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龍飛,現任民革桂林市委會副主委,廣西青聯副主席,桂林市政協常委,桂林理工大學科學技術研究院院長、有色金屬礦產勘查與資源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面壁十年圖破壁,打破壟斷摘桂冠。把科研做在生產線上,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這是對龍飛潛心科研的真實寫照。他在化合物半導體薄膜和器件、碳酸鈣高值化利用、水果免套袋關鍵技術等領域開展科技創新工作,多項技術突破國外封鎖,多個產品填補行業空白,形成了顯著的經濟效益,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
立足戰略關鍵金屬資源 做特色材料研發的破壁者
手機屏幕、電腦顯示屏、太陽能電池……這些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物品,都離不開兩種關鍵材料:銦和錫。它們的導電氧化物,是前沿通信和國防領域不可替代的核心材料。二十多年來,龍飛一直與銦和錫打交道。
銦和錫因其稀缺性以及自身的不可替代性,被視為戰略關鍵金屬。特別是銦,其地殼豐度極低,僅為百萬分之零點一,比黃金還稀少。而廣西是有色金屬資源大區,擁有極為豐富的銦和錫的儲量。
“要結合廣西的優勢資源和國家發展需求來選擇研究方向。”學生時代的龍飛在選擇研究方向時,他的導師鄒正光教授這樣建議,這也成為日后龍飛做科研時的遵循。
此后二十余年,龍飛始終立足國家和地區的發展需求與自然資源條件,耕耘在銦和錫材料領域中。其研究項目對我國化合物半導體芯片產業和近空間飛行器離網電能保障具有重要的價值。
龍飛帶領科研團隊在國內率先開展了銦、錫化合物半導體薄膜材料研究和儀器開發,圍繞化合物半導體薄膜基礎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項,教育部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等省部級重點研究任務10余項﹔研究成果論文在Nano Energy、Small等期刊發表160余篇,其中SCI收錄100余篇﹔新合成一批有機無機雜化半導體材料,為全球晶體數據庫中心貢獻31個半導體新晶體結構﹔開發的相關產品入選國家重點新產品計劃,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2件。
一次設備開發研究的經歷,讓龍飛至今記憶猶新。2009年,龍飛團隊正在推進薄膜太陽能電池器件的開發,希望將新制備的材料做成器件,然而,他們一直找不到適合的設備。
“材料研發和研究、生產設備缺一不可,這就像是雞和蛋的關系,沒有高性能的設備很難生產出好的材料,沒有好的材料又做不出好的裝備,這二者總有一個要先突破。”項目屢屢碰壁、團隊一籌莫展后,龍飛認識到裝置設備的重要性。
在龍飛的帶領下,團隊根據實驗室的研究成果攻克難題,自主設計了中試生產線,並聯合設備開發團隊進行設備開發,成功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化合物半導體薄膜及器件中試線,也因此獲得了承擔國家863計劃的機會。
生產線上設備24小時轟鳴不停,多天連軸轉的團隊伙伴躺在無塵室的地板上休息,樣品一出來他們就立刻打起精神送去檢驗分析……回想起那段時間,這些情景在龍飛腦海中揮之不去。“光是關鍵設備的優化方案我們就做了4代。那段時間盡管艱苦,但解決問題后大家齊聲歡呼的場面,至今讓我歷歷在目,那種成就感和自豪感也依舊充盈在心。”
龍飛(左一)科研團隊在工作中。
深耕資源高效利用 做產業轉型升級的引領者
廣西是著名的喀斯特地區,碳酸鈣資源豐富,碳酸鈣產業有較大的規模。但總體上碳酸鈣產業還是資源型產業,附加值不高。
2013年,龍飛注意到了廣西碳酸鈣產業大而不強的問題。為了了解資源和產業的情況,從2014年開始,他在6年間先后十余次深入廣西河池大化七百弄及周邊地區的大山中進行實地調研。
有一次,龍飛前往一個偏遠的“弄”(四周是山的小平地),發現裡面兩戶人家靠雨喝水、靠天吃飯,去趕集需要走半個小時崎嶇山路才能搭上車。“把碳酸鈣的資源開發利用好,做成高附加值的產品,讓鄉親們能夠‘靠山吃山’,發展特色產業。”這個念頭在龍飛心中越來越強烈。
進鄉村、訪企業,經過兩年的調研,龍飛了解了碳酸鈣產業的基本情況,掌握了行業普遍存在的技術問題和需求,他決定以重質碳酸鈣的超細化、輕質碳酸鈣的專用化、納米碳酸鈣高端化為研究方向,對碳酸鈣高值化利用展開技術攻關。他將專利技術與當地行業龍頭企業深度合作,結成產研聯盟,完成了集技術開發、成果轉讓、工廠建設、設備安裝等為一體的年產20萬噸超細改性重鈣項目轉化落地。
