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减负问题由来已久。自1955年7月教育部发出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以来,60余年间,中央和地方相关部门出台的学生“减负令”多达上百道,围绕学习时间、考核方式、教材内容、课外活动、教师水平、学校领导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细致严谨的规定,如,2009年教育部下发文件,规定小学生在校集中学习时间不得超过6小时。今年教育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取消了部分高考加分项。但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睡眠不足等问题却一直没能解决,过重的学业负担导致中小学生的休息权被剥夺,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负面影响,以至成为了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中小学学业负担过重,一方面是整个社会的应试导向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传统教育观念仍然深刻影响着学生家长,三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部分学校和教师定位出现了偏差,应试辅导、培训成为变相经营的产业或盈利手段,四是各式各样的校外培训机构“野蛮生长”,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
建议:一、教育部门要兼顾各方诉求,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理念碰撞下,改变单纯的应试导向,探索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同时要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新时代下青少年的心理与诉求。加强规范引导和监督管理,出台针对性强的措施,让公办教育回归非营利的定位,对社会培训机构进行规范和约束;各部门要在监管上形成合力,打出“组合拳”,严厉打击扰乱教育环境的行为,有效治理课外补习现象,让中小学生“轻装上阵”。二、学校一方面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定位,减少经营性活动;严格执行落实减负政策,中小学寒假时间及其休息时间,禁止学校集体补课行为;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教育,严查教师组织参与校外培训行为,不要让“课上不讲透、课下交钱补课”成为教育的潜规则。三、家长要改变“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片面观念,着重培育学生高尚的品质、阳光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再通过学校全面的教育,让孩子健康成长,不盲目跟风去报课外补习班。四、教育部门要积极引导培训机构从课业辅导转向兴趣辅导,对不符合减负政策的培训机构予以督导整改,严格查处违规宣传报道。五、及时破解在减负过程中出现的如“三点半放学”难题,做好配套服务衔接工作,让减负措施真正落地。(赵紫云,民革山东省聊城市临清支部党员;徐春香,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致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