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人物>>黨史人物
孫越崎與戰時能源保障         2025年09月25日14:28

孫越崎(1893—1995年),浙江紹興人,曾任民革中央副主席、名譽主席。孫越崎是中國現代能源工業的奠基人之一,被譽為“工礦泰斗”“煉油大王”。在抗日戰爭期間,他通過戰略性的資源開發、工業內遷和技術創新,為支撐大后方經濟和軍事需求作出了關鍵貢獻。他懷著極大的愛國熱忱,沖破重重阻力,在抗戰后方建立起一批現代化的煤礦和油田,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戰爭。他在抗戰時期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玉門油礦開發:破解戰時“燃油荒”

全面抗戰爆發后,我國沿海地區相繼淪陷,油產品來源斷絕,汽車、飛機用油無著,隻得以酒精代替。為緩解油荒,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於1938年底成立甘肅油礦籌備處,1941年3月16日正式成立甘肅油礦局,任命孫越崎為總經理,主要經營玉門油礦。孫越崎帶領團隊在戈壁荒灘中攻堅克難,至1945年共鑽井61口,生產原油7866萬加侖,煉成汽油1303萬加侖、煤油511萬加侖、柴油72萬加侖,保障了川、陝、甘、新等抗戰大后方的燃料供應。例如,1942年日軍企圖從黃河的風陵渡侵入陝西,我方汽車正是用玉門油礦生產的汽油,將蘇聯供應的大炮從新疆趕運到前線,從而粉碎了日軍的企圖。1944年,美國空軍使用玉門油礦生產的航空油,從成都起飛轟炸了日軍佔領的河北開灤煤礦電廠和日本東京,從而加快了中國抗戰勝利的進程。

此外,為解決西南運輸線被切斷的難題,1941年,孫越崎首創用羊皮筏子裝載汽油桶的辦法,經嘉陵江從廣元運至重慶。筏隊順流而下僅需14天,比汽車運輸節省80%成本,且避開了日軍空襲。這一壯舉被贊為“羊皮筏子賽軍艦”,成為抗戰傳奇。

煤礦內遷與能源保障

1937年,孫越崎力排眾議,將河南焦作中福公司的4000噸設備拆運至四川。面對各方反對和國民黨地方誣告“動搖軍心”,他堅持“寧毀不資敵”,最終成功轉移,保全了工業命脈。

河南焦作煤礦先由英資福公司經營,后由中英合資的中福聯合處經營,原中原公司和福公司仍然獨立存在,在經營上實行合採合銷。七七事變后,日軍沿平漢鐵路南犯,於10月中旬佔領安陽,威脅到了焦作煤礦的生產。日軍的偵察機經常在焦作煤礦上空盤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企圖派工兵炸毀煤礦。焦作礦區人心惶惶,在此形勢危急之際,身為經營焦作煤礦的中福聯合處總經理的孫越崎果斷下令將煤礦設備及技術人員撤到當時的抗戰后方武漢。但是南遷的決定首先遭到了中福聯合處董事會中方董事的共同反對,他們以“此系河南財產,不能拆遷”為主要理由,強烈反對轉移設備。為此孫越崎向他們耐心解釋,指出大敵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有三條路:一不拆不遷,則敵人可利用,我們不能利用﹔二、全部破壞,敵我都不能利用﹔三、全部拆走,我們可利用,敵人則不能利用。聽了孫越崎的意見,中方董事們提不出更好的辦法,隻好同意拆遷設備。孫越崎拆遷設備的決定也遭到英商福公司的強烈反對。福公司從19世紀末就開始在焦作礦區建礦修路,先后投資數千萬元,存有大量的動產和不動產,如果拆遷勢必損失巨大。英方聲稱:“英國與日本是友邦,日本人來了,不會損害我們的權益。”孫越崎聽后,針鋒相對地回答:“日本是你們友邦,卻是我們中國人的敵人,我們一定要走。”英方在請示了倫敦的福公司董事會后,隻好同意搬遷,並提出福公司的在華人員跟著孫越崎一起轉移。正當孫越崎組織員工夜以繼日地搶運設備時,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和焦作市黨部串通一氣,向軍法處誣告孫越崎在焦作煤礦制造停工停產,大肆拆運設備,動搖后方民心,有漢奸嫌疑,要求將其逮捕法辦。軍法處不問青紅皂白,立即電傳孫越崎,令其一日之內趕到新鄉投案,否則派人前來抓捕。孫越崎接到電話后僅帶一名營業科長趕到新鄉,到第六戰區軍法處面陳詳情,說明拆遷設備是破釜沉舟,決心抗戰到底,最終得到軍法處的理解,化險為夷。隨后孫越崎回到焦作,繼續指揮拆遷設備。到1938年2月,新鄉即將淪陷時,孫越崎才指揮滿載拆遷設備的列車,在炸毀黃河大橋之前通過。至此,孫越崎共指揮拆遷轉移設備約4000噸,轉移技術人員800多名,為抗戰后方經濟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38年至1945年,孫越崎以遷川設備為基礎,聯合地方創辦天府、嘉陽、威遠、石燕四大煤礦:威遠煤礦於1940年成立后年產煤4.7萬噸,為自貢鹽業、資中糖廠及軍工生產提供燃料。天府等煤礦支撐了重慶工業體系,保障了兵工廠、煉鋼廠的能源需求。

