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民革人物>>黨員園地
張興凱:十年,中國特色大國應急管理體系正在形成         2022年09月27日10:56

△人民政協網原創視頻

“地震波還有61秒到達……”伴隨著地震發生,這些“地震預警圖片”在網絡上刷了屏,這些被“晒”出來引發網友興趣的“地震預警”電視彈窗、預警APP截圖不是什麼科幻電影中的畫面,而是真的預警信息。

對公眾而言,“地震預警”仍是一個新事物,與之相關的有一個更專業的名詞——監測預警,而這只是我國應急管理體系中的一個縮影。

對於應急管理這道關乎生命安全的重大命題,全國政協常委、民革黨員、全國安全生產標准化技術委員會主任張興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建設適應未來發展的大國應急體系。經過積極探索,目前我國應急體系建設正逐漸實現多災種綜合一體化處置,這標志著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國應急管理體系正在形成,給世界樹立了人民至上的典范!”

“多災種、大應急、一體化”的應急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應急管理就是用科學系統化的手段,綜合運用應急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實現事故事件、災害災難預防控制以及風險的監測預警。”張興凱用四個字概括了應急管理的內涵:防、減、救、恢,即預防、減少、救援、恢復。

“應急管理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張興凱說,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國家安全和發展全局。近十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應急管理體系的特色和優勢不斷凸顯,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能力和水平不斷提高。

伴隨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日益復雜的社會系統釋放出大量的復雜性風險,那麼,究竟該如何做好應急管理?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要做到4個精准,即預警發布要精准,搶險救援要精准,恢復重建要精准,監管執法要精准。

“實現這四個精准,除了依靠人力,更重要的是要補齊手段的短板,其中最大一塊就是監測預警。”張興凱說,日本的地震預警系統可以精確到以秒為單位,勘災系統在衛星圖片上可以做到以米為單位,我們還做不到。在這種背景下,國家安全生產監測預警平台建設和國家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平台建設“應時而生”,堅持從源頭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真正把問題解決在萌芽之時、成災之前。

回望應急管理發展歷程,張興凱坦言:“盡管目前國務院還沒有成立專門的應急工作委員會,但事實証明,每個部委都可以在應急管理中找到自己的角色。”

“但這並不是我國在最初設想的應急管理模式。”張興凱介紹,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20世紀末,我國一直處在單災種、分部門的應急管理階段,即針對一個災種,由一個部門負責或者專門成立一個部門﹔從2003年開始,我國逐漸進入了綜合協調分部門應急階段﹔2018年,應急管理部挂牌成立,意味著我國應急管理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張興凱將其形容為“綜合應急階段正在進程中”,在他看來,實行多災種綜合一體化處置的應急處置工作是這一階段的標志。

“有求必應”的消防隊就是其中一個典型代表,火災要管,水災要上,山洪、泥石流都要沖上前,綜合應急隊伍正在形成。對此,張興凱表示,“多災種、大應急、一體化”的應急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在張興凱看來,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和基礎設施建設能夠取得今天的成績,得益於五個方面:一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應對預防災害事故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安全應急責任制實現了全覆蓋﹔三是社會訴求驅動,老百姓對安全應急不作為的容忍度大大降低,倒逼安全應急管理鏈條上的負責人員必須積極作為﹔四是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綜合國力的提升,有能力解決安全生產問題﹔五是科技水平的提升。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我國安全生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死亡3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得到了有效遏制。

“當然,在災難面前的動員能力是我國應急管理的最大優勢。這是制度優勢決定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有我們這樣的動員能力!”張興凱進一步表示,正是上述五方面原因,加上我們的制度優勢,推動中國特色應急管理體系的形成和不斷完善。

解決基層應急管理“最前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難題

有發展,但也有短板。針對我國應急管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張興凱最常提的一個詞就是“風險普查”。

“目前我國的危險源隱患、重大風險的底數還不夠清楚。要加強對危化品、礦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點行業領域的安全風險排查,既要找出危險源,摸清底數,還要教育和引導群眾人人參與,共同筑牢安全發展基礎。”

