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中華民族的重要母親河,橫貫東西、潤澤南北,滋養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哺育著勤勞勇敢的中華兒女。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長江沿線考察調研,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定向領航。2022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指出:“保護好長江流域生態環境,是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前提,也是守護好中華文明搖籃的必然要求。四川地處長江上游,要增強大局意識,牢固樹立上游意識,堅定不移貫徹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方針,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守護好這一江清水。”
作為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四川肩負著重大使命。自2021年起,民革四川省委會對口攀枝花開展為期5年的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聚焦礦山修復、水資源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生態系統保護等領域,深入一線調研、精准建言獻策,用實際行動書寫民革的責任擔當。
近日,“四川團結行”採訪組走進攀枝花,深入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家田尾礦庫生態綜合治理現場等地,實地了解民革四川省委會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的具體做法與亮點成效。
2024年9月,民革四川省委會對口攀枝花市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調研座談會舉行。
實地調研——用心呵護長江生態蝶變
在攀枝花市西區,陽光洒滿山野,隻看見連綿起伏的簇簇蒼翠。重巒疊嶂間,38.9萬余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攀枝花蘇鐵,挺立於岩縫間、懸崖上、谷地中,這裡是我國唯一一個以蘇鐵類植物為主要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記者一行乘坐大巴車沿著山路進入核心保護區,隻見林間步道鋪設整齊、科普展板林立,不時遇到游客結伴而行並正在近距離感受這片自然保護區的原始魅力。“這裡以前什麼樣子?‘攀鋼’開展生態修復投入了多少資金呢?修復任務進展如何?……”在保護區,記者向攀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詳細詢問情況。
曾經,攀鋼石灰石礦的開採活動給保護區生態留下“傷疤”,導致山體裸露,土壤流失﹔如今,通過系統性生態修復,這片土地實現了從“石漠化山地”到“多層級森林”的華麗轉身。
站在觀景台遠眺,大量修復后的礦山已經披上綠裝,展現出一幅嶄新的生態畫卷。攀鋼集團礦業有限公司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攀鋼集團承擔了1941畝生態修復任務,累計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通過“異地運土、挂網保土、擋牆固土”和“光伏提灌、覆膜保水、微噴滴灌”等創新舉措,大大提升了保護區的生態修復成效。
與此同時,保護區持續優化“天空地人”監測體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建成全國首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全域高精度三維模型,集成無人機巡護、數字化監測等技術,實現8萬株蘇鐵與雲南梧桐“一樹一碼”精准監管,讓生態保護從“紙筆巡查”邁向“智慧護林”。
在攀枝花市東區,另一場生態蝶變也在悄然發生。曾有一片見証三線建設輝煌的工業遺跡——馬家田尾礦庫,昔日是生態治理的“老大難”,如今搖身一變,成為全國知名文旅新地標——阿署達四季花海景區。走進花海,千畝花田層層疊疊,如油畫般鋪展,鋼鐵遺跡與現代園藝交相輝映,訴說著一座工業城市的綠色轉型。
“自1970年投產至2020年閉庫,馬家田尾礦庫累計堆存尾礦約1.23億立方米,曾被當地人稱為‘黑湖’。”在阿署達四季花海景區,講解員向採訪組介紹著這片土地背后的“前世今生”。2021年攀枝花市啟動花海建設工程,以“生態修復+產業轉型+文化激活”的路徑推進治理。通過“政府+國企+民營”多元共建,引入社會資本運營,創造就業超500個崗位,年游客接待量突破70萬人次,真正實現了“黑湖”變“花海”的生態奇跡。
事實上,像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馬家田尾礦庫這樣完成生態蝶變的案例,正在攀枝花市不斷涌現,這也映照出民革四川省委會“見人、見事、見變化”民主監督理念在這片土地上的開花結果。
自2021年對口攀枝花市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以來,民革四川省委會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持續組織調研組奔赴攀枝花實地開展監督工作。多年來,調研組重點圍繞礦山生態修復、尾礦庫治理、水生態建設、農業面源污染、水生生物保護等方面,深入田間地頭、礦區廠區、治理現場一線,開展系統走訪和實地考察。每一次調研,調研組都會與相關負責人面對面座談,及時掌握整體情況、工作推進和治理成效。
“我們希望用專業調研把問題摸清、把建議提准,真正為攀枝花綠色發展注入民革智慧和力量。”民革攀枝花市委會主委魏渠河在接受採訪時說。
2023年7月,民革中央副主席、四川省委會主委歐陽澤華率隊赴攀枝花調研。
統籌部署——匯聚民主監督“同心力”
在滾滾東流的長江上游,民革四川省委會正以初心為筆、擔當為墨,書寫著新時代將民主監督落到實處的履職答卷。