技術創新與工業管理成就

在玉門油礦整合鑽探、煉油、運輸鏈條,實現戈壁油田的規模化生產。1943年,國民黨政府中某些人不相信能長期開採石油,提議停止對玉門油礦的撥款,孫越崎提出年產180萬加侖汽油的目標來回擊。他逐一審查計劃,落實措施,發動員工。到當年歲尾,奮斗目標終成現實,煉油廠、電廠的汽笛齊鳴,人們將他抬著在礦區內歡呼游行,一直抬到露天劇場的戲台上。在威遠煤礦他引入機械化採煤(如40馬力蒸汽絞車),提升效率。為了提高產量,孫越崎將天府煤礦沿襲多年的土法採煤改為比較先進的長壁式採煤法。為了實現生產機械化,孫越崎決定公司自建電廠。在基本建設和生產技術改造兩方面,孫越崎制定了“邊建設、邊生產、先重點、后其他”的方針,從而使天府公司的產、運、銷各個方面都得到迅速發展,使天府煤礦進入前所未有的黃金時代。1937年天府煤礦僅生產煤炭9萬多噸,1941年達16萬多噸,1943年達35萬多噸,1945年達45萬多噸。

孫越崎統籌中福公司設備與四川本地資源,快速投產新礦,形成“拆遷-重建-增產”戰時工業鏈模板。孫越崎領導的中福聯合處在四川投資建立了4個煤礦,為了便於“統一資金、統一業務、統一行動”,孫越崎將這四個煤礦聯合成立一個總公司,這個總公司與中福聯合處在重慶合署辦公,賬目各自分管﹔秘書、總務、材料及勤務員合為一套人馬,費用分攤。總公司總經理由孫越崎擔任。這樣一來,既節省了開支,又提高了辦事效率。在孫越崎的統一指揮下,各礦資金可以互相流動周轉,生產的煤炭可以互相調撥,甚至一些劣質煤也可以搭配銷售。隨著生產的發展,孫越崎又相繼安排中福聯合處在四川投資建設東林礦業公司,全濟煤礦公司和成都燃料公司。

孫越崎以“實業救國”為信念,在能源命脈瀕臨斷絕的危局中,開創了油田自主開發、設備戰略內遷、資源高效整合的戰時工業模式。1942年,孫越崎獲中國工程師學會金質獎章(是繼凌鴻勛、茅以升、侯德榜后第四人),表彰其“辦礦卓著,支撐抗戰”。他的貢獻不僅保障了抗戰物資供應,更培養了中國首批石油、煤炭工業隊伍,為新中國能源體系奠定根基。其膽識、創新精神和愛國奉獻的精神,堪稱中國工業抗戰的旗幟。(張疊)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