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鐫刻著雷鋒精神的遼沈大地上,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精神薪火相傳。其中就有這樣一群新時代的“追鋒人”——他們或奔波於法庭、講堂、工廠、社區之間,面向基層一線開展普法宣傳﹔或緊盯群眾關切的大事小情,以傾情調解助力案結事了﹔或呼應百姓現實需求,提供無償法律服務。他們是民革遼寧省委會的社會法治服務力量。
近年來,民革遼寧省委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緊緊圍繞“發揮社會和法制特色優勢、助力基層社會治理”這一履職重點領域,在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調解機制創新等方面不斷探索實踐,為服務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民革力量。
聚力量 推動法律服務落地生花
5月的鐵嶺西豐,春風漸暖,鄉野吐翠。天德鎮如意村的村部廣場上,一場別開生面的“模擬法庭”正在舉行——台下村民駐足圍觀,台上民革黨員律師依案而立、唇槍舌劍。這是民革遼寧省委會社會服務工作委員會、民革沈陽市委會聯合主辦的“鄉村振興·法治同行”系列普法活動之一。活動巧妙結合“法律知識互動問答+模擬法庭”的形式,以“山林權屬糾紛”為話題,由律師們分別飾演案件角色,還原法庭調查、辯論、判決全過程,現場庄重嚴謹,真實感扑面而來。
圖為“模擬法庭”現場
模擬庭審結束后,律師們又迅速轉入“咨詢模式”,圍繞村民關心的土地承包、婚姻財產等問題,一一細致解答。“與單純學習法條比起來,這樣的形式更生動、印象更深刻。”村民的一句反饋,道出了活動的效果所在。沉浸式體驗、零距離普法、點對點服務,讓法律不再遙遠,法治精神在互動中潤物無聲。
這一幕,是民革遼寧省委會法律服務的生動縮影。近年來,民革遼寧省委會持續發揮社會和法制界別特色優勢,將社會服務觸角延伸至鄉村田野、街頭巷尾、廠區車間。普法宣傳深入園區工廠,法律咨詢擺上街頭廣場,模擬法庭走進鄉村社區……一場場接地氣、冒熱氣、有溫度的法律服務實踐,回應著百姓真實的法治需求。
在鞍山市立山大悅城,民革黨員律師設立咨詢台,為絡繹不絕的群眾現場普及民法典知識﹔在遼陽市弓長嶺區,普法課堂與心理疏導並行,為社區矯正人員送去一份份“法律+心理”雙重關愛。
在普法宣傳周期間,民革丹東市委會舉辦系列專題活動,將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知識送到百姓眼前,通過發放宣傳冊、設置問答牆、現場互動“問診”,讓市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得到法律服務。
……
一項項活動、一個個場景,不只是服務的延伸,更是履職的體現。近年來民革遼寧省委會各級組織累計開展各類法律服務活動376次,實施法律援助198次,受益群眾近萬人。數字背后,是一支支深入基層、情系百姓的民革志願服務隊,是一次次因地制宜、用心組織的法律服務行動。
這樣的“法治脈動”,來自上下一體的部署。民革遼寧省委會持續推動宣傳教育與服務實踐雙輪驅動,統籌各級組織精准發力,逐步形成“省委會牽頭、地市級聯動、基層組織落地”的法治服務履職團隊。在組織推動下,民革黨員力量分布在城鄉基層,從法律咨詢到法治宣傳,從志願服務到調解援助,一步步將專業服務轉化為助力增加群眾的獲得感、參與感、安全感。
服務基層社會治理、推動重點任務落實的過程中,遼寧民革也在積極推進履職重點工作融合開展,不斷拓展邊界、延伸觸角。“送法到台企”專項服務成為全省祖統工作的亮眼品牌﹔在對口幫扶方面,“鄉村振興·法治同行”行動深度嵌入基層社會治理,成為聯系農村、服務群眾的重要抓手﹔而在營商環境建設領域,圍繞“建設法治化金融生態環境”提出的高質量建議,為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民革智慧。
