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基层精神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服务较为滞后,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是硬件基础设施落后。调研发现,目前基层县市区很少设有单独的精神医疗卫生院,只在综合医院设有精神科。而且大多数精神卫生中心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A市是一个县级市,精神卫生中心是所属乡镇卫生院原普通病房改造,是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平房,房屋破旧、布局拥挤,一间病房安排6~7名患者,病床之间仅有容一人通过的狭窄过道,现有的医疗设备中仍有一部分是八九十年代配置的,功能老旧。
二是服务能力不足。由于精神病患者的特殊性,对医疗服务人员的要求比普通患者更高,工作强度更大。比如,A市精神卫生中心,现有138名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患者90人,女患者48人),只有8名医生,20名护士。二孩政策后,目前还有三名医生休产假;护士也都为女护士,晚上3个护士一班,每十分钟检查一次病房,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近几年,周边县市区很多患者都往该市送,患者越来越多,专业精神疾病医生的人才培养却越来越跟不上,不是招考指标难申请,就是专业人才流失频繁,医护人员更是严重短缺。
三是病患护理存在隐患。护理精神病患者,对医疗设施的要求更高,比如,精神疾病治疗中心的院墙要高约四米,每间房子必须安装隔离护栏等。但现在大部分精神疾病治疗中心的专项医疗设备配备不足,存在一定程度的护理隐患。
四是精神病常规低价药品价格高涨。药价放开后,药企获得了很大的定价权,一批常规低价药品价格不断提高。据调研,常用精神病药品氯氮平医改前25mg*100片的价格是1.49元,现在涨到了8.5元;舒必利医改前0.1g*100片价格是11.9元,现在31.68元;阿普唑仑0.4mg*100片原来的价格是2.0元,现在8.9元;针剂类药品氟哌啶醇原来每针价格2.6元,现在25元;东莨菪碱每针原价2元,现在24.5元;多塞平、阿米替林、氯丙嗪等低价药更是在市场上消失。
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540万例,大部分的精神病人都来自贫困家庭,他们更需要社会的关爱和关注。上述材料中所列举的县级市,人口92万,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就高达5000人。该市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达615亿元,位列全国百强县前70名,总体医疗水平较高,是县级市中较早开展精神疾病医疗服务的,水平尚且如此,其他县市区的精神疾病治疗水平就可想而知了。为此,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强化精神病早期预防。频频发生的精神病伤人事件已成为危害公共安全的“非定时炸弹”,是因为全国很多精神病人处于“有病缺治”状态。综合前几年的数字来看,全国只有20%的精神病人能够得到有效治疗。绝大多数家庭出于怕被笑话、怕花钱等心理因素,一般能拖就拖,能靠就靠,能不管就不管。很多精神病人不仅伤害他人,自己的安全也无从说起。要加强宣传引导,让家庭放下包袱,让精神病人接受正规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更深的伤害。
二是提高基层精神病医疗中心硬件设施。尽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改善基层精神卫生医疗现状,提升基层精神疾病医疗综合服务能力,特别是要建设一批类似妇幼保健院性质的专科医院,以满足广大基层群众的需求。如果条件不具备,也可以在当地中心医院单独划出特定区域,按照相关标准,建设独立的科室。
三是完善专业人才队伍。对全国基层精神科医护人员进行调查摸底,搞清缺口。像招考免费师范生一样,制定优惠的招考和就业政策,加大临床心理学科的建设,吸引人才到精神疾病医疗机构任职,从制度上解决基层专业医疗人才缺乏的问题。同时,提高基层精神病医疗专业人才的待遇,让专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四是减轻患者负担。精神病人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大部分都来自贫困家庭,低价药品是他们维持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然而现在药价提高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要严格落实省市县三级精神疾病防治和贫困精神病人医疗报销等制度;完善现行的药品招标制度,体现公正公平公开;管控好常规低价药品的价格,对急需的精神类低价药品设置最高零售价,以保障患者的基本用药。
(刘德燕,民革山东省潍坊市青州支部党员;刘滨,民革山东省潍坊市委会机关支部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