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民革人物>>党员风采
民革党员付国华:十年支教路 浓浓“博爱”情     李晨鹭 曹晶莹    2025年10月14日10:36

“十年时光流转,岁月变迁,但我支教的初心从未动摇。只要我还能站在三尺讲台上,只要孩子们需要我,我就会坚定不移地在支教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在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十年间辗转八个乡村学校,凭借坚守与奉献,为孩子们点亮求学之路。他,就是民革平顶山市新华基层委员会二支部党员、平顶山市第十中学教师付国华。

2016年夏,付国华初到鲁山县四棵树中学支教。“我发现,那里的学生课余生活非常单调,教师办公条件也很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利用周末四处奔走,多方联系爱心人士,筹得款项4000余元,为学校购买篮球、足球、羽毛球拍、跳绳等文体用品。“虽然都是很简单的体育用具,但孩子们非常喜欢,希望能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

2019年,鲁山县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学校急需准备大量材料。然而,学校那台老旧的电脑运行缓慢,如同一只“拦路虎”,严重影响到工作的按时推进。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付国华想到了他的组织——民革新华区基层委员会。了解学校面临的困难后,民革新华区基层委员会全力动员,及时给学校送来了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解了学校的燃眉之急,也为鲁山县的脱贫攻坚尽了一份民革力量。

除了改善受援学校的硬件,付国华还十分注重学生们的精神世界。付国华一家四口,爱人无工作,儿女上大学,全家靠他一人的工资供给,家庭经济并不宽裕,时常会有捉襟见肘的情况出现。即使这样,他依然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为学生购买奖品。从一张书签、一支铅笔、一个作业本,到一个书包、一个文具盒、一本世界名著,奖品虽小,却激励着孩子们走向知识殿堂,也承载着他对学生的关爱和期望。

“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光芒。”为了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成绩,付国华还自掏腰包为全班学生复印试题。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深深温暖了孩子们的心。

2021年9月29日早晨,付国华的爱人突发疾病,昏迷不醒,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正在鲁山县北孜中学支教的付国华得到消息后,立刻向领导请假奔向医院。经过全力抢救,他的爱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仍有呼吸急促、四肢发硬、虚弱无力等症状,却始终检查不出病因。

国庆假期即将结束,一边是躺在病床上需要照顾的妻子,一边是坐在教室里等着上课的学生,何去何从?面对家庭困境,付国华最终选择了学生。爱人身体虚弱不能久坐,他就抱来被子铺在车座上,拉着爱人一起去大山深处支教。到了学校,他将爱人背上五楼的住所,安排好一切后就走进了课堂,下课了他就坐在爱人的病床前批改作业、写教案。

近一年的时间,付国华一边照顾爱人,一边上课,没有耽误学生一节课。“事后回想起来其实我很后怕,万一我上课时,她一个人在屋里发病了怎么办?学校离县城100多里路,而且山路崎岖难走,万一她半夜发病了又该怎么办?”可当时他心中装着学生,全然没有想这么多。

十年的支教生涯中,遇到学校师资紧张时,付国华每周有二十多节的课时任务,他总是任劳任怨地完成。由于工作成绩突出,当地教育局多次想给他评优评先,他总是推辞说,把优秀工作者指标让给年轻的支教老师。“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共同努力。能够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让他们走出农村,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和满足。”

每当更换支教学校时,付国华都被孩子们不舍地紧紧包围。“我的父母一直在外地打工不能陪在我身边,一年来是您给了我父母般的温暖。”“老师,您不要走,我知道我学习差,还时常惹您生气,可您看,我现在变了好多,抢着扫地擦黑板,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挽留着付国华,不爱言语的学生就把从家中带来的山果往他怀中塞。

十年支教之路,诠释了一名教育者的无私奉献、大爱无疆,也诠释了民革的“博爱”精神。“我期待更多的教育工作者能够加入支教行列中来,为农村落后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中畅游。”付国华说。

(来源:团结报)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