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人物>>黨員園地
民革黨員傅曉兵:法理有聲 調解有光         2025年07月08日11:03

在傅曉兵的辦公桌上,總擺著兩樣東西——一摞厚厚的案卷和一杯剛泡好的熱茶。卷宗冰冷,茶水溫熱,正如他對於調解工作的理解:讓理性與溫度並行,讓規則與和諧共生。

作為福建省廈門市海滄區政協常委、民革海滄總支主委,同時也是一位執業超過二十年的資深律師,傅曉兵如今的身份還有一個——“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的首席調解員。他像一名橋梁匠人,用法律搭起骨架,用同理心鋪設橋面,讓冰冷的對立變得柔軟可行。

“調解的本質是尋找最大公約數。”這是傅曉兵在每次調解中最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在他看來,調解絕不僅僅是法律程序之外的權宜之計,更是一種化解矛盾的重要方式——以實事求是為原則,以公平公正為信念,以促進和諧為使命。調解的終極目標,不是簡單地讓雙方坐下來握個手,而是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事心雙解”。

傅曉兵相信,再復雜的矛盾,也總有解開的那一把鑰匙。

調解之路——從法庭走來的“橋梁匠人”

傅曉兵的職業起點,是一名在法庭上辯論的律師。彼時,他篤信:只要贏下官司,公正自會到來。但很快,現實給了他另一種答案。判決固然可以劃定責任,卻無法徹底消解矛盾。法槌落下,紙面上的公正雖然確立了,可人與人之間的裂痕,往往依舊存在。

真正促使傅曉兵走向調解之路的,是一場讓他至今難忘的家事糾紛。案由並不罕見——夫妻因一筆單方大額贈與鬧上法庭。原告怒指配偶擅自贈款,受贈人則堅稱款項合法所得。雙方經歷兩次對簿公堂后,非但矛盾未解,反而愈演愈烈。更棘手的是,調解團隊遠在外地辦案,整個案件徹底陷入“零進展”的僵局。

作為首挑大梁的“調解新人”,傅曉兵面對這樣一樁“燙手山芋”沒有退縮。沒有慣常的勸和,也沒有情緒化的說教,他拿出紙筆,畫了一張清晰的“風險與利益分布圖”。“你們當然可以繼續打官司。”他平靜地對雙方說,“但你們真的算清楚了嗎?勝訴概率是多少?執行的代價有多大?時間成本、名譽風險,誰都逃不掉。”他攤開一張張數據表,把冰冷的法律風險,拆解成一目了然的現實賬本。

隨后,傅曉兵開啟了十多輪“雲對話”,逐步引導雙方從對抗走向理性,最終促成雙方在“合理返還”與“體面退場”之間達成共識。糾紛跨越地域限制實現“零執行”化解,受贈人名譽風險亦悄然解除。

這一案件成為傅曉兵參與調解的啟蒙首案,對此他深有感慨:“當法律條文與人性溫度結合時,調解才能真正穿透紛爭,抵達人心。”他切實領悟到,調解不是“和稀泥”,而是通過專業賦能與程序創新,讓對立雙方在理性框架下重建信任、實現共贏。

從律師工作轉變到調解工作,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於是,傅曉兵開始系統學習調解理論與實務技巧,參與民商事、合同等各類案件的調解,逐漸從律師轉型為深受信賴的“調解專家”。他常說:“法律是冷的,調解要有溫度。”這句話,也成了他的工作信條。

千結可解——在重重矛盾中尋找共贏空間

傅曉兵最擅長的,是化繁為簡、解重為輕。他始終相信,調解的本質,是在探尋客觀真實的基礎上,盡力回應各方合理關切,幫助當事人尋找共同利益,推動他們達成公平、合理的和解方案。

在一次合同糾紛中,海滄區兩家企業因一筆上百萬元的服務合同糾紛走上法庭,潛在的異地仲裁程序甚至涉及金額近千萬元。面對復雜的商業合同和高度對抗的情緒,傅曉兵並沒有一開始就鑽進條款的細節裡,而是選擇“算大賬”,量化訴訟風險,幫助雙方算清楚打官司的時間成本、執行成本、信譽成本。同時,他不斷引導雙方聚焦多年合作積累下的共同利益。

