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全局中定位,明确了文化繁荣兴盛作为现代化重要标志的核心地位。这一部署既立足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又回应数智时代的发展潮流,更契合全球治理的变革需求,构建起文化自信、文化强国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内在贯通逻辑,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注入精神动能。
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标识与自信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模式的关键特质,在于其始终坚守文化主体性与文明连续性。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将“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列为“十五五”主要目标,本质上是要以文化自信筑牢现代化的精神根基,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辩证统一。
文化自信的底气源于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与当代实践的创新突破。全会明确提出“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既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思想精华,也涵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谱系。从“十四五”时期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到红色资源的活化利用,文化自信已从理念认知转化为实践动能,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黏合剂”。这种自信不是封闭的文化保守,而是通过“两个结合”实现的创造性转化——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传统文化基因,用中华文明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形成了兼具历史厚度与时代特征的文化体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精神标识。
文化自信的实践价值体现在对现代化方向的校准与引领。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有机统一,既确保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诚信文化、廉洁文化等具象化载体,将价值引领融入社会治理各环节。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统筹推进中,文化自信转化为公民文明素养的提升;在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中,红色文化与传统美德共同塑造着民族复兴的接班人群体,彰显出文化对现代化主体的培育功能。
文化强国建设的三维协同与创新突破
全会构建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国际传播”三位一体的文化强国建设框架,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破解文化发展的结构性难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文化事业的普惠化发展夯实民生底色。全会提出“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行动”,直指文化供给的均衡性问题。从国家文化公园的体系化建设到书香社会的全域推进,从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统筹发展到新大众文艺的繁荣培育,文化事业正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型。这种转型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原则,既通过数字化手段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又尊重群众的文化创造主体地位,形成“专业创作+群众参与”的多元生态,使文化惠民真正落到精神满足与素养提升上。正如全会所强调的,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文化事业的均等化发展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实践。
文化产业的数智化转型激活创新动能。面对信息技术革命浪潮,全会明确“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推动文化建设数智化赋能”,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路径。从网络文学的精品化创作到文旅融合的沉浸式体验,从数字文博的云端传播到文化 IP 的全链条开发,新型文化业态正重塑产业格局。这种转型并非技术对文化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与“积极的文化经济政策”,实现内容创新与技术应用的深度融合。在规范网络视听、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等治理举措保障下,文化产业既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又通过“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国际传播的精准化创新提升话语效能。针对全球舆论格局的深刻变革,全会提出“完善国际传播体制机制,创新传播载体和方式”,着力破解“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困境。这一部署体现了传播思维的根本转变:从“展示推介”转向“互动参与”,通过跨国文化合作、民间交流平台等构建情感共鸣;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表达,用文物故事、发展实践等具象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从单一主体转向多元合唱,整合主流媒体、文化企业、海外侨胞等力量形成传播合力。在区域国别研究深化与国际传播基地建设中,中华文化所蕴含的“和而不同”理念正转化为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推动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构建。
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的文化赋能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会将“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与全球治理变革相衔接,赋予文化建设以鲜明的国际维度,为破解文明冲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实践方案。
文化成为全球治理的柔性纽带。当今世界面临的治理赤字,本质上包含价值共识的缺失。中华文化中“天下为公”“讲信修睦”等理念,与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形成价值呼应,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文化支撑。全会倡导的“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不是文化输出的单向灌输,而是通过平等对话寻求价值公约数——在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将中国经验转化为人类共同知识,将中国方案升华为全球治理智慧。这种交流既体现在文化产品的国际化传播中,更彰显于“两岸共同传承弘扬中华文化”等实践中,展现出文化对国家统一与国际共识的双重凝聚作用。
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全球治理话语权。全会提出“全面提升国际话语权”,核心是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通过“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将抽象的文明理念转化为可感知的文化符号;借助数智传播技术,实现文化内容的精准触达与有效解读。这种话语权提升不是对抗性的话语争夺,而是通过“加强重点基地建设”“培育优秀文化品牌”等举措,让世界在文化体验中理解中国道路。从中医药文化的国际认同到非遗技艺的全球传播,中华文化正以更具亲和力的方式融入世界文明图谱,为全球治理提供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文明方案。
文化强国的时代使命与历史担当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文化建设部署,构建了“立足本土—面向时代—胸怀天下”的战略格局:以文化自信夯实现代化根基,以三维协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以文明互鉴赋能全球治理变革。这一逻辑既遵循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又回应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需求,更契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在“十五五”关键时期,文化建设的使命不仅是实现自身的繁荣兴盛,更在于以文化凝聚力强化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以文化影响力提升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以文化包容性推动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当中华文化的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当文明传播的效能全面提升,中国式现代化必将呈现出更鲜明的精神特质,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来源团结报,作者系民革中央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