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小组讨论在各驻地进行。上午体育界别的小组讨论,共有11位委员进行了发言,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为最热话题,作为北京冬奥组委规划建设可持续发展部副部长,沈瑾委员详细介绍了北京冬奥会的遗产利用问题。
沈瑾说,北京冬奥会遗产主要为场馆和基础设施,这些遗产在建设之前就要同时考虑赛时利用和赛后利用,“不要等到冬奥会结束之后才开始考虑赛后利用,而是一开始就要考虑。”
沈瑾用跳台滑雪项目举例,他曾经去过前两届冬运会的举办地,跳台滑雪的场地或是已经荒废,或是无法满足比赛要求,“这就是赛后利用的问题。在张家口赛区建设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如果只是用来举办冬奥比赛,或者作为其他比赛使用,是不可行的”。
在沈瑾看来,跳台滑雪场地可以和健身活动设施、旅游会议设施相结合,“跳台滑雪的看台区域,在满足观众观赛的前提下,除了橄榄球比赛,可以作为任何尺寸的比赛场地使用,像平昌冬奥会跳台滑雪场地的看台区域,就建设有一个足球场。此外,奥地利因斯布鲁克曾于1964年举办冬奥会,当时的跳台滑雪场地如今已经成了城市地标,那里的场地顶部建了一个直径78米的观光平台,可以同时满足会议和旅游,效益非常好,这值得我们借鉴。”
不过,沈瑾也提到,关于冬奥会遗产利用,很多建议和方案都非常好,甚至已经系统化,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存在障碍,“一个项目的推进,要综合业主的意愿、相关部门的选择,同时考虑建设成本、赛后管理等问题。同样是跳台滑雪项目,运动员结束比赛返回起点,国际惯例是乘坐吊篮,这个投资很低。但是如果考虑赛后利用,考虑到以后顶部的会议、旅游用途,必须建设成地轨缆车,与吊篮相比,后者的成本至少要翻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