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民革人物>>党员风采
民革党员强尧生:传播仁心仁术 不以山海为远     王佳雯 德鸿    2025年10月28日14:19

在印度洋西南部的非洲岛国马达加斯加,自1975年至今50年间,来自中国甘肃的24批700余名医务工作者接续援助,以精湛医术守护当地群众健康,以医者仁心增进中马友谊。

在中国援马医疗队中,有一位民革党员的身影两次出现——作为第18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东方点点长、第23批医疗队北方点点长,他累计服务时长4年半,完成手术4323例,在医疗资源紧缺条件下创新诊疗方案,显著提升当地危重症救治成功率。

他,就是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强尧生。

图为强尧生(中)带领受援医院同事做手术。

“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

初到马达加斯加的场景,强尧生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是2010年11月11日,我们第18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从广州飞到了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塔那那利佛,下飞机已经是当地时间深夜了。”

机场悬挂着的“欢迎中国医疗队”横幅,让强尧生第一次感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医生的期盼和热情。

所有医疗队员短暂相聚后,第二天便各自奔赴相应的医疗点。“当车子缓缓启动时,队友们满眼含泪挥手告别,好多队友再见面已是2年后回国时。”强尧生回忆道。

第一次援外,强尧生来到了马达加斯加东部的瓦图曼。“我们乘车前往瓦图曼的受援医院时,警车鸣笛开道绕城一周。听当地同事说,这是告诉市民,中国医生来了,有病就来医院看病。”

强尧生回忆,当时因医疗资源匮乏,外科手术安排时间和门诊时间常常冲突,病人在诊室外一等往往就是半天,却没有任何怨言。“很多患者是山区来的,步行一天或是坐车一天才能来到医院,他们满眼的渴望和期盼让我内心深受触动。”

最让强尧生难忘的,是一个肠梗阻的女孩。因为长期的病痛折磨加上营养不良,13岁的小女孩看起来好像只有八九岁的样子。她由母亲带到强尧生的诊室时,已是下午快下班的时间。经腹部X线检查,女孩被确诊为肠梗阻。

“我告诉我的助手Madama Ro,这个孩子需要急诊手术,做好术前准备后叫我。”然而,强尧生等了一晚上,也没有等到手术通知。

次日早晨,强尧生问助手:“病人已经由马方医生做手术了吗?”得到否定回答后他追问:“那为何晚上一直没有叫我?”“没有钱。”助手回答道。

“当时我立刻就回宿舍取了自己的钱,交给患儿的妈妈,让她去买手术用的刀片、线、碘伏、纱布、胶布、引流管、尿管等用品,然后立即实施了手术。”术后,为了尽快恢复肠道功能,强尧生又协调中国针灸师进行针灸治疗,最后患儿痊愈出院。

快回国时,有一次强尧生走在乡间小路上,远远看见几个人在望着他笑。走近时,一个似曾相识的大姑娘对他说“misaotra dokotera sinoa(非常感谢中国医生)”,并说她就是那个肠梗阻的女孩。

“眼前这个充满活力的少女,相比我手术时所见的瘦弱矮小的小女孩,简直判若两人。手术后饮食恢复正常让她饭量大增,所以很快发育了。”强尧生说,“顿时我为自己的职业感到自豪,为自己帮助了穷苦人民感到光荣。”

“这份荣誉属于全体中马医疗工作者”

第一次援外工作结束后,强尧生时常想念善良友好的马达加斯加人民,还有和蔼可亲的当地同事们。于是,十年后,他又一次踏上了援马之路。

2023年3月5日,作为第23批援马达加斯加医疗队北方点的点长,强尧生离开家乡兰州,开启为期2年的援非医疗任务。“第二次踏上这片热土,天依然是那么蓝,人还是那样朴实、善良,一切没有太大的变化。”

这一次,强尧生援助的医疗点在桑巴瓦市。桑巴瓦位于马达加斯加东北部,是萨瓦大区的主要城市,80%的人口从事农业。这里虽然土地肥沃、种植丰富,但医疗条件极差,经济严重依赖外援。

在北方点受援医院工作的两年间,强尧生完成了包括巨脾切除、胆囊结石、肠道肿瘤、肠梗阻、消化道穿孔、肝脾破裂等大量手术,特别是巨大甲状腺肿瘤、乳癌淋巴结清扫、高位肠瘘等高难度手术的完成,实现了受援医院该手术的零的突破,赢得了当地医生患者的高度赞誉。

为提高当地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强尧生经常组织教学查房、病例讨论、手术带教等培训活动,内容涵盖围手术期患者的处理、完全胃肠外营养液的配制与计算、腔镜手术、快速康复外科、无痛病房和日间病房等先进理念。在教学中,强尧生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马达加斯加医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此外,强尧生还积极组织队员在多地开展义诊活动,送医送药,为贫困患者提供免费医疗服务,惠及更多民众。2024年12月,医疗队在安达拉哈组织的义诊活动被当地电视台重点报道,赢得了广泛赞誉,也让当地华侨华人倍感自豪和温暖。

5月19日,马达加斯加萨瓦大区公共卫生局在受援医院举行荣誉表彰大会,表彰第23批中国援马医疗队北方点的7名队员。强尧生获得萨瓦大区杰出贡献奖,由区长亲自颁发嘉许状。

“马方同事的温暖支持让我们迅速融入当地,无论是日常诊疗还是危急抢救,每一次合作都凝聚着彼此的信任与善意。这份荣誉属于全体中马医疗工作者,是两国友谊的见证。”强尧生说。

“援马医疗是每个医疗队员一生的宝贵财富”

除了医疗条件的匮乏,生活条件的艰苦也是援外医疗工作者必须直面的困难。作为点长,强尧生时刻关心医疗队队员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积极协调帮助队员解决实际生活难题。

驻地离医院较远,交通不便,强尧生就在有限的经费下积极寻找有经验的老司机,车辆座位不足就移除车辆内装饰,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用泡沫塑料当坐垫,解决了队员上下班的交通问题;

驻地频繁停水且水质极差无法直接饮用,他就联系房东协调,增加河水过滤器,向队部申请增加纯净水的供给,确保队员们的饮水安全;

北方点气候炎热,受援医院的手术室尤其炎热难耐,医生做完一台手术下来如同蒸桑拿,他便向队部申请安装空调机,让中马医生不再受手术室的酷热之苦。

……

在这个远在中国8000多公里外的陌生国度,强尧生时常思念家乡、挂念亲人,援外期间两位至亲的不幸离世也曾让他悲痛不已。“但是,作为一名中国医疗队援外队员,我深知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必须坚守岗位,想方设法为病人精心治疗,千方百计为患者减轻痛苦,全力保障医疗任务顺利完成。”

50年的援外之路,是甘肃援非医疗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作为两度出征的老队员,强尧生以专业能力服务国家外交事业,以实际行动践行“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援马医疗必将成为每个医疗队员一生中的宝贵财富。”他说。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