產業需求的脫節導致學生就業困難……
今年3月27日,初春的納雍縣還帶著幾分寒意。民革南京市委會組織南京江寧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專家團隊,專程赴畢節市財貿學校進行實地調研。通過對學校的全面走訪和深入交流,南京江寧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副校長劉江華發現,該校的汽車運用與維修、服裝制作與生產管理等專業在實訓基地建設、專業課程設置和學生實習就業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次實地走訪讓我們對幫扶需求有了更精准的把握,也定下了初步的幫扶計劃。”劉江華告訴記者。最終,一份涵蓋教師培訓、課程建設和學生培養三方面內容的合作協議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得以形成。
這樣的調研故事在18份合作協議背后比比皆是。正是通過這樣腳踏實地的調研,江蘇省內的優質資源被精准地調動起來:民革蘇州市委會引入姑蘇與你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為富納蠟染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提供文創設計支持和銷售渠道﹔民革泰州市委會依托多方共建模式,教育幫扶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民革連雲港市委會發揮黨員中的藝術教育專家優勢,為水箐小學搭建線上藝術教育平台﹔南京、徐州、常州、淮安等地的高職院校則針對當地產業發展需求,與畢節職業院校開展專業共建……
機制創新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賦能
“過去我們的幫扶更多是單向的資源輸送,現在更注重培養當地的‘造血’能力。”民革泰州市委會主委周國翠介紹,他們組織的教師跟崗學習項目不僅安排納雍教師到江蘇進修,還專門選派江蘇優秀教師赴納雍指導教學,形成了良性的雙向交流機制。
自2017年起,教育幫扶就是民革泰州市委會定點幫扶工作的重要內容。2024年,民革泰州市委會精心安排豬場鄉中小學教師到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的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參加跟崗學習。該校結合納雍教師的學習需求,專門設計了“跟崗學習菜單”,通過多種形式,全方位幫助跟崗教師拓展教育視野、提升教學能力。“在泰州學習的每一節課都像是一次精神盛宴”,一位跟崗教師在心得體會中這樣寫道。令人欣喜的是,當年參加跟崗學習的多名教師在回到納雍后,先后在市、縣級優質課評選活動中獲獎,被評為優秀教師、骨干教師。
產業幫扶同樣體現了這種“雙向賦能”的創新思路。在深入調研中,民革蘇州市委會了解到,近年來受市場環境影響,富納蠟染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產品銷售面臨挑戰,訂單量有所下滑。但更讓調研組擔憂的是,合作社缺乏專業設計人才,傳統工藝面臨后繼無人的困境。
在民革蘇州市委會的協調推動下,通過引入現代設計理念和電商銷售渠道,幫助豬場鄉傳統工藝煥發新生。2024年,該合作社實現產值454萬元,帶動當地33名村民就業,同時還出資100萬元反哺當地教育,用於豬場中學升級改造。今年,民革蘇州市委會繼續深化定點幫扶工作,組織合作社負責人黃梅一行來蘇州開展為期8天的專項培訓,通過提升設計審美能力、開展“理論+實操”雙軌培訓等方式培育本土人才,同時繼續拓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為當地打造一支帶不走的人才隊伍。
成效初顯
從短期輸血到長效造血
在簽約儀式上,一份特別的獎教助學備忘錄格外引人矚目。根據民革江蘇省委會與豬場鄉人民政府簽署的協議,今年繼續為豬場鄉優秀學生和教師提供專項獎勵資金:高考達到貴州省一本線的考生每人獎勵2000元,中考成績全鄉前五名的考生每人獎勵1000元,評選出的10名“教育系統鄉村振興先進個人”每人獎勵1000元。這種“扶智+扶志”相結合的幫扶模式,正在為納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獎教助學活動起源於2019年,經過6年的持續實施和不斷完善,已經發展成為覆蓋全鄉、惠及千戶的教育幫扶品牌。“我們不僅要解決眼前的困難,更要為畢節的長遠發展奠定人才基礎。”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委奚愛國說。
翻閱18份合作協議項目清單,一個顯著特點是跨地域、多學科、多對一。南京市、淮安市各一所,常州市兩所高職院校協同對接畢節市財貿學校﹔徐州市、常州市各一所高職院校共同對接畢節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常州市、淮安市各兩所高職院校聯合結對幫扶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市三所高職院校一起幫扶畢節職業技術學院。“這種‘組團式’幫扶有效避免了資源碎片化,實現了優勢互補。”民革江蘇省委會副主委、民革常州市委會主委張加林介紹,他們建立了包括項目清單管理、定期會商、成效評估等在內的工作機制,確保幫扶資源能夠精准對接當地需求。
根據合作協議,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常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分別將幫助畢節職業技術學院建設電子信息工程特色骨干專業群、打造輕紡服裝特色專業、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建設水平﹔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常州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江蘇食品藥品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財經職業技術學院分別將幫助畢節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建立師資培養長效機制,開發“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開放優質課程資源,共建馬克思主義學院和非遺、體育美育等課程……這些項目都不是短期幫扶,而是著眼於畢節未來數年產業、教育發展的人才需求。
簽約儀式結束后,與會人員前往豬場鄉新春村參觀。在這個以苗族非遺“滾山珠”聞名的小山村,大家親眼看見了幫扶工作給當地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從單向援助到雙向互動,從單向輸出到多向賦能,從單向發力到系統推進,民革江蘇省委會以創新為墨、實干為筆,奮力書寫幫扶新答卷,探索出一條可持續、可復制、可推廣的幫扶新路徑。這場跨越千裡的幫扶實踐,讓蘇黔協作的“博愛之花”在烏蒙山區絢麗綻放。
(李 筱 楊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