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医疗影像市场规模高达2000多亿。影像检查辅助临床诊断、体检乃至肿瘤、心脑血管等疾病早期筛查、早期发现至关重要。国家也鼓励社会资本注入,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与民办医疗机构开展合作,在确保医疗安全和满足医疗核心功能前提下,实现医学影像结果互认和资源共享。然而仅以北京为例,普通群众三甲医院就诊依然“看病难”“看病贵”、体检对发病率高致死率大的疾病的早筛查早预防效果不佳等问题依然凸显,与“满足多元化多层次就医需求和救治质量”、“大健康”尚有差距。问题的症结是: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管理技术上未能关联患者全面健康信息和共享患者医学检查诊断信息(如影像图像诊断);影像设备配备少且低端,影像图像读片人才缺乏,如需影像检查辅助诊断便只能转诊上级医疗机构。
二是大型公立医院人满为患、门诊患者停留时间长,平均约50%的时间停留在影像检查为主的医技科室;影像图像院间不共享,诊断报告不互认;各家医院临床特色科室决定了影像检查某领域诊断特长,医疗机构间重复影像检查,造成医疗费用支出浪费。
三是体检机构、民营医疗机构影像设备参差不齐,专业人才极度匮乏,存在影像检查操作不规范,影像图像质量不高,影像诊断结果偏差大等问题,使得本可以早期发现的疾病错过最佳诊治时机,导致患病人群健康和生活水平下降,医疗费用支出增高和浪费。
为此建议:
1.建立区域影像中心,统一影像设备配置和管理,制定影像设备操作规范,使影像设备操作更加规范化。同时,加大影像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影像图像读片和诊断质量。提高诊断质量、患者就医便利性和诊治效率,减少医疗费用开销,释放专家时间用于疑难杂症诊断和救治,真正落实分级诊疗和多元化多层次就医需求,实现早预防早筛查的目的。
2.建立“云影像”、“远程读片、远程会诊”平台。通过区域影像中心病源入口,线下检查,线上影像图像跨院共享、专家远程读片、疑难杂症影像图像远程会诊,保证了影像图像读片质量,实现影像诊断跨院互认。区域影像中心病源来自基层医疗机构定向影像诊断需求,二、三级医院影像检查和诊断需求分流,体检和民营医疗机构影像诊断定向。
(刘莹玥,民革北京市朝阳区委会第二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