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人物>>黨史人物
陳紹寬:做人做事應像素心蘭一樣清白高潔         2025年07月14日08:50

陳紹寬(1889-1969年),字厚甫,福建閩侯縣(今福州)人,1950年加入民革,曾任民革第三、四屆中央副主席。他是極富民族氣節的中國軍人,一生清廉正直,他畢生的願望就是建設強大的中國海軍。

“如果不是為了海軍,我是不會來當這個大官的。”這是在民國時期執掌海軍大權長達17年之久,官至海軍總司令的陳紹寬的肺腑之言。解放戰爭爆發,氣急敗壞的蔣介石想起已經退隱福州的陳紹寬,請其重掌海軍大權,但是,陳紹寬拒絕了。后來何應欽前來看望他,勸他去台灣,陳紹寬同樣也拒絕了。自從步入海軍,陳紹寬夢想的是中國擁有自己的航母,擁有強大的海權,他要維護的是國家的安全與統一。

為了人生的清白與高潔

陳紹寬喜歡種蘭花,有300盆之多,有一盆開白花的素心蘭他特別喜歡,正像他喜愛白色的海軍軍官服一樣。除了軍服是白色的,陳紹寬家中的桌子、桌布和電話都是白色的。他說,做人、做事就應該像素心蘭一樣清白、高潔。

1946年,陳紹寬接到蔣介石命令北上,切斷解放軍的海上補給線。不願打內戰的陳紹寬以艦船需要進行檢修為借口,帶領海軍僅存的主力艦隊南下巡視,避開與解放軍的決戰。蔣介石因此罷去了他海軍總司令的職務。退隱回鄉的陳紹寬,帶回了四大箱沉甸甸的行李。他當著眾人打開箱子,所有人都驚呆了,四箱全是有關海軍建設的書。鄉裡人不相信,如此大的官,箱裡裝的竟不是金銀珠寶。而在陳紹寬臨終前,相似一幕重演。當時他已說不出話,只是用顫巍巍的手指著一個藤箱,示意打開。大家以為箱裡裝的是他一生的積蓄,然而開啟后發現箱子裡裝的還是書,是他晚年潛心研究的佛學和易經。其實他是在告訴家人,要心存善念,錢財乃身外之物。

在臚雷村老家,陳紹寬的節儉和克己奉公是出了名的。1921年,陳紹寬的父親聽說兒子的軍艦停在馬尾港,便趕到艦上管兒子要錢,說:“你叔叔、弟弟為建房已出了不少錢,你單身一人,又在海軍界服務,錢一定剩很多,要多出點。”陳紹寬勉強一笑回答說:“我真沒錢,我的錢都花在海軍上了。”說著從身上掏出300元交給父親。父親不信,打開其藤箱一看裡面隻有200元。父親氣得抱起艦上的毛毯就往回走。陳紹寬不依不饒,立刻派侍衛趕到老家,追回軍毯,說這是公家的東西,不能隨便拿走。

1934年,陳紹寬捐獻25000銀元用於家鄉新建小學。這是龍潭戰役中他受勛“中流砥柱”勛章時的一半賞金。村裡希望將學校建得大些,又找陳紹寬要錢。陳紹寬說:“我做事向來是有計劃的,計劃裡是這麼多錢,我就不能再增加,我的錢造軍艦還要用。”陳紹寬從不喝酒,也不請人喝酒,而對於海軍他則傾其所有。

為中國海軍勒緊褲腰帶

為了建造軍艦,陳紹寬親自帶頭,並要求海軍上下都要勒緊褲腰帶。從1928年主政海軍,到1937年的10年間,他先后建造了7艘軍艦、10艘炮艇,並改造了13艘舊艦,使海軍軍艦的總噸位從不足3萬噸增到4.4萬噸。1929年9月21日,陳紹寬在“民權”號炮艦下水典禮上向世人報告了民權艦建設費的來源:“當紹寬在海軍署任內,把各種經費撙節下來,大約剩余十二萬元﹔把誠勝、大勝兩廢艦變賣了十七萬元﹔其余第二艦隊公積有四萬余元﹔前海軍總司令部撥來二萬余元﹔紹寬捐海軍署署長公費六個月共二千四百元﹔一共集起來計三十六萬元有奇。”這是一組令人傷感的數字,數字中透出了當年陳紹寬建造軍艦時的窘迫、無奈,更彰顯其清廉的作風。

1937年,在慘烈的江陰保衛戰中,日軍運用航母,出動了上百架飛機,全殲了國民黨在長江的主力艦。為阻止日軍利用長江向我內陸進攻,這位海軍總司令變成了“水雷司令”。陳紹寬用少得可憐的經費,甚至不發餉、不領餉,節約下每一個銅板實施游擊布雷戰。他任命曾國晟為水雷制造所所長,研制出一種新的武器——漂雷。僅1940年一年,陳紹寬在長江上布置的三個游擊區用漂雷共擊沉敵艦和船隻81艘。日軍做夢也沒想到,這300元一顆的漂雷能給他們以如此沉重的打擊。

為百姓做事而非做官

新中國成立后,周恩來電示張鼎丞請陳紹寬出山。張鼎丞在秘書計應昌的陪同下,曾三次前往臚雷村面請陳紹寬,但陳紹寬表明今生不再為官。根據黨的指示,張鼎丞又通過陳紹寬的好友潘守正和羅世芳、林舜藩等海軍老同事前往臚雷村與陳紹寬長談。大家勸他:“請你出來,不是要你當官,而是要你為百姓做事。”聽了這樣的勸說,陳紹寬終於答應,他希望能為百姓做點事。

出山后的陳紹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珍藏在家裡的所有有關海軍建設的書籍送到北京,捐獻給國家,以幫助建設一支強大的人民海軍﹔第二件事就是根據周恩來的指示,召集舊部,對長江沿線進行排雷,驅除戰爭創傷,保証長江航線的暢通。

不是為當官而出山的陳紹寬,深愛著自己的家鄉,在擔任福建省副省長期間,他的足跡遍及全省90%的縣城以及許多公社、大隊。在對福建的自然條件進行深入調查和實地考察的基礎上,陳紹寬形成了許多提案和調研報告,他說“福建有山海之利,大有可為”“福建山多更是得天獨厚。山多是個寶,只要有計劃地開發,這個聚寶盆的財富是取之不盡的”。

陳紹寬踐行著要為人民做事的承諾。在1958年3月到1959年11月,不到兩年的時間,陳紹寬先后4次視察古田溪水電站,連續兩年視察正在建設的三明鋼鐵廠。在察看了煉鐵、煉鋼和軋鋼后,陳紹寬不顧古稀高齡和旅途勞累連夜乘鐵路專用火車奔赴潘洛鐵礦考察。當火車抵達礦區時已是深夜,為了能早一點到達礦石廠,不給當地工作人員增添麻煩,陳紹寬沒有去尋找住處,而是忍受著山路顛簸之苦,在火車上等到天明,然后立即轉乘礦區運送鐵礦石的卡車,視察了礦石開採、破碎、裝車的全過程,並寫了一篇題為《前進中的福建》的文章。文中寫道:“福建不但結束了‘手無寸鐵’的歷史,並且用自己煉出的鋼鐵制造各種機器、車床、新式農具等,福建落后的經濟面貌和社會面貌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

(秦友蓮)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