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页
民革中央网站>>专题>>上海
高小玫:一颗不变的赤子心         2017年12月12日14:18

高小玫, 1961年3月生,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博士,高级工程师(教授级);1988年2月加入民革。

现任全国政协常委,民革中央常委,政协上海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副主席,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1987年的秋天,浙江某地一处安静的院落。时任民革陕西省委会副主委的高凌云老人,在夕阳下安静地打太极拳。26岁的女儿高小玫在一边陪伴着他。

日影西斜,周遭一片静寂。看着日渐苍老的父亲,高小玫心中突然涌出一股难言的情愫——“我觉得他很孤独。我想给他一种支撑。”20多年后,高小玫回忆起那天的情形,这样解释道。于是,她对父亲说:“我加入你们民革吧!”

父亲停下动作,认真地看着女儿。在确定了女儿这是由心底而生的想法时,老人欣慰地说:“挺好的,民革现在需要你这样的人。”当时的高小玫,刚刚结束研究生的学业,拿到了那时十分难得的硕士学位,属于名副其实的高级知识分子。

返回上海几个月后,高小玫在时任民革上海市委会副主委李赣驹的引介下,开始了她的民革人生。

“民革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高小玫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是国民党爱国将领。祖父高双成,早年参加同盟会,曾经是国民党86师师长,后任22军军长、晋陕绥边区副总司令、陕北警备司令。抗日战争时期,他以大局为重,与延安根据地友善为邻,深得中共好评。1942年朱德视察绥德时,称他是有正义感的军人,敢于同共产党合作共事;1945年他病逝时,毛泽东指示以陕甘宁边区参议会、边区政府、八路军后方留守处名义致祭吊唁,送挽联称:“练兵亲勤,驱逐倭寇著功名;救国友谊,传来讣报悼善邻。”

父亲高凌云,曾在国民党22军任职团长。1949年1月,高凌云率部在陕西榆林起义,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曾任西北军区独立二师师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榆林军分区副司令员、西北军区司令部参议,后转任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农林机械局和机械工业局副局长,以及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他是民革第六、第七届中央委员以及陕西省委第四、第五、第六届副主委、第七届主委。

因为这样的背景,别人都说,高小玫是“名门之后”。这话原也不假,但她自己,却从来没有什么出身“名门”的“傲娇”。三十年间,从人文厚重的西北到日新月异的江南,从普通科技工作者到地方党派领导,她一步一个脚印,脚不停歇地奔走着、忙碌着,服务着她所从属的组织,经营着她所热爱的事业。

高小玫生于1961年,是在“特殊”的年代里成长起来的。她人生中的第一个记忆,就是“文革”中的“抄家”。“记得是一个周六的中午。寄宿在幼儿园的我午睡醒来,看见被子上放着一包糖果。阿姨告诉我,哥哥已经来过了,说这星期家里有事,不能接我回家了。”后来她才知道,就是在那天,自己的家被“造反派”抄了。随后,父亲就去了五七干校,母亲带着全家老小,被下放到了延安……

直到十几岁,她才重新跟父亲生活在了一起。对于父亲,她有这样的评价:“律己极严,正直、简朴,非常认真。”“要么不做,做就要做好”“你讲的每一句话,都体现着你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样的话,是他经常对孩子说的,至今让她难以忘却。在后面的叙述中我们将会看到,这“认真”二字,正是高小玫从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最重要的品质,甚至已经成为她为人做事的一个基本准则。

1982年,高小玫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学的是金属材料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常州一家煤炭机械厂,跟着老工程师实习技术工作。乍从校园踏入社会,况且人生地不熟,高小玫有些不适应。“那时候的我很内向,人又小,又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那一年的生活,很封闭。”

第二年,她考上了北京钢铁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后又读取了北京科技大学金属材料专业的博士学位)。3年后,硕士毕业的她在上海钢铁研究所,真正进入了材料的基础应用研究领域。她一头扎进了显微镜下的微观世界,在原子、分子的阵列中徜徉。

然而,对于这位年轻的研究者来说,显微镜之外的世界似乎更为复杂。

自20世纪80年代起,科研院所开始进行了扩大研究单位自主权和专家决策权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形成科研项目课题制,专家们搞科研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了。高小玫和当时的其他专家一样,为此感到欢欣鼓舞,他们夙兴夜寐,纷纷提出自己的研究课题。

