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再度翻開《實業計劃》,圓夢之旅的篳路藍縷和非凡成就令人感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今年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百年滄桑,換了人間﹔中山精神,歷久彌新。
1919年,在上海寓居的孫中山先生“內審中國之情勢,外察世界之潮流”,結合親身考察西方近代化的實踐和中國國情,提出了中國近代化的宏偉設想和實施方案——《實業計劃》,這是繼洋務運動第一次將西方先進生產力系統性引入中國后,由孫中山先生首次繪就的近現代中國立體化發展藍圖,在中國近現代歷史以及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發揮獨特作用,在國際上也產生了廣泛影響。
我們以學術研討的方式回眸孫中山與《實業計劃》,緬懷先生實業救國的深邃智慧,追思先生振興中華的赤子情懷,在新時代的坐標下,深刻理解《實業計劃》的前瞻價值與現實啟示,對我們繼承中山先生愛國、革命、不斷進步精神,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踐,具有很強的時代價值。
第一,回顧歷史,《實業計劃》是孫中山把危機意識轉化為建設藍圖的偉大構想,至今仍為我們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啟示。
孫中山先生的一生,飽經磨難、歷盡艱險,但始終胸懷對國家、對民族的無比熱愛,始終深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將實現。在護法運動遭遇挫折后,他痛定思痛,認為“夫民國建設之事業,實不容一刻視為緩圖者也”。他殫精竭慮,廢寢忘食,深謀遠猷,寫就《實業計劃》這一皇皇巨著,發揮了向西方推介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為中國和世界搭建橋梁的作用。
孫中山先生畢生奮斗,就是期盼中國成為“世界上頂富強的國家”“世界上頂安樂的國家”,中國人民成為“世界上頂享幸福的人民”。他以“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現代思維,在《實業計劃》中繪制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份藍圖。10萬英裡鐵路網編織經緯,三大世界級港口聯通五洲,現代農業與新興工業交相輝映——這些超越時代的戰略構想,閃耀著中國現代化道路的啟蒙之光,折射出孫中山為國為民奮斗一生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與卓越貢獻,迄今仍熠熠生輝。
通過這部皇皇巨著,我們深刻體會到:中山先生“愛國若命”的不變初心、“振興中華”的偉大抱負,以及對中國發展的卓越見解、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烈期盼。
第二,著眼當下,《實業計劃》是孫中山關於富國強民的宏觀設想和具體規劃,至今仍為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啟示。
作為中山先生《建國方略》中的經濟篇,《實業計劃》內容豐富、設想大膽,與當時中國狀況看似格格不入,還被人冠以“空想”“大炮”。在外有列強侵略、內有軍閥混戰的局面下,任憑多麼宏偉、周詳的計劃都只能是紙上談兵,無從付諸實施。直至逝世時,中山先生依然對《實業計劃》念念不忘,遺囑中再次提到“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繼續努力……”。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全國各族人民頑強奮斗下,孫中山先生當年描繪的這個藍圖早已實現,中國人民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孫中山先生的設想。
今天,我們再度翻開《實業計劃》,圓夢之旅的篳路藍縷和非凡成就令人感慨——《實業計劃》裡描述的長江航道,如今,長江通航條件大幅提升,長江干線貨運量穩居世界內河第一,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實業計劃》裡提出的“於中國北部及中部建造森林”構想,如今,三北防護林宛如綠色的萬裡長城,為廣袤國土筑起功能完備的生態安全屏障﹔《實業計劃》裡最為看重的交通,如今,中國鐵路營業裡程突破16萬公裡,中國高鐵飛馳領先世界,公路縱橫遍布城鄉。在新時代的今天,從神舟家族到C919大飛機,從國產航母到大型郵輪,從港珠澳大橋到復興號高鐵,從北斗導航到量子計算,從DeepSeek橫空出世到哪吒鬧海風靡全球,等等,一件件大國重器、一項項重大工程、一個個創新突破,讓世界應接不暇。孫中山先生致力於建設的獨立、民主、富強的國家早已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今天,我們可以告慰孫中山先生的是,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
作為以繼承發揚中山精神為特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參政黨,民革始終將“振興中華”的基因融入血脈,堅持與中國共產黨風雨同舟、肝膽相照,在建言資政與凝聚共識中雙向發力,圍繞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戰略、重要課題深入調研、履職盡責,為實現中山先生的願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通過追夢圓夢的生動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改造中國必須從中國實際出發,走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開創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嶄新局面。
第三,展望未來,《實業計劃》是孫中山建設一個統一而美麗國家的無限向往,至今仍為我們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提供啟示。
《實業計劃》和《民權初步》《孫文學說》,一並構成了中山先生的《建國方略》,是孫中山政治思想和建國思想的集大成之作,集中體現了中山先生“振興中華”的美好夙願。他堅信,革命成功以后,經過全民族努力,中國一定能夠迎頭趕上世界先進國家。中山先生強調:“‘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和神聖職責。2024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時發表了重要講話,深刻指出了民革在對台工作大局中的歷史方位和使命任務,為民革做好新時代促進祖國統一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一年多來,民革中央和各級組織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思想政治引領持續加強,建言獻策質量持續提高,交流融合項目持續提升,凝聚人心效果持續彰顯,打造新亮點、創造新經驗,開啟了民革促進祖國統一工作新篇章。我們以中山黃埔精神為紐帶,連續成功舉辦了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等研討會和“華燦”品牌系列活動等,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
通過開展促進祖國統一工作,我們深刻體會到:中山精神始終是凝聚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重要公約數,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是我們對歷史、對人民的庄嚴承諾。
100多年前,孫中山先生曾經滿懷豪情、鼓舞人心地預言:“一旦我們革新中國的偉大目標得以完成,不但在我們的美麗的國家將會出現新紀元的曙光,整個人類也將得以共享更為光明的前景。”今天,在中山先生逝世百年和中山先生家鄉故裡的時空交匯點,我鄭重呼吁:海內外、島內外尤其是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要以寬闊的政治胸襟和高度的歷史自覺,不斷深化兩岸同胞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認同,以中山精神為紐帶,凝聚起助推兩岸關系融合發展的磅礡力量,激發出為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為民族復興偉業齊心協力的蓬勃熱情,共同追求國家完全統一的美好未來。
民族復興、祖國統一的歷史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讓我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周圍,堅決貫徹落實新時代中國共產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堅定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攜手書寫屬於全體中華兒女的新的《實業計劃》,共同完成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使命,共同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本文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革中央主席鄭建邦在2025年5月15日孫中山與《實業計劃》學術研討會開幕會上的講話,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