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21年,孙中山在桂林王城北伐大本营内发表演讲。
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9周年之际,回顾1921年他在广西桂林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的会谈,这段历史不仅推动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的形成,为国共合作奠定基础,更展现了近代中国寻求民族复兴的探索历程。
为实现“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和毕生致力的三民主义,1907年冬至1922年夏,孙中山多次亲临广西领导革命、督师北伐,在桂林建立北伐大本营,会见共产国际代表马林,逐渐形成了以俄为师,“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以及创办革命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思想基础,为北伐和谋求国家统一开展了大量的政治动员、组织策划和军事行动。马林提出的建立革命军官学校等建议和借鉴苏俄十月革命经验,对孙中山新思想、新方略的酝酿形成,及创办黄埔军校提供了重要而行之有效的决策参考。孙中山与马林的会见,是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大本营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
马林其人
马林,荷兰人,1883年生,原名亨德立克斯·斯内夫利特。青年时期,马林在荷兰铁路部门工作,后到荷属东爪哇《泗水商报》任编辑部职员,发表宣扬革命理想的进步文章,参与当地民族运动。1920年7月,马林前往俄罗斯出席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被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兼民族殖民地委员会秘书,从此,他毕生从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革命运动。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19年7月,苏俄政府发表《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政府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南北政府的宣言》,宣布废除沙俄政府与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和享有的一切特权。1920年7月,共产国际举行第二次代表大会,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民族和殖民地问题提纲初稿》,号召大力支援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1920年10月,苏俄政府写信给孙中山,建议恢复中俄商业关系并对孙中山表示敬意。孙中山对苏俄革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孙中山与列宁有过思想上的交流。1921年,孙中山曾发表一篇题为《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文章,列宁据此写了一篇《中国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的评论,同时发表在俄国布尔什维克机关报《涅瓦明星》上,列宁称赞孙中山是革命的民主主义者,给予孙中山极大的鼓励。孙中山对苏俄政府主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把中国当朋友内心充满感动。
1921年6月3日,马林受共产国际和列宁的委派,离开俄罗斯到达上海,化名安得烈森。共产国际远东局代表尼柯尔斯基同期到达上海,接替共产国际远东局领导人维经斯基的工作。马林与尼柯尔斯基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李汉俊、李达等多次商议研究,提议尽快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马林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后,其奔走于国共两党领导层,广泛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12月10日,经上海国民党总部张继邀请,由上海启程途经武汉、长沙,到达桂林。
三次会见
桂林地处广西东北部和湘桂交通要道,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峻,自秦始皇开凿灵渠连接湘江与漓江后,桂林成为重要的交通军事枢纽,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桂林民众普遍对北伐怀有期待和支持,具有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
1919年,孙中山派陈炯明率粤军第二次讨伐桂系军阀陆荣廷,迫使其宣布下野,逃离广西,统一了两广。随着广西局势的基本平定,孙中山出于统一国家、打倒北洋军阀以及迫切需要国际上承认南方政府等方面的考虑,提出了北伐议案,经国会非常会议讨论通过。按照北伐“自桂出发,取道长岳,会师武汉”和志在“统一中国,造成完全独立之新中国”的战略部署,决定在桂林建立北伐大本营。北伐大本营设在桂林,既有利于稳定广西,又便于向湖南发起进攻,达到实现消灭直系吴佩孚势力的军事目的。北伐大本营期间,孙中山组织开展了大量的宣传革命主张、发动民众、组织策划、集聚军事力量和军事行动等方面的工作。
1921年12月23日至1922年1月1日,马林与孙中山在桂林北伐大本营秘密会见了三次,孙中山诚挚地接待了马林。在会见中,马林介绍了苏俄十月革命的实践和经验等情况。孙中山则向马林阐述了国民党的策略、发展历程、袁世凯时代海外活动、与太平洋地区华侨的联系以及华侨对民国的支持。双方还深入探讨了群众运动和在工人中展开宣传的工作问题。马林随后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改组国民党,与社会各阶层,尤其与农民、劳工大众联合;二是创办军官学校,建立革命军的基础;三是谋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孙中山对此积极回应,表示愿意派遣代表团前往莫斯科考察并对马林的提议表示支持。马林还应孙中山之邀,为桂林的北伐军官作了关于俄国革命的演讲。
1922年,马林在给共产国际执行局的报告中提及:“我与张太雷同志同行,我们在湖南进行内陆旅行,拜访孙逸仙,他的部队当时驻扎在桂林。我在那里作为孙逸仙的客人停留了九天,随后前往广州。”
中国共产党的支持
为了促成孙中山与马林的会见,中国共产党给予了大力支持。1921年6月,马林抵达上海后,立即与两党的高层密切交往,交换思想,了解中国的革命局势和两党动态。据马林所述,他通过国民党人士张继的引荐,受到国民党的邀请而得以见到孙中山。经陈独秀批准,中共派遣张太雷作为向导和翻译,全程陪同马林从上海至桂林,确保会见顺利进行。会见前后,张太雷还陪同马林访问武汉、长沙、广州、汕头等地,与各界代表交流,了解社会状况和工农的困苦。这些行动为马林向中国的朋友们提供策略建议提供了关键帮助。张太雷单独与孙中山谈过中国青年问题,而马林与孙中山主要谈国共两党建立联合阵线的问题,也谈及国际形势及中苏的关系。
按照桂林会见达成的共识,1923年8月,孙中山组织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前往苏联进行实地考察,张太雷作为代表团成员之一全程参与了这次考察。代表团在苏联访问了各种军事设施和学院。在此期间,代表团还多次与苏联政府和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会谈,讨论如何推进中国的革命军事斗争,派遣顾问按照红军模式训练中国军队,以及安排中国同志赴苏学习军事知识等事项。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国共合作。12月,陈独秀以委员长名义发出《第十三号通告》:“共产党员在有国民党组织的地方,就立时全体加入”。随后,大批共产党人陆续参加国民党,为国民党增添了大量新鲜血液,迅速打开了国共合作新局面,革命势力得以蓬勃发展,呈现生机。
(来源:团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