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民革全国祖统工作会议暨十四届中央祖统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吉林长春召开。过去一年,民革全党在狠抓落实《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奋力开创民革祖统工作新局面的意见》上下真功,在深入践行新时代民革祖统工作“3344”总体思路上用足力,祖统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会上,部分民革省级组织代表、民革中央祖统委相关同志作交流分享,以下为发言摘编。

11月18日至19日,民革全国祖统工作会议暨十四届中央祖统委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吉林长春召开。记者 靳祖保 摄
民革山西省委会 黄登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 促进两岸交流交融

2025年9月23日,2025年“忠义千秋”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书画摄影展期间,民革山西省委会组织两岸获奖作者开展“华灿”·关公文化海峡两岸青年书画摄影采风、笔会等交流活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情感、凝聚民族共识的精神根脉。山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时代征程中,山西民革坚持贯彻民革祖统工作“3344”的总体思路,以文化为桥、以交流为媒、以融合为要,全力搭建晋台心灵契合的沟通平台与载体,用心用情筑牢两岸同胞守望相助的认同根基。
以文化促认同,深化两岸交流,筑牢融合根基。民革山西省委会连续八年精心打造海峡两岸关公文化“一展一会”金字招牌,增加摄影展览、扩大交流领域,2025年征集作品达2578件、同比增长37%。两岸画家联手创作《桃园三结义》成为心灵相通的生动见证;融入华灿品牌开展采风活动,以“关公文化大模型”推动文化传承与理论研究双向赋能,持续助力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民间拜祖大典,并邀请一批台湾政商界人士参加祭拜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以协同聚合力,凸显履职实效,拓展融合实践。立足山西文化优势,搭建跨区域、高层次调研交流活动,推动交流成果转化为履职实效,助力形成高质量建言成果。聚焦关公文化内涵挖掘、时代价值转化和“关圣文化史迹申遗”等建言献策,被民革中央采纳向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提交,其他相关提案连续三年被省政协列为重点提案,建言成果显著。
以平台建桥梁,发力青年交流,助推融合发展。聚焦青年群体,搭建成长成才与交流合作平台。连续四年举办两岸青年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研讨及创新创业分享对话活动,完全纳入山西省“台商台青走晋来”整体安排和活动机制。邀请台湾董氏奇穴传人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产业合作深入交流,搭建起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文化交融是增进两岸同胞情感的纽带,心灵契合是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根基。民革山西省委会将持续深化与相关单位、协会的协同联动,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推进合力。用更多、更鲜活、更具有山西特色的交流形式,让同胞情谊在多元交流中愈发深厚,让山西的文化“富矿”成为民革祖统工作的不竭动力。
民革江苏省委会 陈云梅:策划华灿品牌活动 助力华灿事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在“华灿之夜”文艺演出现场,由两岸文艺爱好者组成的民间合唱团体共同演唱歌曲《外婆的澎湖湾》。
华灿奖作为对台交流的重要载体,已成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
华灿奖寓意“中华青年,灿耀全球”,举办十届以来,累计近1500家高校与机构参与,近30万件作品70万青年参加,已成为连接两岸及海外青年的桥梁,影响力持续扩大。
从文创迈向科创、从高校走向社会、从两岸冲向国际、从单纯奖项转为多元活动、从线下拓展至线上,民革江苏省委会通过十年努力,以“华灿赛事”为核心,构建“1+N”活动模式,推动品牌活动贯穿全年、覆盖全域,推动“华灿竞赛”升级为“大华灿”的全新格局。
深入企业与社区参访交流、“华灿之夜”文艺演出、举办“人才对接会”、盆景艺术交流……2025年,华灿系列活动规模已扩大至60余项,涵盖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农业及青年发展等多个领域。目前,一部聚焦两岸文化交融的现实主义话剧《长青之约》正在创排中,未来计划全国巡演。
设计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驱动产业、创造美好生活。第九届华灿奖增设“人才对接会”与“路演”环节,为企业家与青年设计师搭建了沟通桥梁。会上发布了近200个实习就业岗位,推动了10余个创业项目孵化,释放了300个岗位,让华灿不仅是单纯的竞赛,更成为“人才—企业—市场”的对接平台,此举获得了两岸青年设计师的欢迎。
华灿奖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致力于走向世界。今年9月,华灿奖亮相巴黎设计周,迈出了国际化的重要一步。未来还将继续加强与米兰设计周等国际平台合作,积极推荐华灿优秀设计作品在米兰、伦敦等国际舞台上展示,让华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青年设计力量的窗口。
民革江苏省委会将始终秉持“流行大陆、风靡岛内、闻名世界”的理念,深入践行“五变”路径,以创新精神、务实作风精心策划每一项活动,让华灿品牌成为连心之桥、育才之台、创新之源,为推动两岸融合发展贡献民革的智慧与力量。
民革广东省委会 熊水龙:承中山思想 扬黄埔精神 促两岸融合