“長江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必須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咬定目標、久久為功,才能積小勝為大勝。”這是2021年時任民革四川省委會主委的歐陽澤華在民革四川省委會對口攀枝花市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工作座談會上作出的庄嚴承諾。在開展民主監督工作中,民革四川省委會始終堅定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牢把握政治站位,謀於先、動於早、落於實,高效建立起一條高度統一、上下協同的“動員鏈”。
早在民主監督工作啟動之初,民革四川省委會便第一時間組建由歐陽澤華擔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在此基礎上,副主委分工負責、統籌推進,機關專設工作小組,形成了縱向指揮有力、橫向聯動順暢的組織體系。與此同時,民革四川省委會還聚合黨內生態環保、城鄉規劃、水資源管理等領域的專家資源組成專家小組,構建“政治引領+專業支撐”的架構模式,為監督工作的科學化、專業化、系統化推進提供堅實支撐。
此外,在機制設計上,民革四川省委會圍繞“五年規劃—年度計劃—動態調整”的推進模式,建立起任務有安排、節奏有節點、目標可量化的工作閉環﹔在組織動員上,形成了“橫向協同、縱向聯動、上下貫通”的工作格局,與中共省委統戰部、省發改委、省生態環境廳等相關職能部門和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建立常態化協調機制,為協同推進打下堅實基礎。
記者了解到,民革四川省委會還將“高標准謀劃、高質量推進”貫穿始終,先后召開多場專題部署會、推進會與培訓會,邀請生態環境、發展改革、自然資源等相關職能部門參與,共同研判監督重點、細化任務分工、優化推進路徑。在2022年舉辦的長江生態保護民主監督專項工作培訓班上,來自全省21個市(州)民革組織的骨干力量集中“充電”,系統學習了生態保護知識、政策法規以及調研技巧,為全系統高質量監督打下了堅實基礎。
“攀枝花要把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壓倒性位置,在岸線化工企業整治、岸線風光帶打造、水環境治理改善、水生態修復等方面精准發力,打造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示范項目。”正如民革四川省委會副主委曾蓉所說,“這場‘大考’,既考站位,也考能力,既看格局,也看擔當,更是我們以行動書寫參政黨責任擔當的生動實踐。”
開展好民主監督工作不僅是一項政治任務的落地,更是一次對民主黨派組織能力和履職水平的全面檢閱。從最初的謀篇布局,到制度設計、隊伍建設、機制優化,民革四川省委會用一項項扎實舉措,搭建起專項民主監督的“四梁八柱”,為生態文明建設貢獻著民革智慧與民革力量。
2024年3月,民革四川省委會調研組就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與調度,長江干流、重要支流岸線化工企業、重點尾礦庫環境風險防控等長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開展調研。
層層遞進——監督成果落地見效
5年的時間,民革四川省委會在一線奔走的腳步從未停歇。自2021年對口攀枝花市開展長江生態環境保護民主監督以來,民革四川省委會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並重,把每一年的監督計劃落在實處,體現在成果之上。調研組的足跡,遍布礦山腹地、流域兩岸。從建言獻策到政策落地,一條“發現問題—建言建議—推動落實”的工作閉環不斷走深走實。
正是在這樣的持續推進下,民革四川省委會年年有重點、歲歲有新篇,工作層層遞進、成效步步生花——
2021年,民主監督工作全面啟動,民革四川省委會聚焦攀枝花市工業污染治理與礦山生態修復,推動空氣質量改善、污水處理、固廢利用等多項措施落地﹔
2022年,民主監督深入推進,調研組關注尾礦庫治理與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提出農業減排、畜禽糞污資源化和農膜回收等建議,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路徑不斷清晰﹔
2023年,民主監督重心轉向城市生態建設,圍繞污水處理、管網改造和工業固廢資源化利用提出分類利用、技術提升和長效機制等方案,推動資源循環利用水平不斷提高﹔
2024年,著眼於水資源管理與環境風險防控,調研組聚焦水資源節約調度、岸線化工企業與尾礦庫安全,建議優化調水工程、完善預警機制、提升應急能力﹔
2025年,隨著民主監督進入收官階段,調研組聚焦生態系統保護,實地察看生態流量下泄、珍稀魚類棲息地恢復及“十年禁漁”落實情況,提出智慧監測、生態修復、資源管護機制一體推進的建議,推動生態治理成果走向常態化、制度化。
2025年6月,民革四川省委會調研組在馬家田尾礦庫了解尾礦庫生態綜合治理項目治理工作及生態修復成效。
民革四川省委會堅持把調研發現的問題轉化為精准有力的建言建議,提交了一系列有針對性、有操作性的監督成果。5年來,共形成調研報告5份、監督建議10余項,多項建議被地方政府採納吸收,為相關政策制定、項目審批與機制完善提供了有力支撐。
“建言資政不是‘提了就完’,而是一項全流程‘深加工’工程。”民革四川省委會秘書長胡兆舜說,“我們不僅要發現問題,更要精准建言,推動轉化,讓每一次調研都能為地方生態治理注入可用、可行、可持續的方案。”
在民主監督成果的跟進機制上,民革四川省委會也探索形成了“建議定期報送—職能部門回應—進展持續追蹤”的工作鏈條。從“提得出”到“用得上”,一套越來越成熟的制度化監督路徑正在逐步完善和優化。
“民革四川省委會不是一次性的來訪者,而是多年的合作伙伴,他們通過一次次的深入調研、一條條的精准建言,在攀枝花生態修復的每一個關鍵點都留下了‘民革印記’。”中共攀枝花市委統戰部副部長鄭秋蕾說。
千裡長江,奔流不息﹔五年監督,使命如初。民革四川省委會用腳步丈量生態痛點、用建議回應民生問題,扎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為推動長江流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作出民革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