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中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快速增长。根据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2015年,全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1.9亿吨,无害化处理量为1.8亿吨,其中包括卫生填埋量1.15亿吨,焚烧量0.62亿吨和其他无害化处理量约0.04亿吨。2015年我国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4.1%。国内设市城市有89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其中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640座,生活垃圾焚烧厂220座,其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30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为每日57.7万吨,其中卫生填埋处理能力每日34.4万吨,焚烧处理能力每日21.9万吨,其他无害化处理能力每日1.36万吨。
截止2016年年底,设市城市垃圾年清运量达到20053.86万吨,无害化年处理量为19051.04万吨。全国设市城市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940座,日处理能力62.1万吨,处理量1.97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6.62%,比2015年94.1%的处理率增加2.52%。全国县城共有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273座,比上年增加86座,日处理能力19.1万吨,处理量0.57亿吨,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22%,比上年增加6.18%。2016年年末,全国共有65%的行政村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
垃圾分类是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转的基础,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应在生活垃圾科学合理分类的基础上,对应开展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根据分类品种建立与垃圾分类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以确保分类收运、回收、利用和处理设施相互衔接。只有做好垃圾分类,垃圾回收及处理等配套系统才能更高效地运转。垃圾分类处理关系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有利于我国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垃圾分类是垃圾终端处理设施运转的基础
垃圾通过分类收集后,便于对不同类垃圾进行分类处置。既提高垃圾资源利用水平,又可减少垃圾处置量。生活垃圾分类有以下好处:
第一,减少占地。垃圾分类,去掉能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50%以上。
第二,减少环境污染。废弃的电池等含有金属汞等有毒物质,会对人类产生严重的危害,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因此回收利用可以减少危害。
第三,变废为宝。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无铅汽油和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避免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因此,垃圾回收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垃圾分类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比如,把易腐烂的有机物混在废纸中,造纸厂就无法利用这种“脏纸”来生产干净的再生纸,必须使用价格昂贵的清洗设备。二是解决环境问题。垃圾不分类,干湿垃圾混合,会发酵并散发出恶臭味,对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影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物质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我国生活垃圾产生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可以有效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垃圾分类全面推进过程中需把握的几点要素
建立科学长效的垃圾分类机制需要政府、企业、群众从政策、技术、社会三个维度严格把控,协同合作全方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各项工作,建立制度健全、群众参与、技术导向的垃圾分类科学体系。
1.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政策支持。从我国垃圾分类处理的现状看,政府在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的过程中须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快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法规、制度,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及站点建设相关标准的形成,明确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各项要求,依法推进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发布生活垃圾分类指导目录,为各省规范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提供参考。各城市人民政府应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资金支持,强化监督检查,责任明确的公共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也应做好带头示范;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应根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及相关地方性法规、规章,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
此外,政府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完善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提升群众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积极探索特许经营、承包经营、租赁经营等方式,通过公开招标引入专业化服务公司。探索创新模式,推动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服务,逐步将生活垃圾强制分类主体纳入环境信用体系。推动建设一批以企业为主导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及技术研发基地,将其纳入区域发展规划。
2.“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模式是主流模式。缺乏完善的垃圾分类体系是目前国内很多垃圾分类试点地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没有成功的运营模式,导致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分类与废品回收体系相对独立、与垃圾分类配套的终端处置设施缺乏等问题出现。
执行垃圾分类,首先应充分考虑目前已有的固废管理规划所确定的末端处理技术。做好终端与前端的良好衔接,才能提高垃圾资源化效率,控制土地、能源等合理消耗量。采用生化、焚烧、卫生填埋等方式的终端处理设施,都应该增加前端分类功能。如焚烧前减去不可燃烧物,有利于燃烧值提高;填埋前减去部分可回收物,可在提高填埋场使用寿命的同时提高资源回收率;生化前经过分类,方可达到处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效果。末端处理工艺决定了垃圾分类方式,只有和末端处理工艺相匹配的前端分类,从事生活垃圾收集、运输作业服务的企业,才会按照垃圾分类要求进行规范收集、运输,社会单位和个人才会按照垃圾分类要求逐渐配合垃圾分类投放到位。
生活垃圾分类应该从物料回收为导向转变为物料回收和提高垃圾处置双导向,这是在垃圾分类、回收再生利用上,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又一次实践和深化。要彻底改变生活垃圾产生源头分类与末端处理技术脱节的现象,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活动,实现提高物料回收和提高垃圾处置效率双导向。
