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要聞>>地方要聞
百年回望 薪火相傳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側記         2024年06月17日09:22

6月6日,“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開幕。本次研討會由民革中央、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聯合主辦。中新社記者 陳建新 攝

6月6日,“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開幕。本次研討會由民革中央、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聯合主辦。中新社記者 陳建新 攝

6月6日至7日,北京,一場研討會在首都賓館舉行。

這是一場有關歷史的學術研討會,關鍵詞有兩個——“孫中山”和“黃埔軍校”。今年是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去年1月,民革中央決定與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等單位聯合舉辦孫中山與黃埔軍校學術研討會。在一年多的時間裡,征集到來自高校、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的專家學者和黃埔后裔提交的文章近90篇。本次研討會是征集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一場思想火花的碰撞。

演講嘉賓“大咖”雲集,內容抓人。黃埔軍校成立之前,中國各地的舊式軍校數量不少,但培養出的學生都效力軍閥。孫中山通過哪些措施把黃埔軍校打造成中國前所未有的新式軍校?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所長金以林、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主任王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汪朝光圍繞黃埔軍校與大革命、黃埔軍校的辦學模式、孫中山與黃埔軍校依次展開精彩論述。

而一些另辟蹊徑、小切口的研究課題也令人耳目一新。“廣東省有一百多個縣,興寧地處粵東北偏僻山區,但黃埔軍校前五期學員人數卻位於廣東前列。黃埔系興寧人多是什麼原因?”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李長莉的演講內容勾起了在場聽眾的好奇心,也引起了點評專家、上海大學近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廖大偉的濃厚興趣。“這個研究角度很有意思”。

雖然討論的是歷史,但這並非一場隻在故紙堆裡打轉的研討會。“抗戰14年,95%的黃埔軍校學生都犧牲在保家衛國的戰場上,這在世界軍校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體現了黃埔精神”。澳門辛亥革命與中山文化研究會理事長李時泰探討的重點是,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下,如何發揚黃埔精神,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而陝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王飛則在研究國共合作時期黃埔軍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時,著重分析這些工作如今帶來的啟示。兩個人的演講均被點評專家稱贊“具有相當重要的現實意義”。

這是一場嘉賓來自五湖四海的研討會。“大家好,我叫李維鎮,是台灣的雲南人,祖國寶島是我生長的地方,雲南是我的老家,當年我們家總共有4位男丁投入抗戰行列,我的父親也出自黃埔……”台灣中華黃埔親友聯誼會執行長、辛亥武昌起義同志會副秘書長李維鎮以講述自己的故事開場。他專程從台灣趕到北京,克服平日的“社恐”站上台,隻為“讓‘統派’聲音被更多人聽到”。據悉,與會者中有將近20位來自台港澳和海外。

這是一場注入了年輕血液的研討會。黃埔百年,歷史厚重,參會嘉賓中卻出現了“00后”的身影。民間學者、自由撰稿人王小丫發言的題目是《周恩來與黃埔軍校政治文藝工作》。由於參會的年輕學者佔到一定比例,本次研討會專門設置了青年學者論壇,6位文史研究的生力軍登台演講。

這是一場有“前情提要”的研討會。在每位嘉賓的資料包裡,有一冊本次研討會征文摘要匯編,還有一本更厚的《孫中山與第一次國共合作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這是2021年舉辦的上一次研討會的成果。民革中央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成立孫中山研究學會和中國辛亥革命研究會以來,利用兩個平台組織召開了一系列學術研討會,宣傳和弘揚孫中山精神。

這是一場溫暖的相聚。在研討會開幕的前夜,民革中央舉辦“百年回望薪火相傳——黃埔師生后裔聯誼沙龍”,邀請參加研討會的黃埔師生后裔、港澳台和海外嘉賓等人參加。二代、三代及四代黃埔后裔們分享的先輩故事令現場聽眾紅了眼圈。

6月7日中午,研討會落下帷幕。圍繞“孫中山先生與黃埔軍校的愛國主義革命精神”的學術研究仍在繼續,在歷史回望中,以中國為觀照、以時代為觀照的求索仍在繼續……(劉 軍)

《中國新聞》2024-06-11 A03統戰要聞

來 源 _ 《中國新聞》

記 者 _ 劉 軍 攝 影 _ 陳建新

專題推薦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