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人物>>黨史人物
民革前輩翁文灝:抗戰烽火中的“工業脊梁”         2025年08月08日10:08

1945年深秋,重慶臨江路的工礦產品陳列館裡,一盞煤油燈靜靜燃燒,燈裡是由玉門原油提煉的煤油。燈光穿過玻璃展櫃,在斑駁的鋼錠上投下晃動的光影,旁邊磨損的鑽機齒輪與泛黃的礦砂樣本,無聲訴說著一個民族在工業廢墟上重建的艱辛。這些看似尋常的工業制品背后,站著一位鬢角染霜的學者——翁文灝。這位中國近代地質學的奠基人,在民族危亡之際放下地質錘,以筆為劍、以廠為營,在西南西北的崇山峻嶺間筑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工業防線,為抗戰勝利鋪就了一條充滿荊棘卻通向光明之路。

歸國后的翁文灝

廬山論礦:從學者到救國者的覺醒

1932年6月的廬山牯嶺,翁文灝身著長衫立於蔣介石面前,手指在大幅礦產分布圖上重重一點:“中國煤鐵礦產之質量,東三省幾佔全國百分之六十以上,而我國鐵礦為倭寇所佔約百分之八十二以上。”

《蔣中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記載了這段對話的后續:6月17日,蔣介石在日記中寫道:“今日始醒,甚恨研究之晚,而對內對外之政策錯誤也。”6月18日,翁文灝再向蔣介石詳解中國礦產稟賦:“中國礦產所缺者為銀與鋼,而最富者為煤、為鉛、為銻、為錳、為鋁,各佔世界之第一、第二、第三位。”蔣介石在日記中批注:“國家之經濟財政必先從開發礦產入手”,並贊嘆“翁泳霓誠今日中國需要之人才也”。6月19日,談及西北農產時,翁文灝直言:“西北土地雖廣,隻可移民數百萬人為屯墾防邊之用,絕非如世人所理想者,謂可容八九千萬人移墾。”這番務實判斷讓蔣介石愈發賞識,在日記中稱其“始可謂有學有識之人,真不可多得也”。

那時的翁文灝,剛從周口店發掘現場趕回——他與步達生、裴文中共同揭開北京猿人之謎的工作正進入關鍵階段。但九一八事變的炮聲早已擊碎書齋寧靜,他在《獨立評論》上疾呼:“在這個危急存亡的時候,我們更需要一個政府,而且要一個有力量、能負責的政府。”1932年11月,國防設計委員會在南京三元巷成立,蔣介石任委員長,翁文灝擔任秘書長。就職當日,翁文灝將伴隨多年的地質錘擺在辦公桌最顯眼的位置,錘身上“地質調查所”的刻字已被摩挲得發亮——這是對過往的致敬,更是對未來的明志。

玉門鑿空:戈壁上的燃料生命線

1938年6月24日,重慶的梅雨季正濃,翁文灝接到蔣介石手令:“甘肅玉門油礦關系重要,飭即日派員開採。”他當日便調派四川油鑽探勘處工程師張心田“將前存鑽機選配二部,運送甘肅玉門地方裝設,趕速探勘”,並在電文中特別注明“每部鑽機需駱駝隊三十頭,穿越祁連山需時四十五日”。10月,又派嚴爽為主任,率員工“由陝遷運機材前往工作”,同時專門致電馬步芳:“酒泉玉門一帶勘探人員安全關乎國防燃料命脈,懇請令所部妥為保護。”

開發初期的艱難遠超想象。蘇聯承諾的新式鑽機遲遲未到,翁文灝在給資源委員會的密電中下令:“搜購國內舊鑽機,湘贛煤礦閑置設備優先調撥,拆卸時務必編號裝箱,注明零件匹配關系。”工人們用駱駝馱運設備穿越風雪祁連山,在零下20攝氏度的戈壁中“伐木運料,建造房屋”,甚至用羊皮筏子渡過結冰的石油河。1940年7月20日,翁文灝向蔣介石報告突破性進展:“在石油河區共鑿井七口,五口出油﹔平巷三座,二座出油。每月出產原油五萬加侖,煉成汽油一萬加侖,柴油二萬五千加侖”,並樂觀預計“本年九月起,每月可產原油十二萬加侖,煉成汽油二萬五千加侖、柴油六萬加侖,悉數用以開駛卡車,可行駛八十五萬公裡”。