2024年7月9日,参加第十一届台湾青年岭南行孙中山历史文化亲子探寻营的台湾青年参观广州城市规划展览中心。
广东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策源地和先行地,孙中山先生故乡及其创办黄埔军校的地方,一直也是台资台商投资创业生活的热土。
在民革中央的领导下,2024年以来,民革广东省委会将祖统工作列为一把手工程,围绕中山思想、黄埔精神,开展了2024年“中山精神 黄埔百年”、2025年纪念孙中山逝世100周年系列活动,近期还谋划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60周年活动。
为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民革广东省委会提出了《创建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纪念馆 推动粤东文旅发展的建议》,以传承黄埔精神,推动粤东地区文旅产业发展。此外,新建辛亥革命纪念馆,促使双清楼、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新一军印缅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等得到整修,均是积极履职建言的转化成果。
近两年民革广东省委会共邀请十多个台湾重要团体及多位重要代表人士来粤交流。连续四年举办“新黄埔”粤台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研习营,开展四届粤台高层次人才面对面活动。依托珠海华灿工场、广州汇龙台港澳基地等台青双创基地,累计引入150多个项目,支持230位台港澳青年创业就业。与省台办连续合办六届“台湾青年岭南行”之孙中山历史文化探寻营,共250名台生参加。作为指导单位,与广州中山纪念堂合作打造音乐剧《青年孙中山》。
民革广东省委会整合民革党员之家建设,共建13家“民革台湾青年之家”。与广东中山文化艺术中心、孙中山书画院合作,开展文艺展演、书画展等活动。利用黄埔军校、孙中山故居等民革教育基地、民革孙中山研究基地等平台,邀请台生、台青、台商等交流。积极与民革其他地方组织交流学习,如赴福建开展祖统工作调研,承接湖南、广西、江西等民革省委会来粤调研祖统工作等。
下一步,广东民革将继续按照民革新时代祖统工作总体思路,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研究新举措、形成新思路、探索新路径,开创广东民革祖统工作新局面。
民革广西区委会 黎 琳:立足特色 发挥优势 深耕广西民革涉台参政议政工作

2025年11月13日,民革广西区委会赴湖南开展涉台参政议政课题调研。
两年来,民革广西区委会紧扣民革祖统工作“3344”总体思路,聚焦两岸融合发展核心任务,以智库联动为“破题钥匙”,以特色赋能为“立身之本”,以多方联动为“增效引擎”,在涉台参政议政领域深耕细作,取得实效。
两年来,民革广西区委会提出的《关于促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区升级发展的提案》《关于进一步深化两岸乡村融合发展的提案》,先后作为民革中央集体提案提交全国政协,为推进两岸乡村融合发展贡献了“台味儿”十足的“广西方案”。
工作成效的取得,核心在于精准把握“广西优势何在、如何转化赋能”的实践命题。一方面,立足桂台农业合作深厚基础,依托海峡两岸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广西钦南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平台优势,深化两岸农业全产业链合作;另一方面,攥紧了几股“硬力量”:一是构建智力支撑体系,与广西社科院、广西师范大学桂台合作研究中心签订共建协议,整合高校科研资源提升建言专业性;二是强化政策业务培训,组织线上线下专题培训50余场次,向全区祖统工作专干、骨干党员、祖统委员发放《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筑牢政策理论根基;三是坚持深入调研,把握实情。为了高质量撰写相关提案,民革广西区委会主要领导带队赴多省开展实地调研、召开专题议政会,精准梳理关键问题,形成针对性解决方案。
接下来,民革广西区委会将继续拓展调研覆盖范围,聚焦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绿色经济、海洋经济四大方向,深入挖掘桂台两地合作潜力,深化多领域合作探索;进一步强化智库建设效能,广泛吸纳涉台研究、法律、文化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加强与台胞台企的常态化沟通对接,提升建言献策精准度;持续丰富两岸交流载体,就举办两岸论坛、基层民间交流、台青联谊等各类特色活动进行探索,切实增进两岸同胞的情感联结与心灵契合,凝聚融合发展共识,确保所建之言、所行之事更切中时代脉搏与发展需要。
民革四川省委会 周文宇:精雕细琢搭平台 融合创新提成色

