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脱贫攻坚已经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在集中力量帮扶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贫困群体的同时,如何避免扶贫资源配给失衡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非贫困村的帮扶力度偏小,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获得的帮扶措施不足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非贫困村帮扶认识不足。这导致非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工作被“边缘化”,扶贫资源对非贫困村的支持有限,区别对待政策导致帮扶效果差异较大,很多基层干部和群众对此困惑多、埋怨大,他们对扶贫工作普惠与特惠有机结合、实现平衡推进的呼声较高。
二是扶贫队伍力量薄弱。贫困村有省、市、县相关部门的对口联系帮扶以及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非贫困村则没有派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对贫困户的帮扶也主要以乡镇干部为主,有的把帮扶任务压给村干部,扶贫队伍力量薄弱。
三是缺少针对性扶贫举措,帮扶效果较差。贫困村从制定脱贫规划到落实帮扶措施均得到保障,能较好满足群众意愿,而对非贫困村贫困人口的扶贫举措则偏少,脱贫效果也较差。同时,扶贫资金和项目大多流向贫困县、贫困村,使得非贫困村贫困人口被忽视,不仅削弱了整体脱贫的实际成效,也对非贫困村贫困户的脱贫意愿、公正感与获得感产生负面影响,一些非贫困村的贫困户认为自己未公平享受到政策,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对此,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扶贫“一盘棋”意识。在脱贫攻坚这场牵涉面广、整体性强的硬仗中,不能厚此薄彼,只盯着贫困县、村。要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关注非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群体,既要集中力量攻坚克难,又要不落下一个贫困户,统筹好资金、项目的均衡配给,整体推进区域性脱困,把握好效率和公平的天秤。
2.完善政策,营造公平帮扶环境。针对非贫困村贫困户政策、资金、项目相对较少的情况,研究制定特殊政策,细化完善帮扶措施,做到认识再深化、工作再细化、力量再强化,确保他们得到应有扶持,如期实现脱贫越线,绝不能使他们成为“被遗忘”、“被忽视”的人群,在加快解决共性问题同时,聚焦贫困人口脱贫越线和特殊困难群体,出台和完善可持续性、整合性更强的政策体系。
3.充实力量,加强非贫困村帮扶力度。一方面落实非贫困村的对口联系单位,探索建立非贫困村的驻村工作队和驻村干部委派工作模式,另一方面压实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责任人的担子,充分调动其帮扶积极性,努力提高帮扶效果。
4.加强考核,纳入评估督查范围。将非贫困村的贫困户帮扶情况纳入扶贫考核评估工作,将非贫困村贫困户帮扶政策措施的制定和落实情况,作为对地方政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年度考核的重要指标,以严格规范贫困户的识别、退出流程;对扶持力度不够、“数字脱贫”等问题及时整改,实现以评促改、公正帮扶。
(雷细珍,民革湖南省益阳市直二支部党员;谭先第,民革湖南省益阳市委会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