1941年10月的戈壁,一場驚心動魄的噴油改變了戰局燃料供應格局。第八井鑽至440米時,原油突然噴涌而出,“高達數十丈,壓力之大,油量之豐,不亞於世界重要油田”。據甘肅油礦局檔案記載,當時“油水泵開關被油氣沖毀,原油順井口直噴而出,經積極施救始將開關修好,至二十二日晨四時方告停噴,計噴油六小時約十萬加侖”。因儲油設備不足損失四萬加侖,工人們跳進冰冷的石油河,用麻袋和凍土壘起臨時油池,最終挽回六萬加侖原油。這場“戈壁噴油”的奇跡,讓玉門油礦成為大后方的“燃料心臟”。

至1945年,玉門油礦累計鑽井61口,產原油7866萬加侖,煉汽油1303萬加侖,佔大后方汽油產量的90%。這些“戈壁瓊漿”通過西蘭公路輸往前線,支撐了西北軍車運輸。美國記者霍爾多·漢森參觀后在報道中驚嘆:“在這片看似不可能的土地上,中國人用意志煉出了勝利的燃料——每加侖汽油裡都凝結著駱駝蹄印與鑽井工人的汗珠。”

20世紀40年代玉門的煉油廠

三年計劃:烽火中的工業藍圖

1940年3月21日,重慶防空洞的煤油燈下,翁文灝逐字修改《三年工業計劃》。洞外轟炸聲此起彼伏,洞內他筆下的數字卻愈發堅定:1940年至1942年度,國營民營鋼鐵產量需達5.88萬噸,軍用卡車年產1000輛,汽油346萬加侖,硝酸630噸、硫酸370噸,經費預算高達法幣2.0454億元、美金1079.3萬元。

這份計劃的制定充滿科學測算:“外匯之來源,悉賴財部籌發,自屬不易,計惟有提出部分出口礦產,以資抵付”,他算得精細:“每年出口鎢砂或錫三千噸、銻三千噸,所得外匯約四百萬美元,足夠購買煉鋼設備”。為突破運輸瓶頸,他在給蔣介石的簽呈中進言:“兵工器材固急,然煉鋼爐不運,炮彈原料何來?”最終爭取到滇緬路20%的運輸配額,專門運送工業設備。

計劃推行中遭遇滇緬路封鎖的重創。翁文灝在1940年10月的修正計劃中坦言:“越南禁運,存海防器材不克運入﹔緬甸禁運雖於十月重開,但軍品運輸擁擠,每月能運入之建設器材平均不及百噸”。他當即下令“凡國內能自制者,絕不依賴外貨”:在湖南,組織工人拆卸湘贛煤礦鑽機運往玉門﹔在昆明鋼鐵廠,指導工人用“土法煉鋼”,將廟裡的銅鐘熔鑄成炮管毛坯﹔在重慶電工器材廠,鼓勵工程師用竹子纖維制造絕緣材料,使軍用電話機月產量從百部躍升至8000部。

1942年冬,當第一批國產卡車從中央機器廠駛下生產線時,翁文灝撫摸著車頭的“中國造”銘牌,想起三年前在倫敦考察時,外國專家的斷言“中國三十年也造不出像樣的汽車”。他在日記中寫下:“洋人能者,中國人未必不能,所欠者唯決心耳。”到1943年,大后方工業產值較1938年增長3倍,鋼鐵自給率達45%,為前線輸送了12萬發炮彈的原料。

礦砂外交:以資源為盾的大國博弈

1939年1月16日,莫斯科的嚴寒中,中國駐蘇大使楊杰將一份清單推給蘇聯外貿代表,清單角落標注著“翁文灝核”字樣:“鎢砂5000噸、銻3000噸,換取飛機200架”。這份清單的背后,是翁文灝主導的“礦砂外交”——抗戰時期中國獲取外援的關鍵籌碼。

