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圍繞科技制高點和未來產業主導權的國際競爭空前白熱化,我國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發揮我國的顯著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保障我國“十五五”期間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碳減排目標。
能源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物質動力,是人類廣泛性、全球性、長期性的核心資源,同時,能源領域的科技進步還引領著科技產業的發展。2024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約為60億噸標煤﹔多項預測表明,“十五五”時期,我國能源消費仍將保持高速增長,到2030年將接近70億噸標煤,此后將維持在略超70億噸,並於2040年后開始緩慢下降。截至2024年底,我國化石燃料仍佔據一次能源的約80%,因此“十五五”同樣也是實現2030年碳排放達峰的關鍵階段。可以說,“十五五”是能源消費和碳排放雙達峰前的最后一戰,將為“后達峰”時代奠定重要的基礎。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家之間合作、競爭、對抗瞬息萬變,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圍繞科技制高點和未來產業主導權的國際競爭空前白熱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深度調整甚至“斷鏈”風險。我國正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研判我國“十五五”綠色能源格局,謀劃重要綠色能源發展要點,發揮我國的顯著制度優勢、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完備產業體系優勢,保障我國“十五五”期間的高質量發展,實現碳減排目標。
一、“十五五”時期我國綠色能源格局
眾所周知,我國能源資源稟賦特點是富煤、貧油、少氣、可再生能源豐富。面對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能源的總體發展方向和目標應該為:保安全、穩發展、促創新、降排放。在“十五五”期間,我國能源整體格局將呈現煤降、油穩、氣增、非化石大發展的特點,初步建成新型能源體系。
(一)全球能源轉型減緩,但綠色能源發展趨勢不變,中國繼續引領全球綠色能源發展
能源歷來是大國博弈的核心資源,當前能源轉型和全球氣候變化一體兩面,更是成為全球各區域政治經濟的重要談判籌碼。預計“十五五”時期世界經濟平均增速約為3%,將呈現高通脹、高利率、高債務、低增長的“三高一低”特征。經濟低位運行,中、美、俄、歐等全球戰略力量競合態勢更加凸顯,國際關系分化重組,熱點區域政治軍事沖突持續,地緣博弈加劇,清潔能源技術成本尚不佔優勢,使得清潔能源轉型和碳中和進程逐步從高潮迭起到潮水漸退。美國和歐洲兩大經濟體已大幅減緩清潔能源轉型,美國甚至有再次“退群”“開倒車”的可能。
同時,全球多極化趨勢加速演進,中東、中亞、非洲和拉美等區域大國對外合作更加自主多元。傳統油氣資源國家放寬油氣合作政策吸引外資,能源礦產領域大量投資將持續流入,推進能源出口多元化,天然氣、新能源、碳捕集利用與封存(CCUS)等迎來新機遇﹔各國均表示將加快新能源產業發展,吸引外資建設本國新能源產業。發展中國家之間深化互利共贏的合作關系,新型南南合作機制蓬勃發展。
總體來看,盡管歐美的清潔能源轉型減緩,但全球能源開發利用的主體逐步多極化、全球能源結構逐步多元化。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減緩溫室氣體排放仍是絕大多數國家的共識,能源清潔化發展趨勢不會改變。中國新能源制造業技術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尤其是水電、風電、光伏、新型儲能等技術已從“跟跑”到“領跑”,擁有巨大的比較競爭優勢,將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優質的能源技術、裝備與運營服務,更好滿足各國能源轉型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需要,雖然發達國家“去風險化”政策一定程度影響中國產品出口,但是中東、中亞、非洲、拉美等市場廣闊、潛力巨大,我國的新能源制造業將促進全球范圍內清潔能源技術的大規模部署。
