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一場別開生面的“看見AI—數字人才孵化工程”實訓營在湖南長沙圓滿落幕。這場由民革湖南省委會經濟委員會主辦、民革黨員企業承辦的AI培訓班,不僅是“新民讀書社”學習形式的創新延伸,也是民革湖南省委會以數字化賦能黨員能力升級、服務民營經濟轉型的積極探索。
今年是民革中央“履職能力建設年”。民革湖南省委會聚焦機關青年干部隊伍建設,創新成立“新民讀書社”,搭建起多維立體的青年成長平台,推動主題教育走深走實、見行見效。
轉型——從傳統學習到沉浸體驗
民革湖南省委會機關“新民讀書社”是為機關80后青年干部搭建的學習成長平台,目前共有成員11人。據民革湖南省委會副主委范澤容介紹,讀書社以“書香民革”建設為核心,聚焦“政治思想淬煉、履職能力鍛造、人文素養培育”三重目標,構建“學習—研討—轉化”的全鏈條閉環機制,並將學習成果納入機關干部年度綜合評價體系,使學習積澱轉化為硬核履職擔當。
3月24日,“新民讀書社”召開首次“改進文風促履職”專題學習分享會。范澤容向青年干部代表贈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之江新語》等理論著作,囑咐大家“以‘深讀精研、常學常新’的治學態度,在閱讀中厚植為民情懷,在礪行中踐行使命擔當”。
自成立以來,“新民讀書社”保持著“每周一次讀書自學,每月一次集體活動”的運行節奏。截至目前,已開展26次自學活動和7次特色集體活動,內容涵蓋“改進文風促履職”思辨研討、岳麓山“行走的紅色課堂”、“山河已無恙,吾輩正自強”觀影學習、“民革青‘廉’說”廉政教育等,活動形式多元且充滿沉浸感。
傳承——從紅色基因到精神內核
讀書社選址於新民學會舊址旁,以“新民”命名,旨在依托與新民學會舊址“一路之隔”的地理相鄰優勢,活化紅色資源,賡續新民學會的革命精神與學術宗旨,推動多黨合作事業與紅色基因深度融合,賦能新時代參政黨建設和履職實踐。
這種理念在活動中得到生動體現:
——4月7日,“新民讀書社”在長沙岳麓山舉辦“追尋革命足跡賡續精神血脈”主題讀書活動。十余名機關青年干部通過實地研學、專題研討與緬懷儀式,感悟黃興、蔡鍔等湘籍革命先驅的家國情懷與舍生取義的革命信念。青年們坐在青鬆之下,結合文獻與碑刻文物重溫革命歷程,“文獻+場景”的立體化教學讓“無我奉公”的精神穿透歷史煙雲,成為鮮活的思政教材。
——5月15日,“民革青‘廉’說——學規定、強作風、樹形象”主題教育讀書會在湖南大學舉辦。百余名民革青年黨員齊誦孫中山先生語錄,通過沉浸式研學、參觀岳麓書院、讀書分享、青“廉”心聲和廉政知識競答等,融合湖湘“廉”文化基因,以文化賦能自身建設,完成了一場以書潤心、以廉正行的思想洗禮。
實踐——從“怕寫”到“會寫”
“於我的職業生涯而言,讀書社是提升履職能力的‘實訓場’。”機關干部楊菁菁說。讀書社突破傳統讀書會模式,著力構建能力提升的復合體系,其中“青年文稿組”的成效尤為顯著。
“剛接到寫作任務時,我總是頭皮發麻,不知道從何下筆。”機關干部夏昊道出了許多年輕干部的心聲。文稿組採用“團隊共創”模式,對文稿進行“集體打磨”。夏昊的一篇主題教育材料初稿,經三輪修改,從政策表述、數據支撐到標點符號被逐一完善,最終獲得“有深度、有高度”的評價。“好文章是‘磨’出來的,”他感慨,“這種互幫互助讓每個人的筆頭都越來越硬。”
“履職共讀會”以“抱團啃讀”形成學習共同體。在“改進文風促履職”專題會上,青年骨干圍繞“真、簡、新、近”四字精髓展開思辨,提出“善用群眾語言”“案頭與田間功夫融合”等觀點。“參政共研會”則聚焦實戰,通過剖析優秀提案、撰寫微型提案,將學習成果直接轉化為履職素材。機關干部李新星表示,讀書社的活動令“調查現場才是主戰場,辦公桌只是水到渠成的產床”這一理念深入人心,推動大家將“案頭功夫”與“田間功夫”深度融合。
未來,“新民讀書社”計劃從民革湖南省委會機關延伸至全省市、縣級組織,打造民革全省思想、文化交流的核心平台。通過“走出去”學習,跨界融合等方式,深化內外雙向發展,使讀書成為連接歷史與當下、政策與民生、個體與時代的價值樞紐。
正如范澤容所期許,青年干部們正實現從“學習者”到“踐行者”、從“生力軍”到“主力軍”的蛻變。這座精神苗圃所孕育的,不僅是腹有詩書的履職者,更是心懷“國之大者”、肩扛時代使命的參政黨先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