“你們的分歧,也許只是合作旅途中的一個坑窪,而不是終點。”傅曉兵的這句話,讓一度劍拔弩張的談判現場氣氛明顯緩和。最終,雙方不僅就本案達成和解,還主動一並解決了此前懸而未決的關聯糾紛。企業代表在簽署協議時感慨“放下對抗,才真正得到共贏”,並專程送來一面寫著“解千結促發展,化紛爭贏共贏”的錦旗。

在一起代管問題中,糾葛跨越中菲兩地,法律體系迥異,信息溝通障礙重重。傅曉兵聯動法院、菲律賓廈門商會、歸僑聯誼會,通過跨境調查與多輪協商,厘清橫跨八十年的權責關系,化解誤會,最終促成和解。這一調解案例,從實証角度証明專業調解能夠解決跨國、歷史遺留爭議。

在社區治理領域,傅曉兵也留下了許多“金句時刻”。一樁持續十年的村企租賃糾紛,曾讓雙方深陷僵局。租金如何調整?維修責任該由誰承擔?彼此爭執不下,街道多次調解未果,案件最終鬧上法庭。更棘手的是,若處理不當,這起糾紛很可能引發連鎖訴訟,既影響村集體利益,也損害企業正常經營。

面對錯綜復雜的利益沖突,傅曉兵沒有停留在表面爭議,而是深挖矛盾根源,精准厘清各自的合理關切,推動雙方建立起長效協商機制,為今后的共治共管夯實了基礎。

“這不是誰吃虧誰讓步,而是一起把這個村子治理得更好,把企業發展得更穩。”傅曉兵說。

無論是企業爭議,還是跨國糾紛,抑或基層社會治理中的歷史積怨,傅曉兵始終堅信,調解不是說服,而是尋求共識﹔不是簡單妥協,而是合理平衡。

一張三角網——政協+法院+專業調解

隨著社會的發展,民商事糾紛愈發復雜,案件數量不斷增多,法院工作壓力不斷加大。在海滄區,隨著經濟的繁榮和城市化進程加速,社會矛盾的形式和類型也變得更加多樣化。傳統的訴訟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如何快速、有效地化解紛爭,成為擺在司法面前的一大挑戰。

“社會越復雜,解紛機制就越需要合力。”2023年,在海滄區政協、區法院、司法局的共同推動下,“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傅曉兵作為首席調解員,全程參與了這套機制的設計與落地,主動牽頭整合律師、心理咨詢師、行業協會等力量。

在這裡,傅曉兵既是調解員,也是政協委員。他既懂法理,也懂情理﹔既有律師的專業素養,也有政協委員的責任。他用法律的嚴密、談判的技巧與情感的溫度,把一個個充滿對抗的糾紛,轉化為彼此理解、相向而行的共識。

傅曉兵在“政協委員調解工作室”進行調解。

傅曉兵形容這套機制,像是一張結構穩固的“三角網”:法院提供程序保障,確保調解結果合法有效﹔政協搭建協商平台,打通政府、行業與社區的溝通通道﹔專業調解員精准攻堅,以法律為准繩,以談判為工具,以情理為潤滑,拆解矛盾、重建信任。“三者共同織就一個同心圓——法院是網的骨架,政協是溝通的節點,而調解員,就是那一針一線,把撕裂的信任重新縫合。”傅曉兵說。

為了讓這張解紛之網更加堅韌,傅曉兵進一步引入“統一戰線”理念,組建調解智囊團,將法律專家、企業顧問、行業協會代表、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納入其中,讓調解真正從“個人推動”走向“群策群力”。

個案的解決只是啟動的第一步,傅曉兵始終堅信,每起案件都是觀察社會運行的顯微鏡。“我將深刻總結‘政協+法院+調解’的機制經驗,把微觀調解與宏觀建言結合,通過政協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推動‘調解-研究-制度優化’的閉環,將多元調解機制推向更大范圍。”他說。

(聞 超)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