“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實驗室裡面最簡單的事拿到生產中就變得非常復雜。”龍飛回憶道。第一條生產線建設完成后,產品多次被質檢判定不合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他蹲守工廠生產線,在線連續觀察了12個小時,通過逐點取樣分析、小實驗驗証等手段,最終找到了問題的關鍵。他指導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裝備,實現了碳酸鈣低溫活化改性,大幅降低了生產成本,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
這條生產線於2016年底正式投產,產品代替進口產品,大量應用於BOPP(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和透氣膜的生成,年產值超億元,大幅提升了企業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技術成果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0余件,建成了年產10萬噸透明薄膜專用碳酸鈣生產示范線,三年實現新增產值10.2億元。
履職擔當服務“三農” 做鄉村振興路上的奮進者
2019年加入民革后,龍飛始終心系“三農”,扎根基層,把自己的研究方向與民革重點履職領域相結合。
某次閑聊時,龍飛得知朋友家中的老人為了給果園中的蘋果套袋,不慎從梯子上滑下來受了傷。這是龍飛第一次了解到“套袋”這門技術及其缺點:套袋勞動力難以滿足、環境污染大、種植成本高。
“或許可以把碳酸鈣應用到蘋果上?碳酸鈣安全無毒,資源豐富,而且是植物生長所需的中量元素……”了解到套袋技術的局限性后,龍飛馬上聯想到用石灰水噴在柑桔上防晒的方法,於是他開始研究怎樣把碳酸鈣應用到蘋果上。
如何在不影響光合作用的前提下,利用碳酸鈣對果實形成有效的防護?針對難點問題,龍飛團隊經過六年的研究,開發了納米碳酸鈣水果免套袋技術、新型單分散納米碳酸鈣基葉面鈣肥等產品,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建成萬噸級水果免套袋防護劑生產線示范線。
不僅如此,龍飛還與山西民革、陝西民革等聯合開展免套袋香梨和蘋果種植示范,在山西隰縣、陝西洛川和新疆阿克蘇等地完成了四期百畝級和兩期千畝級種植示范,成功實現“防虫不殺虫”的安全免套袋效果。該技術節約種植成本1500元/畝,增加商品果10%以上,減少勞動力要求約80%,不僅有效降低了種植成本、助力果蔬產品降本增效、讓農民“錢袋子”鼓起來,還減少農業污染,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作為民革桂林市委會副主委,龍飛還積極打造“博愛牽手”工作品牌,每年組織向生活困難群眾、災區群眾、鄉村小學、鄉村產業捐助資金和物資,組織開展義診活動、法律幫扶等各類社會服務活動,豐富工作內容形式,整合社會服務資源,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龍飛還有著另一個重要身份——教師。在學生眼裡,他是個嚴格的老師,如果因為態度不端正而導致實驗出差錯,或者分析問題時缺乏思考,都會被他當面批評。偶爾,他也會在不經意的細節中流露出反差:例如在新生見面會上吉他彈唱《光輝歲月》與學生親切互動,面對無法適應學習節奏的新生耐心開導……
從教20余載,龍飛始終堅守育人初心,筑牢教師匠心,為祖國培養了一大批復合型人才。20多年來共培養博士生2名、碩士生39名、本科生60名,培養的學生情懷深、素質高、能力強,在建材行業、新材料產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當被問及如何處理這麼多身份和任務時,龍飛回答得很輕鬆:“我一般按重要順序和緊急順序排隊處理工作任務,中間穿插跟學生聊天,討論課題和研究進展……我很享受研究成果帶來的快樂,並不覺得累。”
“民革榜樣人物這份沉甸甸的榮譽,是我繼續在科研道路上勇往直前的強大動力。”龍飛說,“作為科技戰線的基層人員,我將繼續開展科研攻關,為發展新質生產力貢獻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