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院介绍 画院新闻 视频 公告通知 各地活动 民革书画家 书画展览 画院专题
民革中央网站>>民革中央画院>>暨第二届“风雨同舟”民革全国书画作品展专题>>新闻资讯
书画展里故事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暨第二届“风雨同舟”民革全国书画作品展侧记
    蒋天羚 张雯宁 邱凌    2022年02月15日15:23

“抗战时期,八路军115师创建了沂蒙革命根据地,并开展了针对广大农村女青年的扫盲运动——识字班,于是‘识字班’就成了当地年轻姑娘的特殊称谓并沿用至今,这些女青年后来成为革命的种子,其中的‘红嫂’也成了老百姓与共产党‘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象征。”站在其创作的《沂蒙山下识字班》画作前,民革中央画院院长孔维克为大家讲述了他的创作灵感和动人的沂蒙精神。

7月10日,由民革中央主办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暨第二届‘风雨同舟’民革全国书画作品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馆开幕,展览吸引了众多艺术爱好者到来。

从东北赶来的参观者宋卫东爱好美术,他在一幅画作前驻足良久。画中两位穿着特色服饰的女人,脚下散落着鱼漂,边上一个胖乎乎的孩子正在把玩一个鱼样的玩具。宋卫东看得很仔细,生活经验告诉他,画面中朦胧缥缈的物件是渔网——她们正在织补渔网。“至于为何将画作叫作‘余庆’,我也在琢磨。”带着疑问,记者拨通了作者孙跃雄的电话。

孙跃雄是福建民革党员,“她们不是少数民族,她们是惠安女。”他向记者介绍,画中主人公是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崇武古城小岞镇的妇女,该穿着是当地传统服饰,惠安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以捕鱼、打石为生。

“以前惠安女很辛苦,男人出外捕鱼,女人在家操持生计,还要打石头抬石头。过去几十年间,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国家、为美好生活不懈奋斗,大家日子越过越好,惠安女也是如此。但即使生活变好了,惠安女依然不改勤劳质朴的本色,穿着打扮仍然非常朴实,也依然舍不下打鱼的生计。”孙跃雄为记者释疑:“如果还在补渔网,说明之前打鱼收获不少,如果没有打着鱼,就不需要补网了,所以取名‘余庆’。我想通过这幅画歌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歌颂勤劳可爱的人民。”

小,破,旧,一个门洞凭借这几个特征,成功把观展人的目光吸引。好像有魔力一般,门洞前方的大片泥地和散落着的高低不平的石块,还有露出围墙的向上生长的树干——写实到明明满目皆是萧条,“但给人一种向上的温暖”,参观者陈北来这样说。

向前一步仔细阅读了这幅作品的名字,陈北来对自己之前的解读还算满意:“这幅画叫《沂蒙精神——费县大青山战役指挥部旧址》。”虽然树叶凋零,门庭冷落,但是画作色调偏暖,联系作画背景,这种逆境中顽强生长的生命力还是让他感到震撼。

高彦春于去年年中正式加入民革。身为一名影像科医生,他曾奋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疫情难忘,但全国上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抗疫的精神更令我铭记。”这次,他带上正放暑假的大学生儿子一同来参观画展,从书画中感受艺术家们对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礼赞。

展馆内,一位推着小推车的阿姨调换角度对着画作《山河无恙万年红》拍照。原来,她的妹妹黄国秀就是这幅画的作者。今天,她受黄国秀委托来看展:“这幅画有很多竹子,代表着我们国家不畏艰难、不断奋进的精神。旁边的鸟就像是我们人民大众,在竹林里面过着和平幸福美好的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这一切。”她说。

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徐里说:“今天的展览作品类型丰富,意境高远,每幅画作都表达出了艺术家们对中国共产党的无限热爱。”

(本文刊于2021年7月13日《团结报》第4版)

专题推荐

  • 友情链接

    中共中央统战部| 全国政协办公厅|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中国民主同盟| 中国民主建国会| 中国民主促进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
    中国致公党| 九三学社|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全国工商联| 欧美同学会| 黄埔军校同学会| 中华职教社| 新华网| 中新社|
    人民网| 团结网| 人民政协报| 中国政协新闻网|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网中国政协频道| 中华南社学坛| 毕节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