創機制 打造“金牌調解”亮麗名片
2024年9月13日,在民革沈陽市委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兩起因工資發放問題引發的勞動爭議,在短短半天內順利化解。調解室內,主任王華鈺與副主任楊雪逐一聽取來自渾南仲裁院推送的案件當事人陳述,既不回避分歧,也不放過細節。經過耐心溝通和法理分析,雙方最終握手達成協議。四位當事人當場簽字,一致表達了對調解效率與態度的認可。
圖為調解現場
這樣的故事不止一個。自2021年成立以來,作為全國首家經政府部門授權的民主黨派勞動爭議調解組織,民革沈陽企業家聯誼會勞動爭議調解中心聚焦“助企紓困穩經濟,為民解憂保民生”,從機制構建、人才配置、流程優化等方面持續探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模式。
目前,調解中心已成立3個調解小組,組建56人的專業化調解團隊,探索建立“快調快結”“調前評估”“和解建議書”等工作流程,全面提升調解效率與專業水准。2022年,獲得了由人社部等國家四部委聯合頒發的“全國金牌調解組織”,成為遼寧民革服務社會的亮麗名片。
在工作機制設計上,調解中心推行“2+N”工作模式,即由2名主任律師牽頭負責、統籌協調、定期業務指導,各小組律師分工推進、包案解決、常態跟蹤調處。該模式有效實現案件從受理到調解全流程管理,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緩解了勞動爭議仲裁機構的辦案壓力。
截至目前,調解中心已與沈陽市3個區勞動爭議仲裁庭進行合作、共參與調解各類糾紛案件1849件,化解成功率達到27.9%,結算金額達260多萬元。
在此基礎上,調解中心不斷完善調解機制:線上開通“雲調解”平台,讓異地當事人不出門也能實現遠程化解﹔線下配備“流動調解室”,深入園區、樓宇、工地,就地辦案、面對面溝通﹔同時通過法律大講堂活動、“人力資源HR”法律實操培訓、勞動關系體檢等預防性工作,逐步推進預防機制最優化,扶持企業依法依規建立用工體系,助力預防了勞動關系不和諧案件的發生。
在調解一線,民革全省活躍著一批“有溫度的法律人”。
楊功涵在現場進行調解工作
楊功涵,一位深耕社區多年的民革黨員律師,牽頭成立“老楊工作室”,十余年來奔走在街道、樓棟、廠房之間,為百姓厘清是非、為鄰裡化解糾紛。截至目前,“老楊工作室”牽頭26個民革法律援助站進駐120多個社區,調處信訪事項3000多件,化解信訪積案300多件,得到中央有關部門和中共遼寧省委領導的高度肯定。
王國輝在現場進行調解工作
民革黨員王國輝擅長勞動爭議與企業法務調解,他所成立的“王國輝調解工作室”調解案件累計至今已上萬件,2023年,工作室被大連市中級人民法院和司法局授予十佳金牌調解工作室,其“專業扎實、調解高效”的工作模式被大連市委政法委授予“示范品牌調解室”稱號,並入選2024年中共遼寧省委統戰部實踐創新項目。王國輝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
這些“有溫度的民革法律人”,正用一案一解、一事一理,把民革調解的社會服務情懷寫進群眾的獲得感中,成為遼寧民革“金牌調解”品牌鮮活的注腳。
調解工作走過探索期,正邁入品牌建設新階段。從沈陽、大連出發,民革遼寧省委會正推動“調解組織+黨員人才+法律服務”的模式向鞍山、本溪、丹東、錦州、盤錦、葫蘆島等地復制推廣,構建廣覆蓋、多功能的調解體系。
在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廣闊舞台上,遼寧民革正以實際行動擦亮“金牌調解”這塊響亮的履職招牌。
(黃昌盛 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