可是,在当时企业转制刚刚起步、管理体制尚未理顺的背景下,行业生产情况不容乐观。高小玫当时所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做钢材料研究,首先需要取得材料。可在当时的行业环境下,要炼一炉钢,计划报上去,等半年都没反应”。时间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不难想象,对于一个刚刚完成学业,满心热情地要做出一些成绩的年轻专家来说,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沮丧的现实。正在这个时期,高小玫的母亲突然去世了。老父亲来华东散心,高小玫陪父亲到浙江休养。于是,便有了开头时的那段对话。

这段对话,也为高小玫的人生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从显微镜下拾起目光”

1988年春节前后,高小玫参加了民革市委组织的新党员学习会,成为当时上海市吴淞区的一名民革党员。

虽然很快就加入了民革,但她对组织的热情,却是一点一点被点燃的。“一开始的时候,作为一个新人,也因为本职工作的忙碌,我只是按例参加一些会议和活动,尽着一个普通民革党员的义务。” 可是,既有民革渊源,又是高级知识分子,有能力,肯付出,这样的“苗子”,民革的老领导们岂肯“放过”?

很快,在领导和同志们的推举下,高小玫从一个基层党员成为了区委委员,以后又成为宝山区人大代表、常委,并参加了宝山区青年联合会,任副主席职务。1992年,她以党员代表的身份,参加了民革上海市委会第八次代表大会。

那是她第一次参加民革的代表大会,隆重的场面让她至今难忘。她还记得在会上曾被时任市委会副秘书长的罗华荣临时“抓去”,让她为大会宣读工作文件。尽管领导们会后都笑言她“中气太小”,但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她真正感受到了组织的庄严与力量。

1996年,高小玫当选为民革宝山区委副主委。

实际上,在这几年中,她的角色已在不断地转变中了。比如她人大代表的第一个议案,做的是关于上海外来人口租种农地的课题,这与她的专业风马牛不相及,她却做得津津有味。用她自己的话说,她已经逐渐地“把目光从显微镜下纳米级别的微观世界中拾起来,看向身边更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了”。

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她的人生,正因此而面临着巨大的转变。1997年年底,她收到了一个意外的通知:相关部门要来对她进行约谈考察,想把她调到上海市经委工作。

先不说工作环境上的改变。在那时候人们普遍的观念里,只有数理化才是真学问,文史哲,以及相关的行业,都算不得真的事业。高小玫已经在科研领域奋斗多年,要她离开专注多年的研究事业转行,还真需要点勇气。

转变并非不可。但转变过后,必须有一个真正的舞台——她可不想去混日子。

与当时在政府部门工作的丈夫商议之后,她慢慢理出了自己的思路。“当时,国家的各个行业都面临着从传统管理方式向现代管理方式的转变。国家需要科学的管理和管理者。这也是一种事业,也是一种学问。”她很快下定了决心,“尽管不懂,但值得去做。”

“我觉得这件事是值得我投入的。我会把它当成一个事业来做。”对找她谈话的工业党委领导,她这样说。

没工夫理会环境、人事的变化,她首先要补上的,是知识。“隔行如隔山。尽管自己整天研究金属材料,但那时候,我对于金属行业在社会经济中到底是什么地位完全没有概念。” 产业、行业、经济、社会、管理……要学的太多了。她脑子里每天都塞满各种各样的额外难题,工作中也留心向同事们学习业务,抓住学习培训机会恶补经济管理知识,还利用当时并不普及的互联网和各类书报,关注相关的时事。

留给她的过渡时间不多,却并没有耽误她迅速进入角色。

有的人,会因环境改变的压力而改变初衷;有的人,却会使变化的环境更契合自己的理想。高小玫无疑是后一种人。在新的岗位上,她调整状态,心无旁骛地实践着自己的理念与追求。

“光有意识不行,还得有能力”

