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党派在参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工作中有着独特优势,一直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从民革昆明市委会参与文化建设的自身实际出发,与履行参政党职能相结合,将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教育、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工作中,拓展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积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民主党派服务文化建设的履职过程中,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展现地域风貌的文化品牌而努力,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智慧和力量。
一、民革昆明市委会参与文化建设的实践
(一)将文化元素融入思想教育工作中,以“文”化人。
紧抓每年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开展工作。2013年,民革昆明市委会在昆明提出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城市之际,积极承办全国旅游名城民革交流网第一次会议,12个著名旅游城市的民革组织应邀出席,会议形成了14篇高质量的交流成果,除大会交流外,还举办了“交流网城市部分成果展”和“云南民族刺绣展”;2015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精心组织了系列活动,策划和公开出版了连环画《中国远征军》,并向云南省、市图书馆等单位赠书,还邀请了聂耳交响乐团演出了一台主题为“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的音乐会。
2016年,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民革昆明市委会在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中共呈贡区委的支持下,在呈贡洛龙公园翠屏山安放了孙中山先生汉白玉石质雕像一尊,并且还向中共昆明市委统战部申报了统战文化基地建设项目,准备将统战文化元素、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该项目对提升昆明历史文化底蕴,扩大昆明统战文化宣传具有重要意义。
2017年,适逢滇越铁路恢复通车60周年,民革昆明市委会牵头组织召开了昆明市“涉侨、涉台、涉外”单位工作联系会暨滇越铁路与云南抗战主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围绕滇越铁路历史和现状进行了专题研讨。与会专家认为,滇越铁路体现了国人不甘落后、奋发进取的拼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爱乡情怀,弘扬滇越铁路精神对于云南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将文化元素融入参政议政工作中,抓出成效。
发挥自身特色,激发创新活力,为更好推动文化发展建言献策。立足地方特色、积极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在参政履职过程中,为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而努力。民革昆明市委会在年度调研课题方面,先后选取了关于打造雕塑名城建设、少数民族刺绣产业发展等方面作为重点调研方向,得到了中共昆明市委的高度肯定。
(三)将文化元素融入社会服务工作中,创新工作载体。
聚合昆明市统一战线的优势和力量,积极为昆明市统一战线打造品牌和亮点,形成和合力。如,2014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之际,民革昆明市委会牵头策划和组织了首届昆明市统一战线书画摄影展,广大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参与、热烈响应,选送了一大批精品力作进行展览,并编印了《昆明市统一战线首届书画摄影展作品选》,集中展示了昆明市统一战线的精神风貌和艺术成果;2012年,作为昆明市民主党派中唯一被选派参加“四群”教育工作队的责任单位,民革昆明市委会找准工作重点和突破口,针对具备发展彝族刺绣项目条件的禄劝县撒营盘镇,精心策划和组织了《绣美彝镇》禄劝撒营盘罗婺刺绣、风景摄影、儿童画联展等一系列活动,出版发行了高质量的《绣美彝镇》宣传专刊和宣传册页,以点带面,对全省的民族刺绣进行了展示和宣传,将“四群”教育与文化建设、产业扶持和脱贫帮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几方面进行了一次很好的结合与尝试,得到当地政府和群众的认可,先后被《云南日报》《昆明日报》等主流大报及网络媒体刊登。通过这些活动,挖掘、保护和宣传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扩大了少数民族刺绣的知名度,同时支持了撒营盘镇“罗婺刺绣一条街”的建设。
