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深秋,重庆临江路的工矿产品陈列馆里,一盏煤油灯静静燃烧,灯里是由玉门原油提炼的煤油。灯光穿过玻璃展柜,在斑驳的钢锭上投下晃动的光影,旁边磨损的钻机齿轮与泛黄的矿砂样本,无声诉说着一个民族在工业废墟上重建的艰辛。这些看似寻常的工业制品背后,站着一位鬓角染霜的学者——翁文灏。这位中国近代地质学的奠基人,在民族危亡之际放下地质锤,以笔为剑、以厂为营,在西南西北的崇山峻岭间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工业防线,为抗战胜利铺就了一条充满荆棘却通向光明之路。
归国后的翁文灏
庐山论矿:从学者到救国者的觉醒
1932年6月的庐山牯岭,翁文灏身着长衫立于蒋介石面前,手指在大幅矿产分布图上重重一点:“中国煤铁矿产之质量,东三省几占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我国铁矿为倭寇所占约百分之八十二以上。”
《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记载了这段对话的后续:6月17日,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而对内对外之政策错误也。”6月18日,翁文灏再向蒋介石详解中国矿产禀赋:“中国矿产所缺者为银与钢,而最富者为煤、为铅、为锑、为锰、为铝,各占世界之第一、第二、第三位。”蒋介石在日记中批注:“国家之经济财政必先从开发矿产入手”,并赞叹“翁泳霓诚今日中国需要之人才也”。6月19日,谈及西北农产时,翁文灏直言:“西北土地虽广,只可移民数百万人为屯垦防边之用,绝非如世人所理想者,谓可容八九千万人移垦。”这番务实判断让蒋介石愈发赏识,在日记中称其“始可谓有学有识之人,真不可多得也”。
那时的翁文灏,刚从周口店发掘现场赶回——他与步达生、裴文中共同揭开北京猿人之谜的工作正进入关键阶段。但九一八事变的炮声早已击碎书斋宁静,他在《独立评论》上疾呼:“在这个危急存亡的时候,我们更需要一个政府,而且要一个有力量、能负责的政府。”1932年11月,国防设计委员会在南京三元巷成立,蒋介石任委员长,翁文灏担任秘书长。就职当日,翁文灏将伴随多年的地质锤摆在办公桌最显眼的位置,锤身上“地质调查所”的刻字已被摩挲得发亮——这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明志。
玉门凿空:戈壁上的燃料生命线
1938年6月24日,重庆的梅雨季正浓,翁文灏接到蒋介石手令:“甘肃玉门油矿关系重要,饬即日派员开采。”他当日便调派四川油钻探勘处工程师张心田“将前存钻机选配二部,运送甘肃玉门地方装设,赶速探勘”,并在电文中特别注明“每部钻机需骆驼队三十头,穿越祁连山需时四十五日”。10月,又派严爽为主任,率员工“由陕迁运机材前往工作”,同时专门致电马步芳:“酒泉玉门一带勘探人员安全关乎国防燃料命脉,恳请令所部妥为保护。”
开发初期的艰难远超想象。苏联承诺的新式钻机迟迟未到,翁文灏在给资源委员会的密电中下令:“搜购国内旧钻机,湘赣煤矿闲置设备优先调拨,拆卸时务必编号装箱,注明零件匹配关系。”工人们用骆驼驮运设备穿越风雪祁连山,在零下20摄氏度的戈壁中“伐木运料,建造房屋”,甚至用羊皮筏子渡过结冰的石油河。1940年7月20日,翁文灏向蒋介石报告突破性进展:“在石油河区共凿井七口,五口出油;平巷三座,二座出油。每月出产原油五万加仑,炼成汽油一万加仑,柴油二万五千加仑”,并乐观预计“本年九月起,每月可产原油十二万加仑,炼成汽油二万五千加仑、柴油六万加仑,悉数用以开驶卡车,可行驶八十五万公里”。
1941年10月的戈壁,一场惊心动魄的喷油改变了战局燃料供应格局。第八井钻至440米时,原油突然喷涌而出,“高达数十丈,压力之大,油量之丰,不亚于世界重要油田”。据甘肃油矿局档案记载,当时“油水泵开关被油气冲毁,原油顺井口直喷而出,经积极施救始将开关修好,至二十二日晨四时方告停喷,计喷油六小时约十万加仑”。因储油设备不足损失四万加仑,工人们跳进冰冷的石油河,用麻袋和冻土垒起临时油池,最终挽回六万加仑原油。这场“戈壁喷油”的奇迹,让玉门油矿成为大后方的“燃料心脏”。
至1945年,玉门油矿累计钻井61口,产原油7866万加仑,炼汽油1303万加仑,占大后方汽油产量的90%。这些“戈壁琼浆”通过西兰公路输往前线,支撑了西北军车运输。美国记者霍尔多·汉森参观后在报道中惊叹:“在这片看似不可能的土地上,中国人用意志炼出了胜利的燃料——每加仑汽油里都凝结着骆驼蹄印与钻井工人的汗珠。”
20世纪40年代玉门的炼油厂
三年计划:烽火中的工业蓝图
1940年3月21日,重庆防空洞的煤油灯下,翁文灏逐字修改《三年工业计划》。洞外轰炸声此起彼伏,洞内他笔下的数字却愈发坚定:1940年至1942年度,国营民营钢铁产量需达5.88万吨,军用卡车年产1000辆,汽油346万加仑,硝酸630吨、硫酸370吨,经费预算高达法币2.0454亿元、美金1079.3万元。
