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蒋涤非刚从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毕业,就挑起了设计湖南广播电视中心大楼的重任,被称为湖南建筑设计行业的明日之星。
20年间,他从企业到高校到政府,不断转变角色,但从未远离建筑专业。“自大学毕业后就在省建筑设计院工作,之后到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当教授、博导,再到株洲市担任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这些经历都与建筑专业有关。”
作为民革成员,蒋涤非同时还是省政协委员,并担任民革株洲市委主委。
2015年,蒋涤非作出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选择,从株洲市副市长一职转任省建筑设计院院长。
“从‘发号施令’的甲方,变成靠技术吃饭的乙方,别人认为这是转型,在我看来,其实是回归。因为我一直还有一份专业情怀。”蒋涤非说。
身份转变不改初衷
蒋涤非的身上有学者的气质。
他的博客上有张照片,斜着身子,目视远方,留下思考状的侧影;他的办公室里,用两幅中国山水画作装饰;兴起时,他写过诗歌《白壁赋》献给父亲;单位的微信公众号上,有他的诗《大风歌》,字里行间,风神埃欧罗斯、汉高祖刘邦跃然纸上……
蒋涤非也有官员的一面。
问起博客的更新为何停滞在2012年,此时他正担任株洲市副市长。他坦言,“位置变了之后,博客这一块暂时没去触碰了。”
说话间,不时有“项目落地”、“新型城镇化”、“绿色发展”、“科学发展”、“新常态”等字眼蹦出,声音坚定、有力,有着官员的气场。
但蒋涤非说,很多人看不到他的第三面,企业家的实干。他如今还留着湖南广电中心大楼等多幅手绘设计作品。“在企业历练的是执行力,踏实做事的能力。”
2015年,蒋涤非回归建筑行业,旁人诧异,他却并不惋惜。“别人说这需要勇气,在我看来,回归是兴趣所至、能力所在,身心合一,自在。”
如今,蒋涤非已全身心投入新的岗位。简洁雅致的办公室里人来人往,不时有人拿着设计图纸来请示,谈论的话题离不开建筑设计。
除了一份专业理想、专业情怀,蒋涤非更看重来自专业价值的认同与体现。“以往,我只是面对一个城市,一个单一的地域肌理,回旋的余地不大。而在省建筑设计院这一平台,可以面对不同城市的不同现实,从省内到国外,多元化的情况,多极的世界,广阔天地,可大有作为。这能实现丰富的人生,也是自己选择的价值存在。”
株洲实践带来成就感
“不管是在株洲,还是在以前的工作单位,我都没有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觉。一直是很愉快,很享受,有成就感。”蒋涤非说着,手向空中扬起,表达着他的感受。
蒋涤非的成就感并非没有由来。在株洲市8年历练,给了他施展抱负的空间。
神农广场上的神农塔,坐电梯只需1分钟即可抵达180米的顶端,株洲市貌尽收眼底。这座翻新的巨大的钢铁结构,在17年前是株洲广播电视铁塔,充分利用后,被冠以“神农塔”的名字,与这座城市多年积淀的炎帝文化品牌交相呼应。
从塔顶往下看,扇形的广场上,点缀着神农像、神农大剧院、神农艺术宫等造型各异的建筑。这些都是株洲市当下最精华的建筑群。
“株洲对于城市设计师来说是个福地。可塑性大,面积和人口都适中,又有经济能力。” 蒋涤非说,这些建筑从无到有,他大都亲历或经手。“从最初的咨询、规划,再到建造,乃至材料的使用、细节的把握都一一经手,像看着孩子长大,这些都让人非常愉悦。”
在蒋涤非看来,人是城市设计之本,对“人”的思考是最本源的思考。“西欧中世纪城市设计精彩之处,是对人居空间的塑造,体现出一种对日常生活的感应和缜密的人性化思考,比如建筑立面与左邻右舍的关系、广场空间的连续与封闭,每一个入口处的视觉与听觉效果变化、色彩的搭配等等。”蒋涤非深有感触地说。
对如何将建筑设想与城市面貌相结合,他展示出地方行政领导者的智慧。“每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风貌不同,要综合,要平衡,要兼顾。城市需要有人气,文化对人气的塑造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地区如果在文化层面缺乏内涵和特色,就会失去成为一个独特个体的必要条件。”而这些理念,他都一一融入株洲的建筑实践中。
2015年4月回到当年职业起步的建筑设计院,为着自己的专业理念和梦想,蒋涤非正在开启又一段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