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時光流轉,歲月變遷,但我支教的初心從未動搖。只要我還能站在三尺講台上,只要孩子們需要我,我就會堅定不移地在支教這條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在河南省平頂山市魯山縣,有這樣一位教師,他在十年間輾轉八個鄉村學校,憑借堅守與奉獻,為孩子們點亮求學之路。他,就是民革平頂山市新華基層委員會二支部黨員、平頂山市第十中學教師付國華。
2016年夏,付國華初到魯山縣四棵樹中學支教。“我發現,那裡的學生課余生活非常單調,教師辦公條件也很差。”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利用周末四處奔走,多方聯系愛心人士,籌得款項4000余元,為學校購買籃球、足球、羽毛球拍、跳繩等文體用品。“雖然都是很簡單的體育用具,但孩子們非常喜歡,希望能激發他們對體育的熱愛。”
2019年,魯山縣脫貧攻堅進入關鍵時期,學校急需准備大量材料。然而,學校那台老舊的電腦運行緩慢,如同一隻“攔路虎”,嚴重影響到工作的按時推進。在最需要幫助的時候,付國華想到了他的組織——民革新華區基層委員會。了解學校面臨的困難后,民革新華區基層委員會全力動員,及時給學校送來了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備,解了學校的燃眉之急,也為魯山縣的脫貧攻堅盡了一份民革力量。
除了改善受援學校的硬件,付國華還十分注重學生們的精神世界。付國華一家四口,愛人無工作,兒女上大學,全家靠他一人的工資供給,家庭經濟並不寬裕,時常會有捉襟見肘的情況出現。即使這樣,他依然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為學生購買獎品。從一張書簽、一支鉛筆、一個作業本,到一個書包、一個文具盒、一本世界名著,獎品雖小,卻激勵著孩子們走向知識殿堂,也承載著他對學生的關愛和期望。
“在我的眼中,每一個孩子都是一顆璀璨的星星,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光芒。”為了確保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成績,付國華還自掏腰包為全班學生復印試題。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舉動,卻深深溫暖了孩子們的心。
2021年9月29日早晨,付國華的愛人突發疾病,昏迷不醒,被緊急送往醫院搶救。正在魯山縣北孜中學支教的付國華得到消息后,立刻向領導請假奔向醫院。經過全力搶救,他的愛人脫離了生命危險,但仍有呼吸急促、四肢發硬、虛弱無力等症狀,卻始終檢查不出病因。
國慶假期即將結束,一邊是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顧的妻子,一邊是坐在教室裡等著上課的學生,何去何從?面對家庭困境,付國華最終選擇了學生。愛人身體虛弱不能久坐,他就抱來被子鋪在車座上,拉著愛人一起去大山深處支教。到了學校,他將愛人背上五樓的住所,安排好一切后就走進了課堂,下課了他就坐在愛人的病床前批改作業、寫教案。
近一年的時間,付國華一邊照顧愛人,一邊上課,沒有耽誤學生一節課。“事后回想起來其實我很后怕,萬一我上課時,她一個人在屋裡發病了怎麼辦?學校離縣城100多裡路,而且山路崎嶇難走,萬一她半夜發病了又該怎麼辦?”可當時他心中裝著學生,全然沒有想這麼多。
十年的支教生涯中,遇到學校師資緊張時,付國華每周有二十多節的課時任務,他總是任勞任怨地完成。由於工作成績突出,當地教育局多次想給他評優評先,他總是推辭說,把優秀工作者指標讓給年輕的支教老師。“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能夠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去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孩子,讓他們走出農村,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滿足。”
每當更換支教學校時,付國華都被孩子們不舍地緊緊包圍。“我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不能陪在我身邊,一年來是您給了我父母般的溫暖。”“老師,您不要走,我知道我學習差,還時常惹您生氣,可您看,我現在變了好多,搶著掃地擦黑板,常常受到老師的表揚。”……學生們你一言我一語地挽留著付國華,不愛言語的學生就把從家中帶來的山果往他懷中塞。
十年支教之路,詮釋了一名教育者的無私奉獻、大愛無疆,也詮釋了民革的“博愛”精神。“我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夠加入支教行列中來,為農村落后地區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讓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個角落,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知識的海洋中暢游。”付國華說。
(來源:團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