“基層應急管理的明顯的短板就是‘最前一公裡’和‘最后一公裡’薄弱。”張興凱表示,暴風雨、泥石流、水災等事故來臨時,“最前一公裡”的第一響應人一旦出現疏漏,將會導致“最后一公裡”老百姓的生命財產遭受嚴重損失,最終自己受害、老百姓受害。這二者實際上是一體的。

短板怎麼補?從何處下手?張興凱點出關鍵:首先要把基礎設施建起來。

“通俗來講就是,基層建設的應急基礎設施設備,就要讓老百姓能用、會用。”張興凱建議,結合基層實際情況,給群眾制定各種實用的指導手冊,也可以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社區居民守則等進行有效指導。

“現階段,我國農村的安全生產問題較為突出。目前,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基本還沒有完善的安全標准。”張興凱介紹,在這樣的背景下,應急管理部在中國安科院成立了農村安全生產研究所,以此建立農村安全的政策法規標准,從事農村安全的總體規劃設計,開展涉及農村安全的重大科技攻關。目的是為了順應時代所需,著力補齊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建設短板,進一步健全基層應急管理體系,全面提升基層應急管理能力。

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2022年2月14日,國務院發布《“十四五”國家應急體系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對“十四五”時期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救災等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對於未來我國的應急管理體系建設,《規劃》明確提出目標:到2035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

對於“共建共治共享”這六個字,張興凱強調了一句話:“應急管理不是一個人的事,而是大家的事,誰也不能置身事外!”

採訪間隙,張興凱詳細展示了目前國家安全生產監測預警平台的建設運行情況。“目前,信息網絡全覆蓋,實現了全天候的遠程精准監測和風險災害實時預警、快速處置,為安全生產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建了一道堅強的防護壁壘。”

“在這其中,聯合指揮調度系統建設就充分體現了共建共治共享。” 張興凱表示,要想實現聯合指揮調度,就要先實現數據打通、信息化打通、統一層級打通。下階段,還將實現“一鍵通”,發現問題直接指向相關負責單位,進行整改。

“這兩個平台的建設,成為適應新時代需要的現代化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一環,這也是實現智慧應急,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的一種有益探索。”張興凱說。

讓安全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目前,基層應急管理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廠礦。按照安全生產法要求,每家生產經營單位應配備專職或兼職安全人員。4000多萬家廠礦,意味著至少有4000多萬名安全人員。”

“農村正在建各種基層網格,但如果光建網格,還會有很多漏‘網’之魚。所以有了網格,還要把網連起來,切實發揮作用。”

“中華民族有非常優秀的安全文化,要把這些優秀文化挖掘出來發揚光大,讓更多人知曉,讓安全文化‘飛入尋常百姓家’!”

……

詳細列下自己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和履職重點,張興凱直言:“我最關注的還是基層和基礎的問題,這非常重要!”

“我國的大國應急體系在一步步建設和完善中得到了大眾認可,其核心便是給老百姓創造一個安全、安寧、安樂的生產生活環境。”在張興凱看來,建立中國特色大國應急體系,下一步要繼續打造“智慧應急”體系,建立完善基層公共安全體系,努力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應急管理新格局,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共同守護群眾生命線。

來 源:微信公眾號“人民政協網”

記 者:周佳佳 薛婧

拍 攝:滿達呼 許義甫

 

專題推薦

  • 組織換屆
  • 2022兩會
  • 十三屆五次會議
  • 民革微信公眾號

    友情鏈接

    中共中央統戰部| 全國政協辦公廳| 中央社會主義學院| 中國民主同盟| 中國民主建國會| 中國民主促進會| 中國農工民主黨|
    中國致公黨| 九三學社|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 全國工商聯| 歐美同學會| 黃埔軍校同學會| 中華職教社| 新華網| 中新社|
    人民網| 團結網| 人民政協報| 中國政協新聞網| 中華工商時報| 中國網中國政協頻道| 中華南社學壇| 畢節統一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