对产生源可能产生的垃圾,结合废品回收系统的回收和垃圾处置设施的有效衔接,并考虑产生者投放的便利性,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按废品回收市场的收购品种,做好回收后,对丢弃的垃圾按末端处理工艺技术要求分类。
依照这一垃圾分类原则所引出的“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模式,是目前国内垃圾分类的主流模式。这一模式在注重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可操作性强且在注重生活垃圾分类的同时,强化了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两网融合,有利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运输、处置和资源回收利用管理体系的完善。
3.两网融合,实现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的无缝高效衔接。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的两网融合是完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的必然化趋势。长期以来,我国的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维持在两网并行的模式之中,在每年约1.5亿吨的生活垃圾年产量之中仅有27%为可直接回收部分,进入到再生资源网络。余下的73%的生活垃圾中仍有40%为低值回收物,却由于技术及设备等局限,回收率过低而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合在一起,直接焚烧或填埋处理,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城市每年因垃圾造成的资源损失价值在250亿元至300亿元。
生活垃圾网络由政府主导,其收集、运输、处理过程成本普遍偏低,即使在市场化运作模式之下,也同样是由政府买单,垃圾收费不够时,会有政府补贴,这使得生活垃圾网络得以长期持续经营;而再生资源网络则依靠市场主导,一线回收人员过多、回收站、分拣中心、集散基地等高层级递次减少的金字塔模式使得再生资源网络的运营陷入困境,废品回收价格普遍呈下行走势,大批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回收企业盈利情况趋于恶化。回收市场出现“利大抢收,利小不收”的状况。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失灵”,政府应进行干预。两网融合是将再生资源回收市场重新盘活的有效手段。
在当前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垃圾分类与资源利用网络的融合是破除“垃圾围城”的主要途径。“两网衔接”可以实现垃圾分类减量和垃圾经济高效处理;是再生资源跨跃转型的可行路径,符合再生资源行业公益属性定位,可调动地方财政扶持积极性;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需,能够提升供给活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改革创新。
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回收系统无缝高效衔接将推动社会客观认识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和清洁利用水平,推进生活性垃圾源头的分类,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同时,引导全社会关注生活废弃物的处置过程和环境管理。
4.强化环保理念,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民众对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的知晓度、认同度、参与度的提升是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开展的根本。各地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通过建设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教育基地、开展垃圾分类收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垃圾分类督导员及志愿者队伍等措施,形成良好的全民参与氛围。通过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引导居民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对于有关单位和企业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选择不同类型的社区开展居民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示范试点,结合试点情况完善地方性法规,逐步扩大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施范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报道垃圾分类工作实施情况和典型经验,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和环境效益,在公众间树立垃圾分类、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
5.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与终端处置的衔接。不论城市生活垃圾的填埋、焚烧或堆肥处理,终端处理设施前都需要增加前段分类、回收与预处理等功能。焚烧前通过分类减去不可燃烧物,有利于燃烧值提高;填埋前减去部分可回收物,可在提高填埋场使用寿命的同时增加资源回收率;生化前经过分类,方可达到处理和产品质量控制效果。预处理最常见的一道工序是垃圾粉碎。垃圾经过粉碎,对于填埋可以减容,对于焚烧可以令燃烧更充分,对于堆肥可以令垃圾腐熟更快。
只有加强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等环节的衔接,才能形成统一完整、能力适应、协同高效的垃圾处理全过程运行系统。要做到垃圾分类与资源回收,末端处理的有效衔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推进工作:
一是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完善垃圾分类相关标志,配备标志清晰的分类收集容器。改造城区内的垃圾房、转运站、压缩站等,适应和满足生活垃圾分类要求。更新老旧垃圾运输车辆,配备满足垃圾分类清运需求、密封性好、标志明显、节能环保的专用收运车辆。鼓励采用“车载桶装”等收运方式,避免垃圾分类投放后重新混合收运。建立符合环保要求、与分类需求相匹配的有害垃圾收运系统。
二是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合理布局布点,提高建设标准,清理取缔违法占道、私搭乱建、不符合环境卫生要求的违规站点。推进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的衔接,建设兼具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功能的交投点和中转站。鼓励在公共机构、社区、企业等场所设置专门的分类回收设施。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回收种类、交易价格、回收方式等信息。
三是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加快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建设,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害垃圾收运处理系统,确保分类后的有害垃圾得到安全处置。鼓励利用易腐垃圾生产工业油脂、生物柴油、饲料添加剂、土壤调理剂、沼气等,或与秸秆、粪便、污泥等联合处置。已开展餐厨垃圾处理试点的城市,要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推动区域全覆盖。尚未建成餐厨(厨余)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可暂不要求居民对厨余“湿垃圾”单独分类。严厉打击和防范“地沟油”生产流通。严禁将城镇生活垃圾直接用作肥料。加快培育大型龙头企业,推动再生资源规范化、专业化、清洁化处理和高值化利用。鼓励回收利用企业将再生资源送钢铁、有色、造纸、塑料加工等企业实现安全、环保利用。
四是探索建立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统筹规划建设生活垃圾终端处理利用设施,积极探索建立集垃圾焚烧、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垃圾填埋、有害垃圾处置于一体的生活垃圾协同处置利用基地,安全化、清洁化、集约化、高效化配置相关设施,促进基地内各类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利用、废物处置的无缝高效衔接,提高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缓解生态环境压力,降低“邻避”效应和社会稳定风险。■
(张益,住建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腾韶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裁/责编 张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