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要聞>>中央要聞
凝聚深化改革共識 激活鄉村振興動能——來自第八屆莫干山會議的思考與聲音         2025年10月16日10:12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十五五”時期是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也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要時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農業農村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根本要靠深化改革。9月22日至24日,第八屆莫干山會議在浙江德清舉辦。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出席開幕式並講話,強調要形成強大制度合力,助力破解深層次矛盾、保障農村改革成果、規范利益分配、激活要素潛能。

會議期間,與會嘉賓圍繞“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助力鄉村全面振興”進行深入探討。來自“三農”領域的專家學者聚焦“教科人一體賦能,加快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推進城鄉融合改革,共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轉化新圖景”等議題,立足實踐案例、剖析核心難題,深入探討農村改革路徑,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思想動能。

深化共識 譜寫鄉村全面振興新篇章

走進莫干山腳下的加州農業陽光生態園,標准化、可視化與精准化管理讓人印象深刻。這裡不僅是智慧農業的展示窗口,也是青年返鄉創業的實踐熱土。“‘雙創’平台發揮了重要的引導和帶動作用。”在德清考察期間,鄭建邦率領民革中央調研組一行來到莫干山鎮,深入了解智慧農業建設與青年入鄉實踐的開展情況。

作為一名“農創客”,民革黨員俞詩凡從英國留學歸來,她扎根於加州農業青創農場,服務並帶動了23家盆栽花卉企業和專業種植戶,累計幫助各類經營主體實現增收超過750萬元。如今,越來越多像她這樣的青年人才,帶著知識、技術和夢想回歸鄉土、扎根鄉村,真正實現了“走進來、留得下”。

本屆大會開幕式上舉行了“博愛牽手·百名專家聯百企”簽約儀式、鄉村振興項目簽約儀式以及“青年入鄉”項目簽約儀式,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產業活力和人才支撐。此外,低空物流、產業轉型、綠色消費等新業態也成為本次大會的討論熱點。

會議指出,無論是教科人一體賦能,還是城鄉融合改革,均需打破“單兵作戰”思維,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不僅僅是簡單的資源調配,而是涵蓋生態經濟、社會等多個方面的深度融合。有關專家建議,應聚焦系統思維,推動“點上突破”向“整體提升”轉變,聚焦農民主體,讓改革成果更多惠及農戶,還要聚焦制度創新,為改革提供長效保障。

“這是一場聚焦農業新質生產力培育、探索城鄉融合創新路徑的經驗交流會,更是一場錨定鄉村全面振興目標、凝聚改革攻堅合力的共識凝聚會。”與會專家一致表示,未來需以科技為翼、以融合為徑、以人民為中心,持續破解鄉村發展難題,讓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切實繪就鄉村全面振興的壯美畫卷。

城鄉融合 探索“兩山”理念轉化多元路徑

活水滋潤處,融合展新顏。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周年,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辯証統一關系,指引出一條兼顧經濟與生態融合傳統與創新的發展新路。

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在於破除要素流動壁壘,實現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協同轉化。中國農業大學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廣利建議,完善數字化管理制度、打造AI數據技術“天網”和美麗鄉村的產業“地網”,激活宅基地多維價值,推動城鄉要素雙向流動。重慶農村土地交易所有限責任公司高級工程師柳源則針對集體林權流轉,建議建立全周期結算機制,切實保障農戶中長期收益穩定,數字賦能提升服務效能並激活農村經紀人力量,以盤活林業資源。

各地還圍繞碳匯交易、生態旅游、資源盤活等方向,探索多元可復制的轉化模式。安徽祁門錨定“生態高顏值、發展高質量”目標,創新打造“三生融合”(生態生產生活)的康養產業體系﹔浙江安吉創新碳匯收儲機制,將生態資源轉化為金融資本,促進綠色產業發展﹔福建南平持續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創新“森林生態銀行·四個一”林業股份合作經營模式,探索林業碳匯開發。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人民檢察院第五檢察部主任朱勝平建議,縱向打通資源、資產、資本轉化鏈,橫向構建生態融合網,推動產業跨界融合,筑牢制度保障屏障,合力破解生態價值核算難、變現弱、合力散的共性問題。

立足區域資源稟賦,走差異化特色產業振興之路,成為多地推動城鄉融合、實現共同富裕的選擇。如浙江新昌,作為“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山區縣,針對村庄分布散、基礎條件差的問題,以“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文化共融、產業共興、人才共聚”的“五共”模式推進片區組團發展。2024年全縣村集體經濟總收入增速位列全市第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省2.3個百分點,成功實現山區縣“美麗風景”向“美麗經濟”的轉型。

科技引領 構建農業新質生產力體系

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是提高農業生產水平的必然選擇,科技進步、教育支撐、人才驅動已成為推動農業現代化、培育農業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浙江省科技廳工作人員介紹,浙江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十四五”以來部署300余項省級科研項目,建成6家農業領域全國重點實驗室,推動農業新品種選育和關鍵技術突破。

要催化農業新科技、新動能,人工智能(AI)已成為智慧農業發展不可或缺的關鍵抓手。會上,有關專家介紹了AI在病虫害監測、無人化作業等方面的應用成效。例如,江西省打造“雲上贛農”平台,聚焦農業農村數字化轉型與數據整合,開發了農業對話機器人“小田”,用於農田實時監測與智能決策支持,越來越多的新農人開始以“小田”來查行情、聊農技、詢商機。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核心支撐,多地創新育才、引才、留才機制的實踐案例,為破解基層人才難題提供了多元思路。浙江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累計選派5萬人次下沉基層,助力農民增收70億元﹔台灣省南投縣青農聯誼會匯聚志同道合的青年伙伴,共享資源、共促發展。上海市金山區農村發展服務中心主任、民革上海市委會人資環建委副主任沈桂紅建議,下一步要推動制造業轉移勞動力向農業再配置,政企校社協同發力培育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農人。

實踐中,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仍面臨共性挑戰:技術推廣“水土不服”、數據“孤島”制約技術應用、小農戶數字素養不足、研發強度與高技術產業規模滯后等。對此,會議提出,需強化需求導向的技術攻關,完善農業大數據共享機制,加大涉農技能培訓投入,同時優化政策補貼精准性,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田間地頭。

(王欣雨)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