在上海市经委,高小玫先后就任过科技处、稀土办、投资与技改处的职务。几年下来,对于行业、市场、经济,都有了深刻的认知。

2002年,高小玫就任上海建材集团总公司总工程师,开始独当一面。

在上海建材集团网站对集团的介绍中,有这么一句话:“集团以玻璃及玻璃深加工、资源利用环保型水泥产业……为核心业务。”其中的“资源利用环保型水泥产业”正是高小玫在任期间着力推进的一项业务,也是至今让她念念不忘的一个产业项目。

念念不忘的原因,就是它的“循环、可持续性”。

高小玫上任时的上海建材集团,主营业务是玻璃、水泥、硅酸盐材料等高耗能材料。而在那时的上海,高耗能的建筑材料就已经处于限制发展的位置了。集团必须转型。作为技术主管的高小玫,肩上的担子不轻。

高小玫必须寻找顺应城市社会发展又能发挥老企业原有优势的新方向。她这回真的拿起了“望远镜”。她边干边学,从管理经验到技术发展前景,站在宏观层面上为企业发展寻求可持续发展路径。她首先把目光对准了传统的高耗能产业——水泥。

“如果能在生产水泥的同时,把城市垃圾处理掉,这岂不是一举两得?”高小玫所说的这种水泥生产法,叫作“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技术”。从她知道有这项技术的那一天开始,她就在努力推动这项技术的落地。如今,集团正在浦东建设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废弃物示范基地。高小玫虽然已经离开了集团,却仍在不断地用提案、建言呼吁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在上海建材集团的4年,高小玫用许多与可持续、循环经济相关的项目,回报了信任她的领导和同事。这其中,不能不提一下风机叶片项目。

高小玫在任时,集团玻璃钢叶片研究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的积累。凭着对市场的敏感,高小玫意识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会受到重视,“市场就在眼前”。

带着这样的想法,高小玫全力支持集团叶片项目组,不断组织调研论证。2004年北京国际风能大会期间,高小玫特意与来自德国的两位风力叶片设计师进行交流;半年后,上海建材集团顺利与德国某公司签署协议,开始了1.5兆瓦的叶片设计制造……项目实施很成功,一时间,上海建材集团生产的风力叶片供不应求。“一片叶片就有三四十米长,场面相当壮观。”看得出,对于这个成果,她是从心底感到满足和快乐的。

2006年,高小玫调任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虽然是个新人,高小玫很快意识到了知识产权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的战略地位,也感觉到了自己肩膀上的责任。

在当时,我国经济国际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原本不被重视的知识产权问题日益凸显,知识产权纠纷逐步增多,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几乎一片空白,一旦陷入纠纷,很有可能将企业拖垮。“上海处在中国经济前沿,这方面的工作尤为迫切。”面对许多案例和企业主的求助,高小玫并不难看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如何真正地为这项工作助一把力?一向务实的高小玫有自己的思考:提升意识的同时,更要提升能力。

实际上,早在1985年我国就颁布了《专利法》。但直到21世纪,我国的知识产权相关制度,很大程度上还是仿照外国建立起来的,而在执行与公众理解上,还与实际要求相差很远。“在知识产权工作刚刚起步的阶段,大家提到的更多是树立意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光有意识是不行的,必须有能力。”

很快,她有了为上海知识产权工作提升“能力”的机会。

2007年,国家知识产权局下发指导性文件,希望有条件的地区成立知识产权援助机构,上海市知识产权局积极响应。作为分管局长,高小玫组织局里几个相关部门筹建上海知识产权援助中心。中心于2008年3月底挂牌成立,高小玫对它寄予厚望。“作为政府部门组织的援助机构,希望他们能够通过个案积累提高知识产权援助的能力,再逐步增加企业自身知识产权保护能力。这样,我们的企业才能在知识产权竞争中站得住脚,并有可能取胜。 ”

组织建立知识产权援助中心,推动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发展,主管知识产权执法工作……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内容,为她在知识产权局短短几年的工作生涯填上了浓重的色彩,也让她收获了新的知识、经验和视野。

正如她对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所期待的那样,一个人要做成事,也必须“意识”和“能力”兼具;而此时的高小玫,正值人生中的黄金岁月,亦经历了多重的积淀,更大的责任,正等待着她。

“做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去做的事”

2007年,高小玫正式就任民革上海市委会第十二届主任委员。

因为身兼多职、事务繁忙,身为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的高小玫,并不会经常地出现在市委会机关。但很多机关干部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接到她的一通电话,或是对你整理的课题报告提出意见,或是对即将召开的会议提出要求,或是要约时间找你谈事情……

而在约定时间之前,她总会先反复地问你:“你到时候没有其他的安排吧?”