(二)綠色能源科技創新推動綠色能源全方位覆蓋
“十四五”期間,我國綠色能源產業技術水平與規模發展受到全球矚目,水電、風光發電、核電和新型儲能技術的市場佔有率或者新建規模已位於全球第一。但目前,大多技術尚未形成合力,傳統領域和新型領域的協同發展還在探索,綜合能源系統的開發利用還未形成規模,一些可能的顛覆性技術仍需要等待經濟可行性驗証,並且,人工智能的發展一方面將助推綠色能源技術,帶來的巨大能耗又對電力提出了更大需求。“十五五”時期,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能源產業參與主體對綠色能源技術應用場景認識的愈發深刻,綠色能源將迎來一個加速增長階段。
傳統油氣產業以智能化、綠色化為新特征,通過原料端推進低碳化、多元化﹔在生產中推進集約化、智能化﹔在產品側推進高端化、精細化,逐步實現清潔低碳發展。終端用能結構快速轉變,電力成為終端用能的主要載體。大型化智慧化陸上風電機組、漂浮式海上風電、山區光伏電站、建筑用光伏等與應用場景深度融合的風光發電技術前景廣闊。小型模塊化反應堆有可能成為我國核電產業新的優勢,一體化快堆研發、受控核聚變研究等核技術均有望取得新突破。鋰電池、液流電池、飛輪、壓縮空氣儲能、重力儲能、鈉離子電池、鉛炭電池等各種儲能技術將根據自身技術特色,在相互競爭中各自尋找到技術成本最相宜的應用場景,新型儲能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盡管水電裝機容量增速相對於其他可再生能源來說緩慢一些,但抽水蓄能發展大有可為,裝機增速遠高於常規水電增速。各種能源的綜合利用和開發將成為主流,比如風光水一體化清潔能源基地建設﹔在合成氨、合成甲醇、石化、鋼鐵等領域鼓勵可再生能源制氫以替代高碳氫,探索建設風光氫(氨醇)一體化基地﹔一些真正的“近零碳”建筑和園區的建設將成為綜合能源系統應用的核心場景。此外,生物質能、海洋能、地熱能等佔比較小的新型綠色能源也將迎來一批示范項目的高速建設。
(三)綠色能源發展推動我國初步建立新型能源體系
“十四五”期間,在能源供給保障能力得到新提升的同時,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取得新進展。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超過火電,佔全部發電裝機的比重達到56.4%。風電光伏裝機提前6年多完成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的承諾,核電在運在建規模超過1.1億千瓦、升至世界第一,能源消費增量中近40%由非化石能源供應。能源消費清潔化、低碳化、高效化、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新能源汽車、虛擬電廠等加快發展,累計建成新型儲能超過7300萬千瓦,充電基礎設施目前已達到1300萬台以上。
“十五五”時期,新質生產力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隨著能源節約、效率提升與結構優化三管齊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將下降,預計“十五五”時期能源消耗量年均增速為2.2%,較“十四五”下降2.2個百分點,到2030年一次能源需求達到近70億噸標煤。能源強度較“十四五”末下降約為12%,煤炭開始下降、石油穩產、天然氣增產、非化石能源快速增長,國內能源產量持續增長,安全保障能力穩步增強,能源自給率穩步回升至85.4%。預計到2030年,我國水電裝機規模預計將超過5.4億千瓦,其中,常規水電裝機估計在4.2億千瓦上下﹔抽水蓄能裝機容量超過1.2億千瓦,幾乎在現有基礎上翻了一番,成為水電裝機規模提升的“重頭戲”。風電累計裝機在2024年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0億千瓦,其中,陸上風電總裝機達8億千瓦左右,海上風電總裝機達2億千瓦上下。光伏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20億千瓦左右,超過火電成為裝機規模最大的電力品種。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新型儲能裝機規模將在2.5億到3億千瓦之間,其中構網型儲能達3000萬千瓦以上。氫氣供應量預計達5000萬噸/年左右,其中電解水制氫供應量在1000萬噸/年上下。綠色能源的大力發展將有力推進我國初步建設新型能源體系,我國能源安全風險從傳統能源安全為主向傳統能源安全與新型能源安全疊加轉變。