據檔案記載,翁文灝為中蘇借款專門測算:“我方第一年應償還美金一千一百五十萬元。如以農產品與礦產品各半交付,則應運礦產品價值為美金五百七十五萬元”,並細化到“自二月至十月,每月約需購運鎢砂二百噸、純銻二百噸、錫二百噸”。他與孔祥熙商議后,確定“農產、礦產各半抵付”原則,既滿足蘇聯需求,又為中國保留糧食儲備。

1940年3月,翁文灝主導資源委員會與美國金屬准備公司簽訂“售鎢合約”,借款5000萬美元,以鎢砂作抵,7年還清,每年運鎢7000噸。當蔣介石擔心產能時,他從容回稟:“1939年至1940年度鎢砂產量約為一萬二千噸,再加促進可達一萬五千噸”,並分析“對蘇還債所需為四千八百噸,下年度最少尚有余額七千噸以上可供運美之用,現有存貨約五千噸可補急需”。

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急需鎢砂制造軍火,提出“1942年運鎢、銻各二萬噸”。翁文灝在給蔣介石的電文中據實力爭:“我國年產量僅1.2萬噸,勉籌七千至一萬噸”,同時強硬提出“美方需加價30%,並供給運輸汽油”。這場博弈持續三個月,最終達成妥協。據檔案統計,抗戰期間中國通過鎢、銻、錫等礦產品易貨,獲得蘇聯借款2.5億美元、美國借款1.79億美元,這些礦產被稱為“東方的戰爭血液”。

鐵骨錚錚:濁流中的改革微光

1940年12月的重慶,寒風卷著雨絲穿過街巷,翁文灝得知經濟部平價購銷處官員被軍統逮捕的消息,當即驅車前往行政院。他在給蔣介石的信中直言,“章元善向稱廉潔,蔡承新與平價資金無涉,若主管員司盡被拘押,平價業務將停擺”,並以辭職相脅,“職部復因主管員司不能辦事,深感督率未周,責有攸屬,故請辭去經濟部長本兼各職”。

這場抗爭最終促成蔣介石下令:“有罪者嚴懲,無辜者復職。”翁文灝在日記中寫道:“書生報國,不在爭權,而在護道——此道即國法與公道。”但翁文灝也付出了代價,孔祥熙派系借機散布“翁文灝包庇貪腐”的流言,讓他在行政院備受排擠。

1942年的空油桶風波更顯其風骨。玉門油礦因缺桶停產,軍政部卻“每隻空桶索價三百元”,而礦局預算僅能承擔每隻50元。翁文灝在給蔣介石的簽呈中痛斥:“各機關現存空桶當有百余萬隻之多,除復興公司以少數裝運桐油外,現均不能運送國外,裝油內運。如能指撥六萬隻交礦局利用,則政府收集之油桶既可用得其所,而該礦缺桶恐慌可以迎刃而解”。蔣介石下令“免費撥借”,雖最終僅到位半數且多為破漏桶,但這場抗爭讓翁文灝在日記中寫下“寧與腐惡抗爭,不向私利低頭”。

翁文灝還痛陳官場積弊,“各機關冗員太眾,滇緬公路運輸有副主任辦公室、監理委員會、中緬運輸局、西南運輸處等諸多組織,首長既同為一人,機關又何必紛立,徒增文書轉移之繁”,提出裁並重復機構的改革方案。這些嘗試雖多受阻,但他推動通過的《戰后工業建設綱領》,提出“國營民營並進,以民生為根本”,為戰后經濟建設留下了寶貴遺產。

1945年9月,翁文灝站在重慶工礦展覽會上,看著玻璃櫃中陳列的玉門汽油、昆明電機、湘鋼鋼材,老淚縱橫。從1938年玉門油礦初創到1943年工業計劃會議,翁文灝以科學精准的規劃、不屈不撓的堅持,為抗戰筑起了一道堅實的工業防線。

(葉立標)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