她怕你因为不好拒绝她而耽误了自己已经安排好的事情。

对于机关干部而言,这位主委严厉而不缺乏温暖,认真而不缺乏风趣。她会以一个学者的经验告诉你,学习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要循序渐进,逐步积累;也会以一个长者的身份告诫你,作为年轻人,一定要保持创新的精神;还会以一个成功职业女性的身份教导你,时间规划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愿意为一件事情付出时间和精力……

“来自内心的责任感,会让人更加强大。”在一次和民革市委机关干部谈心的会议上,高小玫这样对机关干部们感慨。你能够感觉到,对于如今所从事的事业,她正是以这样的责任感来要求自己的。“要么不做,要么做好。”对民革的工作,高小玫继续秉承了父亲当年的教诲。她做党派工作,绝不是要“锦上添花”,而是要实实在在地为国家、为社会做出一些贡献来。

不过,在正式就任之前,高小玫对即将开始的工作,并没有十足的把握。

民主党派,真的能干成什么事情吗?

比如,都说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主要职能之一,可在她长期工作的政府部门,她曾看到过一些党派的提案,因了解情况较少,提的建议并不对路,以至于常有人说:“党派啊,他们不懂的……”这些话,她都记在心里,并引以为戒。

不过,在了解了改革开放以来民主党派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调研建议,特别是参加中共中央统战部的学习后,她有了新的认识:“在我国的政治制度框架下,党派是可以用参政议政等方式为社会作贡献的。在这一点上,党派决不可妄自菲薄。”当了主委以后,她更坚定了这一点,在与班子成员沟通时也多次强调:我们积极履职,不是为了评比,而是为了去做“有意义、有价值、值得去做的事”。

这种信念,体现在她如何增强组织力量的战略性思考上。

刚刚就任市委会主委的高小玫,面临着不小的压力。她的上一任、之后就任民革中央副主席的厉无畏,曾以他的专业学识闻名全国。事实上,高小玫的每一位前任,从丁超五到赵祖康、徐以枋,再到厉无畏,都是以很高的个人魅力影响着整个组织的。

“民革前辈当中,有太多可以作为标杆和榜样的人物。但是时代在变化,民主党派的使命也在变化。我们要发挥更大的作用,仅仅靠一两个人肯定行不通了,振臂一呼从者云集的时代过去了。”思索过后,高小玫心里有了谱:作为一个组织,必须依靠大家、依靠整体;而主委的作用,主要就是组织、发动。

所以,如何组织、发挥好各方力量,始终是萦绕在高小玫心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此,她强调要研究上海民革的特点和需要,将组织发展与履职工作相结合,扬长补短,精建队伍。她刚上任时,上海民革只有4000多名党员,如今这个数字已经超过6000,党员年龄、学历结构更是大大优化,尤其在社会、法律等重点领域,近年来引进了许多优秀人才。

她强调要搭建各种平台,充分发挥党内同志的作用。如今,市委会有更多的党员得到党内、党外挂职锻炼,有了更完善的专委会工作机构,有了更多的立项课题让党员们参与。高小玫熟悉党内每一位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等领域作出贡献的党员,她经常随口点出一些年轻党员的名字,并历数他们的工作业绩……

近年来,在新媒体手段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高小玫重视以新媒体手段助力民革组织履行职能、凝聚共识。她力促民革市委开发了“党员综合履职平台”,集履职工作、交流沟通、思想学习、意见集纳等功能于一身,意图将6000多名民革党员紧紧联系起来,为民革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和发挥提供新的可能。

她也看重民革组织与社会专业力量的联合,“借助外脑”。在她的直接推动下,民革上海市委会已经先后与上海市律师协会、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等签订合作协议,共同调研、做课题。今年得到上海市有关部门落地实施的关于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提案,就是市委会与市律协合作的一个成果。