这份计划的制定充满科学测算:“外汇之来源,悉赖财部筹发,自属不易,计惟有提出部分出口矿产,以资抵付”,他算得精细:“每年出口钨砂或锡三千吨、锑三千吨,所得外汇约四百万美元,足够购买炼钢设备”。为突破运输瓶颈,他在给蒋介石的签呈中进言:“兵工器材固急,然炼钢炉不运,炮弹原料何来?”最终争取到滇缅路20%的运输配额,专门运送工业设备。
计划推行中遭遇滇缅路封锁的重创。翁文灏在1940年10月的修正计划中坦言:“越南禁运,存海防器材不克运入;缅甸禁运虽于十月重开,但军品运输拥挤,每月能运入之建设器材平均不及百吨”。他当即下令“凡国内能自制者,绝不依赖外货”:在湖南,组织工人拆卸湘赣煤矿钻机运往玉门;在昆明钢铁厂,指导工人用“土法炼钢”,将庙里的铜钟熔铸成炮管毛坯;在重庆电工器材厂,鼓励工程师用竹子纤维制造绝缘材料,使军用电话机月产量从百部跃升至8000部。
1942年冬,当第一批国产卡车从中央机器厂驶下生产线时,翁文灏抚摸着车头的“中国造”铭牌,想起三年前在伦敦考察时,外国专家的断言“中国三十年也造不出像样的汽车”。他在日记中写下:“洋人能者,中国人未必不能,所欠者唯决心耳。”到1943年,大后方工业产值较1938年增长3倍,钢铁自给率达45%,为前线输送了12万发炮弹的原料。
矿砂外交:以资源为盾的大国博弈
1939年1月16日,莫斯科的严寒中,中国驻苏大使杨杰将一份清单推给苏联外贸代表,清单角落标注着“翁文灏核”字样:“钨砂5000吨、锑3000吨,换取飞机200架”。这份清单的背后,是翁文灏主导的“矿砂外交”——抗战时期中国获取外援的关键筹码。
据档案记载,翁文灏为中苏借款专门测算:“我方第一年应偿还美金一千一百五十万元。如以农产品与矿产品各半交付,则应运矿产品价值为美金五百七十五万元”,并细化到“自二月至十月,每月约需购运钨砂二百吨、纯锑二百吨、锡二百吨”。他与孔祥熙商议后,确定“农产、矿产各半抵付”原则,既满足苏联需求,又为中国保留粮食储备。
1940年3月,翁文灏主导资源委员会与美国金属准备公司签订“售钨合约”,借款5000万美元,以钨砂作抵,7年还清,每年运钨7000吨。当蒋介石担心产能时,他从容回禀:“1939年至1940年度钨砂产量约为一万二千吨,再加促进可达一万五千吨”,并分析“对苏还债所需为四千八百吨,下年度最少尚有余额七千吨以上可供运美之用,现有存货约五千吨可补急需”。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急需钨砂制造军火,提出“1942年运钨、锑各二万吨”。翁文灏在给蒋介石的电文中据实力争:“我国年产量仅1.2万吨,勉筹七千至一万吨”,同时强硬提出“美方需加价30%,并供给运输汽油”。这场博弈持续三个月,最终达成妥协。据档案统计,抗战期间中国通过钨、锑、锡等矿产品易货,获得苏联借款2.5亿美元、美国借款1.79亿美元,这些矿产被称为“东方的战争血液”。
铁骨铮铮:浊流中的改革微光
1940年12月的重庆,寒风卷着雨丝穿过街巷,翁文灏得知经济部平价购销处官员被军统逮捕的消息,当即驱车前往行政院。他在给蒋介石的信中直言,“章元善向称廉洁,蔡承新与平价资金无涉,若主管员司尽被拘押,平价业务将停摆”,并以辞职相胁,“职部复因主管员司不能办事,深感督率未周,责有攸属,故请辞去经济部长本兼各职”。
这场抗争最终促成蒋介石下令:“有罪者严惩,无辜者复职。”翁文灏在日记中写道:“书生报国,不在争权,而在护道——此道即国法与公道。”但翁文灏也付出了代价,孔祥熙派系借机散布“翁文灏包庇贪腐”的流言,让他在行政院备受排挤。
1942年的空油桶风波更显其风骨。玉门油矿因缺桶停产,军政部却“每只空桶索价三百元”,而矿局预算仅能承担每只50元。翁文灏在给蒋介石的签呈中痛斥:“各机关现存空桶当有百余万只之多,除复兴公司以少数装运桐油外,现均不能运送国外,装油内运。如能指拨六万只交矿局利用,则政府收集之油桶既可用得其所,而该矿缺桶恐慌可以迎刃而解”。蒋介石下令“免费拨借”,虽最终仅到位半数且多为破漏桶,但这场抗争让翁文灏在日记中写下“宁与腐恶抗争,不向私利低头”。
翁文灏还痛陈官场积弊,“各机关冗员太众,滇缅公路运输有副主任办公室、监理委员会、中缅运输局、西南运输处等诸多组织,首长既同为一人,机关又何必纷立,徒增文书转移之繁”,提出裁并重复机构的改革方案。这些尝试虽多受阻,但他推动通过的《战后工业建设纲领》,提出“国营民营并进,以民生为根本”,为战后经济建设留下了宝贵遗产。
1945年9月,翁文灏站在重庆工矿展览会上,看着玻璃柜中陈列的玉门汽油、昆明电机、湘钢钢材,老泪纵横。从1938年玉门油矿初创到1943年工业计划会议,翁文灏以科学精准的规划、不屈不挠的坚持,为抗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工业防线。
(叶立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