第九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于2025年3月9日在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开幕。
民革四川省委会深入践行民革新时代“3344”祖统工作总体思路,锚定“先锋阵地、创新前沿”的时代坐标,高位统筹、系统谋划,在祖统工作中展现出独特的“四川担当”。
铸魂固本举旗帜,精准对齐颗粒度。坚持纲举目张明方向。制定印发了全省祖统工作六大方面十八项重点任务的实施方案,确保工作方向正确、落细落实,有章可循、有序推进。
坚持明晰责任抓落实。要求全省各级组织主委带头谋划、牵头部署,将走访工作对象纳入主委履职“必修课”,实施季度督促机制,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聚势赋能筑平台,精细管理创品牌。首次召开涉台联系单位座谈会,确立“定期走访共商、活动互融共办、座谈沟通共促”机制。联合省台办等单位举办“海峡两岸嫘祖文化交流活动”等4场活动。会同省台湾研究中心组织两场《中国台湾问题干部读本》专题讲座。推动祖统工作由“独角戏”转变为“大合唱”。
依托民革四川省直工委“同心家园”打造祖统会客厅,以图文、实物、讲解呈现祖统工作成效,接待岛内团体及代表人士近10批。
同心筑梦促融合,精心策划提实效。创新参访接待“一二四”工作法(聚焦一个主题、党内外双向发力、固化四场交流),提升工作效能。
深挖四川红色热土的历史底蕴,紧密围绕纪念抗战主题谋划参访行程,组织团员参加省委会与黄埔同学会联办活动 ,强化两岸共同历史记忆,以历史认同筑牢统一根基。
紧扣“情感共融、共识共筑”目标,组织四场特色交流活动——在座谈交流中宣传惠台政策,借“同心家园”参访拉近民革与台胞距离,用《南京照相馆》观影唤醒民族记忆,靠熊猫文化联谊展现大陆机遇,以文化认同层层递进凝聚两岸同胞共识。
民革中央祖统委 董良瀚:深耕八闽建言沃土 静待两岸枫华满枝
扎实的机制是做好信息工作的基础保障。民革中央祖统委及时出台并修订了信息工作的相关制度,从信息收集、整理、审核到报送,严格执行信息和文字工作要求的三审三校制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严把质量关。
与此同时,民革中央祖统委进一步优化成员结构,注重新老搭配和界别平衡,创新实施“参政议政人才种子工程”,为信息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倡导“善于发现、善于思考、善于交流”的工作方法。要求信息员养成随时学习的习惯,既关注国家大政方针,也广泛涉猎知识,建立自己的“素材库”,记录政策解读、典型案例和日常灵感。及时与信息工作同事或骨干党员碰撞火花,共同找准发力点,精准选题。这个过程不仅提升了信息质量,也锻炼了队伍。
民革中央祖统委改变了以往单打独斗的模式,整合福建民革内外的资源,包括高校、相关部门、智库和其他民主党派成员,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涉台信息工作网络。在重要时间节点策划选题,鼓励身处涉台工作一线的民革党员发掘鲜活案例,形成高质量信息。
在对外联络方面,积极与台湾各界,包括政界、团体、基层人士等,在深度交流中增进了解、加深友谊;拓宽对外联络途径,进一步凝聚海外华侨华人反“独”促统力量。在参政议政方面,主动加强与民革内外专家以及各地市相关部门的协作。通过构建开放的工作机制,有效汇聚各方智慧,提升了信息的专业性和精准度。
民革中央祖统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搞“撒胡椒面”,而是集中精力在祖统工作等优势领域做深做精。通过长期、稳定地报送高质量涉台信息,逐渐树立了“福建民革涉台信息”品牌,也培养了几位在涉台信息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骨干。未来,涉台信息工作还需要和人文关怀密切结合,力求实现精度、深度、高度和温度的融合统一。
(来 源:《团结报》2025年11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