她尤其强调民革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不能让党派自身能力成为多党合作制度的短板”,在多个场合,她都这样对党内的同志们说:“我们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练好‘内功’……

”这种信念,也体现在她对民革各项履职工作的具体要求上。

比如参政议政。高小玫认为,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成员的责任,是必须要做、必须做好的事情。她就任主委后,把市委会机关的“研究室”改成了“调研部”,强调了“参政议政工作的研究与落实”,并明确提出要加强能力培养,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此后,各专委会、基层组织参与参政议政有了更完备的制度,市委会与社科院、律协等外部力量有了深度的合作,市委会在财政、法律、文史等领域的许多建言得获落地实施,市委会的社情民意信息工作,也开始在全国民革组织中“一枝独秀”。

再如社会服务工作。“民革的社会服务工作,首先要认清我们工作所处的背景。”高小玫在一次关于社会服务工作的讲话中这样说道。她要求民革组织从全面深化改革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高度来认识社会服务工作,尤其在民革重点工作领域——社会法制领域,高小玫强调要注重在社会服务的过程中促动民众建立法制素养、协商习惯,更大程度发挥出民革在培育基层民众现代公民理念以及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作用。

这种认知,可谓高屋建瓴。它直接催生了市委会近年来在社会法制领域的创造性工作,比如新时期推进“大墙内帮教”、参与社区基层民主治理、在社区开展各类法律服务和普法宣传工作等。

“以巩固思想建设铸魂,以积极参政履职固本,以加强自身建设聚力。”这是高小玫在纪念民革上海市委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上海民革组织提出的期望。作为主委,她已经把自己关于责任、价值等的观念深深镌刻在上海民革组织之中;而民革,亦如她自己所言,也已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

“以专业精神履行职责”

高小玫是在担任民革上海市委会主委的次年当选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的。

在此之前,她已经先后担任过区人大代表、市人大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并在此后成为全国政协常委。高小玫笑称,她已经差不多把人大和政协的职务“做了个遍”。

到如今,她已经有了二三十年的履职经历,也提出过不少有价值、有影响的建言。怎样做好建言履职?“在调研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力求把问题想深想透。”一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这样总结道。

“想深想透”,意味着履职过程必须有专业化知识和深入调研的支撑。这需要的,是一种严谨求实的专业精神。而高小玫准备的提案,往往专业性极强: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国资经营预算,不动产登记制度……自然,这些提案的背后也少不了各领域专家们的身影,知名财政制度专家刘小兵、复旦大学知名法学专家白江等,都曾在高小玫的“高参”之列。

专业是一种力量。由专业精神产生出来的成果,自然不同凡响:

近年,各种食品安全事件频出,2013年全国“两会”期间,高小玫一口气向大会递交了三份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建议修改〈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行政责任体系》《建议修改〈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体系》和《建议修改〈食品安全法〉,完善食品安全刑事责任体系》,有针对性地对现行食品安全法中亟待改进的内容,提出了专业的分析、具体的建议,比如建议加入行政拘留制度,降低《刑法》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入刑标准,等等。

这些提案,是她与华东政法大学多位法律专家,在深入工厂、商场、社区进行大量调研之后“拿”出的。凭借着专业的高度和深入的调研,高小玫和她的团队,在这个“老问题”中作出了新意和深度。提案提交3个月后,当年6月,《食品安全法》修订工作正式启动,最终的修改内容中,对政府责任的强化、刑事惩处力度的增加、民事责任的进一步强调,在高小玫所提提案中都有提及。

在上海建材集团几年的工作,使高小玫对生态环保领域的关注保持至今。近年来,她把很多目光聚集到了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上。水泥窑,光伏发电,污水发电,废润滑油利用……她笑言:“听到有关生态文明的课题就兴奋!”

