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位于天津河北路267号的民革天津画院,记者一下子被墙上挂的几幅画作所吸引,画作中磅礴的山川河流,秀美的兰花情竹,翱翔蓝天的雄鹰,使这里透着浓厚的文化氛围。多年来,民革天津画院为培养和整合天津民革书画人才资源,丰富民革党内文化生活,弘扬书画艺术,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乃至为天津民革履行参政党职能,开展其他各项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或许很多人对这里还有些陌生,甚至觉得有些神秘,本期记者采访了民革天津市委会副主委兼秘书长、民革天津画院院长崔可贤,请她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有着几十年历史、凝聚几代书画艺术家心血的民革天津画院。
民革天津画院群贤毕至
崔可贤介绍,民革天津画院的前身是“天津民革津沽诗画研究会”,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主要发起人是吴玉如和严六符先生。津沽诗画研究会成立伊始,吴玉如任名誉会长、穆子荆任会长、严六符任执行会长。“当时,全社会文化事业凋零,津沽诗话研究会的成立,就像干涸的大地上出现一片绿洲。加上吴玉如、严六符等人的名望、水平、人格魅力以及组织者——现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何丕洁的积极态度、服务意识、礼贤下士,凝聚了我市大批书画艺术家,可谓群贤毕至。当时,在十分困难和艰苦的环境下,老一辈书画艺术家积极开展工作,为恢复天津书画艺术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画院邀请黄寿昌、王颂余、溥佐、孙其峰、孙克纲、萧朗、赵松涛等天津书画界名人任顾问或副会长,梁崎、龚望、李鹤年、冯星伯、蓝云、寇梦碧、哈佩、穆凌飞、赵半知、王千以及后来声名远播的杜滋龄、白庚延、霍春阳等都积极参加民革的书画活动,为天津民革书画组织和艺术活动创造了辉煌篇章。”
为我市书画家搭建平台
民革中央画院成立后,民革天津市委员会决定与中央保持一致,将天津民革的书画组织改称为民革天津画院。民革天津画院在几代书画家的共同努力下,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加,组织建设不断加强,队伍不断壮大。目前,民革天津画院已有会员140余位,画院成员以民革党员书画艺术家为主,也有部分社会上造诣较高的书画艺术家加盟。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在民革天津画院等单位的共同协作努力下,“韩必省书画作品展”在太原市美术馆隆重开幕。作为民革天津画院副院长,韩必省自幼学习书画,书画皆有建树,他师从龚望、萧朗、孙其峰、华非、刘炳森诸家,苦练笔墨技法,攻习诗文书画,其隶书以魏晋名碑筑基,汲取唐楷笔法,融入个人意趣,自成精谨遒丽的艺术风貌;其国画抒情言志达意,广涉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品类,颇有囊括天下万物之势。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中央画院常务副院长何丕洁,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驻会副主任卞晋平,全国政协机关书画协会会长赵喜明,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悦娥,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民革山西省委会主委张友君,山西省政协文教委主任杨佐卿,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文联主席张根虎,太原市市长耿彦波,山西省、太原市相关领导及各界来宾百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画展,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天津书画家向来疏于包装,常常是作品优秀却卖不上价。为此,画院一直以来致力于为我市书画家搭建平台,探索书画活动与市场接轨,大力宣传书画家、培养书画家、提高书画家的知名度,并通过加强与民革中央画院的联络,把天津的书画家推向全国,把民革天津画院做大做强。”崔可贤告诉记者。
不久前,民革天津画院出刊了一本画册《翰墨三十载——天津民革书画艺术》。这本画册不仅收录了画院当代的书画家作品,还收录了民革市委会收藏的部分已故书画家作品,以此表达对民革天津书画艺术先贤的缅怀和敬意,也是对天津民革书画艺术活动三十多年的一个回顾和总结。与此同时,画院积极与媒体合作,在天津文学艺术网和平面媒体开设画院的专版,对画院艺术家的优秀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崔可贤介绍。
多项公益活动回报社会
民革天津画院对于本市的书画家们来说,不仅是一个组织,更像是一个大家庭。在这里,书画家们不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互帮互助、互通有无,更能通过书画笔会、义捐义卖这种特殊的形式,奉献爱心、回馈社会。
据了解,书画家们曾深入天津市缉毒总队、劳动教养收容管理所、驻津部队、儿童福利院、老人院等处书画笔会,慰问。在劳教所,书画家挥毫泼墨,以饱满的艺术激情,为警员和劳教人员作书、作画,用丹青表达对劳教人民警察的慰问和祝福。在儿童福利院,书画家们带着爱心,现场挥毫、点染成画,使得天津市儿童福利院里翰墨飘香。
“画院一百多位书画家,绝大多数都是天津书协、美协的会员,其中有很多年轻人。如今,他们的足迹已经遍及公安、部队、儿童福利院和城市各个角落。大家都乐于参与这样的活动,既能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也能为社会做点事情。我们已经把公益活动做成了常态化。”崔可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