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祥瑞、高贵的象征,其中,稀有的中国原生物种绿孔雀尤为珍贵,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仅在云南省楚雄、玉溪、普洱等地尚有零星分布。早在2009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就将绿孔雀的保护等级定为濒危(EN),高于大熊猫的易危(VU)级别。据云南省林业部门统计,目前绿孔雀数量不足500只,云南省环保厅今年5月将绿孔雀列为极危物种,针对绿孔雀的抢救性保护已迫在眉睫。
造成绿孔雀生存状况急剧恶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点:一、人类耕作导致绿孔雀分布区退缩。绿孔雀最适宜的栖息地在云南南部、西南部和西部海拔900m以下的河谷地带,但同时,这些地区也非常适宜人类定居和耕作,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这些地区绝大部分已被开垦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绿孔雀分布区迅速消失和退缩。二、水电站破坏了绿孔雀栖息环境。绿孔雀主要生活在离河滩不远的山林、草坡中,河滩是其觅食、求偶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云南水利资源丰富,多年来建设了大量各类水电站,并有新的水电站在建设或计划建设,而水电站蓄水后淹没河滩影响绿孔雀生存和繁殖,破坏了它们的栖息环境。三、绿孔雀保护区现状不容乐观。全国最大的野生绿孔雀种群栖息地的楚雄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除了79只绿孔雀之外,还主要保护黑颈长尾雉、苏铁等国家一级保护物种4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4种,以及14种省级保护动物。虽然在各方努力下,保护区绿孔雀数量稳步提升,但该保护区仅为州级保护区,其所在地双柏县为国家级贫困县,受制于人财物的不足和自然保护区独特的生物多样性资源之间的矛盾,州级自然保护区已无法满足对其区域范围内生物资源的有效管理。四、对绿孔雀的学术研究较为滞后。目前对绿孔雀的学术研究仅停留在种群数量、分布状况层面,人类活动对绿孔雀生存会产生的具体影响及影响程度等研究尚属空白。
建议:一、加强绿孔雀栖息地保护。建议在掌握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建立绿孔雀保护小区或保护区,改善绿孔雀栖息环境,开展栖息地恢复、建设生态廊道,将孤立分散的小种群栖息地连通起来,打造保护链条。二、减少水电站建设对绿孔雀栖息地的破坏。加强新建水电站的环评审批,更加强调水电工程对野生动物生态环境影响分析,防止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栖息地受到淹没或因为环境条件改变影响其生存繁殖。已经建设的水电站要采取相应措施弥补对生物生存环境造成的影响。三、加大对绿孔雀自然保护区的投入。提升现有楚雄恐龙河州级自然保护区级别,加大对保护区的投入和建设,从人财物各个方面加强对绿孔雀的保护。四、加强与国内外鸟类学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关系,开展绿孔雀生存状况调查研究。对绿孔雀种群数量、分布范围、生存状况及栖息地调查。同时,深入开展绿孔雀种群监测、栖息地选择、繁殖生物学、遗传结构及致危因素研究,为制定绿孔雀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民革云南省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