在2013年的另一份提案中,她独辟蹊径,将新能源利用引入了近年来引起热议的“南方供暖”话题。“利用各种新能源,采取区域集中的分布式供能方式,将是实现南方供暖的一种可选方案。”她认为,新能源分布式能源供能的各种技术业已成熟,完全有希望应用于供暖。她分析了这种模式的优点,也提到了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新颖的观念和专业的分析,使这个提议引起众多媒体关注,被认为是当年全国“两会”期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表性观点之一。

2015年全国“两会”,高小玫又把目光对准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互联网信贷。她提出了一份题为《关于P2P网贷行业管理规定制定的几点建议》的提案。这个课题,源自于民革市委会与上海市律师协会合办的一个研讨会。高小玫敏锐地捕捉到了它的时代价值。在她的关注下,由民革党员纪海龙等组成的课题组先后赴上海银监局、上海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市网络信贷服务业企业联盟等调研,并与行业从业人员面对面交流,获取大量信息。高小玫与纪海龙等深入研讨、精心打磨这份提案,提案提出后,迅速成为业界讨论的热点。

还有关于政府法律顾问制度的提案,也是她多年关注行政体制改革和依法治国问题的一个成果。2013年,在她的力推之下,民革上海市委会与上海市律师协会合作开展了这个研究课题。在课题基础上,高小玫又组织专家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和建言。“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专门提到了‘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十八届四中全会又强调‘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这个课题的研究可谓正逢其时。”谈到这个课题的价值,高小玫曾这样说道。

果然,这份提案被上海市政协列入2014年度重点督办提案,高小玫以政协副主席的身份主持了督办。它创造了上海政协的一个“第一次”:作为重点督办提案,承办单位主动“上门”反馈推进情况,听取政协委员意见,这在上海政协是头一回。今年5月,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又专门向高小玫汇报:上海将很快出台《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的指导意见》。提案距离最终的落实,已越来越近了。

“找到全社会意愿的最大公约数”

在上海市政协领导班子的分工中,高小玫负责联系社会、法制、经济等领域的工作。如何让人民政协在这些领域中更好地发挥民主协商职能?高小玫在不断地探索、思考着。

在高小玫作为副主席所联络的政协工作范围中,有两项工作,是她最为推崇和赞赏,并“欣慰于直接参与其中”的。

一项是“立法协商”。2010年,上海市政协开始与上海市政府法制办合作,每有一项行政法规酝酿,就邀请政协委员中的法律专家提出意见。在上海市政协社法委的工作总结中,记录着几年来立法协商工作的足迹:之前,委员只围绕法条增减、修改提出意见;现在,他们的意见可以从源头上影响地方性法规的“立与不立”。2013年上海五年立法规划(2013—2017年),上海市人大年度立法计划,都到市政协听取了意见。委员们的意见专业而又实用,接受意见的单位拍手叫好。

另一项是“预算编制协商”——委员们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而不是预算发布之后参与协商,这也是一个全新的做法。从2012年开始,上海市政协经济委牵头,开展财政预算协商监督机制的探索和创新,盯紧纳税人的钱怎么花。此时,高小玫也正是负责联系经济委的分管领导之一。

2015年上海“两会”前,一份市政协“对上海市201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15年预算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呈上了人大和政府部门的案头。薄薄6页纸的协商建言,倾注了委员半年的心血。他们建议,完善全口径预算体系,要做好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工作,加快机关运行经费实物定额和服务标准……

“上海政协的这些探索,全都是基于政协的协商职能。”高小玫说,“中共十八大提出要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又强调‘人民政协要发挥作为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这是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的进一步定位。”

对政协在国家进步过程中将发挥的作用,高小玫充满期待:“通过人民政协这一重要渠道,可以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人民群众可以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以真正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人民群众还可以借此监督政府,帮助政府发现问题、减少失误……”

在她表露这种期待的时候,她给你的感觉不是一个官员,而是一个对社会进步充满热情的公民。这种期待,与她多年前调任政府部门时的毅然决然、调任建材集团时的满腔热忱,以及就任民革主委时的忐忑不安一样,都是出于她内心深处那股恐怕辜负了时光的认真劲儿,那份不肯敷衍了事的责任感。

是的,地位在变,职责在变,不变的,正是她那颗对待人民、对待事业的赤子之心。

 

专题推荐

  • 民革十四届三中全会
  • 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
  • 2024全国两会民革参政议政专题
  • 新开局 新面貌 新作为聚焦民革十四届二中全会
  • “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专题报道
  • 民革小小图
  • 组织换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