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2025>>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学习体会
徐莉 王克:在担当与创新中书写文化强国答卷         2025年11月17日10:02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将文化建设提升至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全局的核心位置。在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文化艺术不仅是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更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互鉴的核心力量,其多维价值正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化而不断彰显。

铸时代之魂:强国征程中,文艺该有怎样的担当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文化强国建设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这一部署将文化艺术的时代使命,拓展到关乎国家软实力、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精神生活品质的战略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这一重要论断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确立了价值原点。

文化艺术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民族精神气质的核心载体,其价值在于记录时代进程、展现人民创造、实现与人民的精神共鸣,使爱国情怀、奋斗精神等核心价值转化为全民族的奋进动力。文艺创作必须紧扣“十五五”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将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时代议题转化为具象的艺术表达,实现个人艺术追求与国家发展大局的同频共振。

聚自信之力:文化根基如何撑起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民爱物”的哲学思想、“苟日新日日新”的创新精神、“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为当代中国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建议》中强调,要“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这种文化自信源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的文明积淀,体现在新时代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化自信绝非封闭自赏,而是要求文艺工作者挖掘传统文化精髓,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在守正创新中夯实文化自信的实践根基,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增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在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唯有在文化层面确立自主性,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定力,使中国式现代化兼具物质基础与精神高度,才能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道路。这种文化自信,最终还要转化为人民群众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落脚在日常生活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方式中,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

答人民之问:文艺如何创造并赋能美好生活

文艺的生命力源于人民,文艺的价值在于服务人民。《建议》强调“坚持人民至上”。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生活,呼应人民情感,文艺作品才能有温度、有筋骨;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成为时代的记录者和人民心声的表达者,才能既描绘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也刻画出普通劳动者的精神风貌,在个体命运与时代洪流的交汇中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建议》提出,要“坚持文化惠民,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通过创新服务方式、优化资源配置,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当优质的文化艺术资源,从艺术场域的精英审美,转向基层实践的普惠性服务;从单纯审美活动,转化为赋能社会发展的实践力量的时候,才能不再局限于美术馆、博物馆、剧院等专业空间,而延伸至社区、学校和乡村,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实现文艺价值的升级。

闯融合之路:科技怎么为文化创新加把劲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数智技术重塑文艺创作、传播与体验的全链条,关乎文化生态的系统性革新,为文艺创新开辟了全新路径。VR技术使传统文化资源“活起来”,AI辅助创作帮助艺术家探索跨界融合,区块链技术为文艺版权保护提供新方案……科技赋能艺术,已经逐渐形成“1+1>2”的创新效应,文化建设的数智化转型,让科技真正成为艺术创新的翅膀。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创新须以守正为前提,在顺应潮流的同时坚守中华文化本位,避免在技术浪潮中迷失价值内核。

扬中国之声:文明对话中,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建议》要求“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彰显了开放包容的文化姿态。文艺作为跨越语言障碍的媒介,既能展现中华文明底蕴,展示当代中国的发展成就,亦可传递和谐共生的文明理念。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需要创新传播理念和方法,善于运用各种文化载体和艺术形式,打造既有中国韵味又符合国际表达的文艺产品。同时,还要注重区分不同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接受习惯,实施精准传播,避免“一刀切”式的宣传灌输。进一步重视青年群体在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鼓励和支持青年文艺工作者参与国际对话,用青春的创造力展现新时代中国的生机活力。在这个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文化主体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图谱中绽放独特光彩。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为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唯有深植时代沃土、坚守人民立场、激扬创新活力、深化文明对话,方能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宏阔画卷中,以文化滋养社会风尚、以艺术凝聚精神共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精神推动力。

(来源团结报,作者徐莉系山东建筑大学副教授,王克系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济南市文联副主席)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