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度洋西南部的非洲島國馬達加斯加,自1975年至今50年間,來自中國甘肅的24批700余名醫務工作者接續援助,以精湛醫術守護當地群眾健康,以醫者仁心增進中馬友誼。
在中國援馬醫療隊中,有一位民革黨員的身影兩次出現——作為第18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東方點點長、第23批醫療隊北方點點長,他累計服務時長4年半,完成手術4323例,在醫療資源緊缺條件下創新診療方案,顯著提升當地危重症救治成功率。
他,就是蘭州大學第一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強堯生。

圖為強堯生(中)帶領受援醫院同事做手術。
“我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
初到馬達加斯加的場景,強堯生至今仍記憶猶新。“那是2010年11月11日,我們第18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從廣州飛到了馬達加斯加的首都塔那那利佛,下飛機已經是當地時間深夜了。”
機場懸挂著的“歡迎中國醫療隊”橫幅,讓強堯生第一次感受到當地政府和人民對中國醫生的期盼和熱情。
所有醫療隊員短暫相聚后,第二天便各自奔赴相應的醫療點。“當車子緩緩啟動時,隊友們滿眼含淚揮手告別,好多隊友再見面已是2年后回國時。”強堯生回憶道。
第一次援外,強堯生來到了馬達加斯加東部的瓦圖曼。“我們乘車前往瓦圖曼的受援醫院時,警車鳴笛開道繞城一周。聽當地同事說,這是告訴市民,中國醫生來了,有病就來醫院看病。”
強堯生回憶,當時因醫療資源匱乏,外科手術安排時間和門診時間常常沖突,病人在診室外一等往往就是半天,卻沒有任何怨言。“很多患者是山區來的,步行一天或是坐車一天才能來到醫院,他們滿眼的渴望和期盼讓我內心深受觸動。”
最讓強堯生難忘的,是一個腸梗阻的女孩。因為長期的病痛折磨加上營養不良,13歲的小女孩看起來好像隻有八九歲的樣子。她由母親帶到強堯生的診室時,已是下午快下班的時間。經腹部X線檢查,女孩被確診為腸梗阻。
“我告訴我的助手Madama Ro,這個孩子需要急診手術,做好術前准備后叫我。”然而,強堯生等了一晚上,也沒有等到手術通知。
次日早晨,強堯生問助手:“病人已經由馬方醫生做手術了嗎?”得到否定回答后他追問:“那為何晚上一直沒有叫我?”“沒有錢。”助手回答道。
“當時我立刻就回宿舍取了自己的錢,交給患兒的媽媽,讓她去買手術用的刀片、線、碘伏、紗布、膠布、引流管、尿管等用品,然后立即實施了手術。”術后,為了盡快恢復腸道功能,強堯生又協調中國針灸師進行針灸治療,最后患兒痊愈出院。
快回國時,有一次強堯生走在鄉間小路上,遠遠看見幾個人在望著他笑。走近時,一個似曾相識的大姑娘對他說“misaotra dokotera sinoa(非常感謝中國醫生)”,並說她就是那個腸梗阻的女孩。
“眼前這個充滿活力的少女,相比我手術時所見的瘦弱矮小的小女孩,簡直判若兩人。手術后飲食恢復正常讓她飯量大增,所以很快發育了。”強堯生說,“頓時我為自己的職業感到自豪,為自己幫助了窮苦人民感到光榮。”
“這份榮譽屬於全體中馬醫療工作者”
第一次援外工作結束后,強堯生時常想念善良友好的馬達加斯加人民,還有和藹可親的當地同事們。於是,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了援馬之路。
2023年3月5日,作為第23批援馬達加斯加醫療隊北方點的點長,強堯生離開家鄉蘭州,開啟為期2年的援非醫療任務。“第二次踏上這片熱土,天依然是那麼藍,人還是那樣朴實、善良,一切沒有太大的變化。”
這一次,強堯生援助的醫療點在桑巴瓦市。桑巴瓦位於馬達加斯加東北部,是薩瓦大區的主要城市,80%的人口從事農業。這裡雖然土地肥沃、種植豐富,但醫療條件極差,經濟嚴重依賴外援。
在北方點受援醫院工作的兩年間,強堯生完成了包括巨脾切除、膽囊結石、腸道腫瘤、腸梗阻、消化道穿孔、肝脾破裂等大量手術,特別是巨大甲狀腺腫瘤、乳癌淋巴結清掃、高位腸瘘等高難度手術的完成,實現了受援醫院該手術的零的突破,贏得了當地醫生患者的高度贊譽。
為提高當地醫護人員的專業水平,強堯生經常組織教學查房、病例討論、手術帶教等培訓活動,內容涵蓋圍手術期患者的處理、完全胃腸外營養液的配制與計算、腔鏡手術、快速康復外科、無痛病房和日間病房等先進理念。在教學中,強堯生注重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幫助馬達加斯加醫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
此外,強堯生還積極組織隊員在多地開展義診活動,送醫送藥,為貧困患者提供免費醫療服務,惠及更多民眾。2024年12月,醫療隊在安達拉哈組織的義診活動被當地電視台重點報道,贏得了廣泛贊譽,也讓當地華僑華人倍感自豪和溫暖。
5月19日,馬達加斯加薩瓦大區公共衛生局在受援醫院舉行榮譽表彰大會,表彰第23批中國援馬醫療隊北方點的7名隊員。強堯生獲得薩瓦大區杰出貢獻獎,由區長親自頒發嘉許狀。
“馬方同事的溫暖支持讓我們迅速融入當地,無論是日常診療還是危急搶救,每一次合作都凝聚著彼此的信任與善意。這份榮譽屬於全體中馬醫療工作者,是兩國友誼的見証。”強堯生說。
“援馬醫療是每個醫療隊員一生的寶貴財富”
除了醫療條件的匱乏,生活條件的艱苦也是援外醫療工作者必須直面的困難。作為點長,強堯生時刻關心醫療隊隊員的生活和工作情況,積極協調幫助隊員解決實際生活難題。
駐地離醫院較遠,交通不便,強堯生就在有限的經費下積極尋找有經驗的老司機,車輛座位不足就移除車輛內裝飾,因陋就簡、就地取材,用泡沫塑料當坐墊,解決了隊員上下班的交通問題﹔
駐地頻繁停水且水質極差無法直接飲用,他就聯系房東協調,增加河水過濾器,向隊部申請增加純淨水的供給,確保隊員們的飲水安全﹔
北方點氣候炎熱,受援醫院的手術室尤其炎熱難耐,醫生做完一台手術下來如同蒸桑拿,他便向隊部申請安裝空調機,讓中馬醫生不再受手術室的酷熱之苦。
……
在這個遠在中國8000多公裡外的陌生國度,強堯生時常思念家鄉、挂念親人,援外期間兩位至親的不幸離世也曾讓他悲痛不已。“但是,作為一名中國醫療隊援外隊員,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責任,必須堅守崗位,想方設法為病人精心治療,千方百計為患者減輕痛苦,全力保障醫療任務順利完成。”
50年的援外之路,是甘肅援非醫療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作為兩度出征的老隊員,強堯生以專業能力服務國家外交事業,以實際行動踐行“不畏艱苦、甘於奉獻、救死扶傷、大愛無疆”的援外醫療隊精神。“援馬醫療必將成為每個醫療隊員一生中的寶貴財富。”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