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
马珺委员:警惕高校“思政课程”孤岛化现象 来源:团结报    周福志    2018年03月06日11:14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孤岛化’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仍然存在‘两张皮’现象。”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马珺提案建议,应加快推进“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努力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现实中,一些高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课程育人’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起来、落实到位。”在马珺看来,主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不能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关系;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人才培养上,各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管理机制上,多部门合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机制体制还不很完善。

对此,马珺建议,首先要牢牢把握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领导权。高校党委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切实承担好管党治党、办学治校的主体责任;高校党委书记要严格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标准衡量和完善自己,切实履行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

马珺认为,要构建以思政课为核心引领的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塑造工作融入所有课程,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马珺还表示,优化“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大“课程思政”课题的立项建设与研究工作。对“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从单一的专业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全面引导师生从无意识的参与转变为有意识地实践。

马珺建议,强化高校“课程思政”工作的督导和考核。上级部门要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纳入高校巡视、“双一流”建设、教学科研评估范围,作为高校主要领导干部和党组织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