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民革要闻>>中央要闻
高职毕业生结构性失业如何破局——民革中央提案建言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         2025年04月21日09:46

近日,119万份简历争夺1730个岗位的中核集团招聘的消息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堪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央企应聘再一次投射出当前就业形势面临的诸多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高职院校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案《关于多措并举促进高职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提案》密切关注当下就业形势变化,对其中涉及的结构性矛盾、政策引导、模式创新等问题进行解构梳理,为破解高职生就业困局献良策、建箴言。

相关数据显示,在我国每年庞大的新增劳动力数量中,高职学校毕业生从2020年的376.69万人上升到2024年的556.72万人。

“随着应届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也渐趋严峻,主要表现为‘一升两降三失配’。”日前,民革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熊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升”即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攀升,“两降”即高职校园招聘岗位数量降低、政策性岗位当中适合高职毕业生的岗位比例降低,“三失配”即学校专业结构与市场产业结构失配、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失配、大学生求职偏好与岗位机会失配。

过去一年,熊彤率民革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调研组赴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深入职业学校、企业等考察调研,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社情民意。在熊彤看来,高职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并不低,但短期内的高离职率造成了总体上就业情况不乐观。

就业不稳定的背后有多重原因,例如,学校方面缺乏对学生全面的规划和指导,企业方面与学校合作不深入、企业内部晋升机制不完善,学生本身对职业定位模糊、抗压能力不足等。

对此,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议,不仅要建立健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将毕业生就业工作前移到学校的招生计划编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还要健全覆盖高职学生的生涯规划教育和服务体系,落实学生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相关课程等必修课,形成连贯递进的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兴趣是保障职业稳定的重要因素。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将兴趣与所长相结合,提案中还建议要制定高职学生转换专业的基本制度及操作细则,给予学生转换专业机会。

“既要突出就业工作的‘前瞻性’,也要实现生涯规划的‘连贯性’,以及探索转换专业的‘灵活性’。我们迫切需要创新指导方式来冲破就业实施困境。”熊彤告诉记者,学校应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从低年级开始渗透职业意识,引导学生在不断认识和快速调整中制定合理的职业目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制造业经济体,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向高质量转型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制造业数字化升级,亟待通过技术工人队伍升级突破“低端锁定”,与此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2017年,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等部门共同编制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十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将达3000万。

2023年,教育部撤销文管类本科专业点925个,新增智能制造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点2100个。

“实际情况是,由于文管类专业办学成本低,我国职业学校的文管类专业数量非常多,且专业设置同质化比较严重。”熊彤认为,学校应当减少文管类招生计划,同时培养该类学生向“管理+技术”复合型人才发展,如智能制造管理、数字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以达到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对于学生个体而言,关键是在‘硬技能’与‘软实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中把握机遇。”

熊彤在调研中了解到,致力于培养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应用型、创业型人才的南昌交通学院在构建政校行企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方面有着较为成功的探索。近年来,该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成立产教融合处,先后成立“紫光芯云产业学院”“智能建造产业学院”“通信技术现代产业学院”“数智五金产业学院”等7个产业学院,实施“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引进合作企业先进智能生产线,强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数智教育实践,相关专业毕业生到本行业(领域)就业的人数占比超过90%,实现了教育质量、企业发展、产业创新和就业提质的同频共振。

2024年7月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郑建邦在南昌交通学院考察调研,对学校加强政行企校合作、深化产教融合的做法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

基于调研了解到的实情,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对如何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就业适岗能力提出建议,鼓励企业建设校企育人合作平台,开发“共建专业”“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等实质性校企合作项目,结合企业岗位实施“强技行动”计划,形成“共建共育”合力,引导学生在校企合作企业就业;创新“产业基金”模式,加大产业专项基金扶持力度,引导各地因地制宜一体部署现代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划,鼓励各地建设企业实训基地,促进人岗适配。

近年来,社会上关于应届毕业生身份就业的讨论热度持续攀升。“应届毕业生身份是一把双刃剑,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熊彤在调研中发现,为了保留应届生身份,争取考公考编的入场券,不少学生不敢轻易就业,甚至主动延迟毕业。然而,一旦考公考编没有一击即中,两年的工作经历空档期叠加工作经验为零,则会让他们的竞争力处于弱势。

在熊彤看来,应届生身份看似给予这个群体保护,却也在无形中成为他们的羁绊。为释放目前的就业压力,虽然一些省份和企业已有放宽应届毕业生限制的尝试,但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制度上的异同也导致大部分学生仍然不敢轻易放弃推迟毕业的选择。

对此,提案建议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淡化应届生身份认定,让更多年轻人享受到就业政策红利,在职业生涯起步阶段能够放开手脚探索尝试,提振就业意愿,破解“慢就业”之困。

此外,熊彤在调研中还发现,一些学生难以适应职场规则,稍有不如意即选择离职。对此她认为,校方不应过于侧重“应届就业率”,而忽视了职业道德、沟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更加关注学生就业稳定性,注重职业素养教育,特别是要加强抗压能力和沟通技巧方面的培训,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企业发展。(吴姝静)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