在上述成绩基础上,民革昆明市委会持续将推动云南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作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的重点抓手和突破口,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提供了展示平台,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如多次举办云南少数民族刺绣展览,针对农村民族刺绣专业户小额贷款难问题,与云南省农村信用社进行了对刺绣专业户小额融资贷款的工作对接;协调昆明市商务局,从全市范围遴选了8户龙头企业作为昆明市民族刺绣贸易定点企业(第一批),还编辑了《昆明市民族刺绣贸易定点企业宣传册》,积极宣传和扩大民族刺绣企业知名度,把优秀的民族刺绣企业推向国际和国内商贸平台。在嵩明和官渡开展了二期民族刺绣公益培训,近二百名村民得到了技能培训,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刺绣技能。民革昆明市委会还设计制作了一系列有民族文化元素的宣传品,并推动完成了《阿诗玛与“黑”导游》《雨林精灵》《小城里的清白人生》等3部宣传云南民族文化的公益微电影。民革昆明市委会积极推动民族文化产品的开发工作,注重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与旅游文化产业的结合,创意设计的民族大团结茶作品获得中共云南省委和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这些举措为昆明市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和扶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革昆明市委会还积极探索以项目扶持促进精准扶贫和文化交流。一是开展了对昆明石林县鹿阜街道水塘铺村的扶贫工作,推动500亩食用玫瑰种植的项目化运作和宣传,规模化种植后得到了村民的好评。在上级民革组织的帮助下,促成了由民革中央领导带队,邀请台湾客商来滇进行考察;二是民革昆明市委会高度重视品牌特色工作。2017年,民革昆明市委会“博爱·牵手”社会服务实践基地在云南中海渔业有限公司挂牌,此项目通过扶持稻渔养殖实施精准扶贫,为民主党派开展社会服务,助力精准扶贫做出了有益探索。
(四)努力拓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渠道,推动文化“走出去”。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地区间文化交流合作工作,努力拓展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渠道,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参与策划和组织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2014年,民革昆明市委会参与策划组织了“中泰友好之花国际艺术交流展”,邀请泰国艺术家来昆与本地艺术家进行了交流展览;2015 年参与策划组织了“艺述英伦·文化中国”——2015中英国际文化交流年暨云南民族民间艺术英国巡回展,以中华传统文化和云南民族文化为主题,在英国伦敦、爱丁堡、曼彻斯特等城市进行了宣传和展出;2015年,在中泰建交40周年之际,参与策划组织了“2015中泰情深国际艺术展”,组织了66位云南艺术家到泰国曼谷和38位泰国艺术家进行了现场创作、交流和展览活动。通过这些文化“走出去”活动,既推动了文化传播,更为市委会的相关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工作基础。
(五)关注公共文化,助力文化事业发展。
关注公共文化,积极策划,助力文化事业发展。在2017年昆明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时,民革昆明市委会创意提议用昆明当代民间绘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用“有昆明特色的语言”来诠释核心价值观。
聚焦和关注昆明市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在昆明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编辑出版了《美丽乡村》一书,对昆明50余个特色乡村进行了文化宣传和推介,全书选用了近六百幅精美图片,并将一些文化理念融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中,在昆明市农村工作会议上作为会议材料,受到了各方好评。
民革昆明市委会提出加强昆明地铁文化建设的建议,得到昆明市有关部门的采纳。建议提出要充分利用昆明市轨道交通系统,打造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主题地铁专列“阿诗玛”号,受到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现已开通运行,推动了民族文化地融入市民的生活空间。2017年在昆明地铁3号线开通时,帮助策划制作了《昆明记忆-历史文化之旅》《智慧于界 通能十方》两本纪念册,还将民革党员专门为3号线绘制的钢笔画作品绘制在地铁车厢内。
2016年,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之际,民革昆明市委会编辑出版了图书《中山路上》,展示了全国各个城市的中山路,以中山路为窗口来折射出各个城市的风采,感受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唱响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主旋律。
为积极宣传和推动石林撒尼刺绣的发展,编辑了精美专著《绣美石林》,对石林撒尼文化、撒尼刺绣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编汇。
二、结合自身实践谈民主党派参与文化建设的经验
(一)民主党派参与文化建设,关键是抓好自身优势的发挥,从而使自己所做的每项工作既体现履职为民的参政党定位,又发挥了专长优势,真正做到立足本职,充分利用优势资源取得实效。
(二)找准切入点是民主党派参与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才能施展才华、发挥作用。要善于抓住机遇找准时机、认真谋划,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做出实效。
(三)创新是动力。在继承好传统、好作法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思维局限,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勇于探索实践,通过机制创新、方法创新,强化发展意识和问题导向,努力争取中共党委重视、政府支持和社会各界的理解,为开展文化实践创造良好环境。在实践中与参政议政、社会服务、自身建设等工作紧密结合,以推动工作。■
(李为民,民革昆明市委会副主委,民革云南省委会理论委副主任/责编 王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