二、“十五五”時期我國綠色能源發展要點
圍繞保安全、穩發展、促創新、降排放,實現“十五五”時期綠色能源發展目標,需要關注以下要點:
(一)發揮市場機制,激活能源領域經營主體活力
能源產業領域具有高技術、高投入、高風險,受全球政治經濟影響大等特點,相對一些完全市場化的領域,企業進入門檻較高。發揮市場機制,激活經營主體的活力,吸引更多的企業和資金進入能源領域,是推動“十五五”時期綠色能源發展的重要舉措。2024年中國能源企業“500強”中,民營企業為339家,營收總額超過國有企業的三分之一,在能源產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能源領域還存在市場開放不充分、地方政府主導企業整合、新能源項目政策變化大影響投資信心等導致市場活力不足的因素。因此,應該進一步強化制度創新和落地,形成對綠色能源穩定的政策支持,明確鼓勵市場化的能源項目領域,豐富綠色金融手段,完善和擴大綠電和碳交易市場,推動更多企業、資金和人才持續地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形成民企和國企各展所長、良性競爭、協同發展的新格局。
(二)積極面向歐美和區域大國,繼續全面加強國際合作
作為全球第一大和第三大經濟體,美國和歐盟是我國發展綠色能源產業國際合作的重要對象。盡管目前與美國以及歐盟在清潔能源和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存在困難,我國仍應在綠色能源裝備制造技術方面發力、積極應對。通過國際科技合作,攻關綠色能源技術瓶頸,降本增能,提升產品的不可替代性,擴大國際影響力﹔參與國際標准制定,主導綠色標准與市場機制,用硬實力破解歐盟的碳壁壘,掌握低碳話語權。深化南南能源合作,與中東、中亞、非洲、南美等區域能源大國、發展中國家擴大合作,打通綠色資金鏈,建立海外能源和礦產基地,輸出我國綠色能源產品產能,共建市場擴容和資源互補的韌性產業鏈,實現從單一技術輸出向“技術共享+標准共建+產業鏈融合”的全方位升級。
(三)建立協同創新機制,推動傳統能源企業綠色創新
綠色能源產業鏈跨越礦產(包括煤炭、油氣等)資源開發、裝備制造、能源網絡管道輸運、能源存儲、能源轉化、能源利用環節,參與主體除了新興科技企業,更多的是傳統制造業和能源相關企業。通過綠色能源發展的牽引帶動作用,建立綠色能源產業鏈縱向上下游之間、不同產業鏈橫向之間的協同創新機制,傳統能源企業(如煤炭、油氣、電力集團)向綠色能源轉型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關鍵支撐。一是通過技術上戰略整合,如中石化建成的齊魯石化二氧化碳增強勝利油田油氣開採的CCUS項目﹔二是通過風光氫儲資產重置,如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三是通過模式創新,從單一賣能源到賣服務,如建立碳交易平台,或者設計“提供綠電—能耗管理—碳管理”的全過程服務﹔四是跨越傳統制造業進入新能源裝備制造業,如火電設備制造轉型為新能源設備制造。
(四)擴大應用場景,實現不同區域不同尺度的綜合能源有效利用
由於不同能源的稟賦不同,單一的綠色能源技術不可能在所有的時段適合所有的應用場景,所以綠色能源利用重點已從單一綠色能源的消納轉向綜合能源的高效利用。擴大綜合能源利用場景,是實現能源消費革命的核心途徑。其實際阻礙在於傳統的綠色能源開發以生產者為核心,因此擴大綜合能源應用場景的關鍵是以用戶需求為中心,從“能源生產導向”轉向“服務價值導向”,根據實際用戶的需求,配置合理的綜合能源系統。應用場景從單個的戶或者單體建筑,到園區或者建筑群,再到區域,尺度或者規模不同,綜合能源系統的配置和參數會極大不同﹔農村、城市和工業園區功能特點不同,綜合能源系統的配置和參數也會極大不同。因此,需要根據應用場景特點,構建“全生命周期需求—不同能源技術耦合—邊界明確”的綜合能源網絡。通過分布式能源交易、能源托管和碳能聯營等商業模式實現綜合能源系統的經濟效益,這是推廣高效綜合能源系統的關鍵機制。而實現綜合能源的關鍵,則是數字底座支撐的全域協同,用智慧能源操作系統打破不同能源及其載體的邊界,連接不同尺度的綜合能源系統,實現協同運行,形成“橫向多能互補、縱向源網荷儲協同”的智慧能源生態。
(作者系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四川省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