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山西
探索關公文化的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來自關公文化主題講論會上的聲音     剛罡 張雁勇    2025年09月29日16:52

9月24日,由中華文化促進會、民革山西省委會主辦的關公文化主題講論會在山西運城舉辦。此次講論會的主題為“關公文化與民間信仰”,與會專家學者圍繞關公文化研究闡釋、推動關公文化創新發展、深化關公文化交流互鑒等深入講論,依托“關聖文化史跡”聯合申遺等活動,推動關公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關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以關公信俗為核心,以關帝廟宇、關公塑像等為載體,融合多種文化元素發展形成的關公文化,穿越時空、遠播四海,成為全球華人共同的精神紐帶和文化記憶。

民革中央原副主席修福金在致辭中指出,“作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關公文化承載著 ‘忠、義、仁、勇’的永恆價值,成為連接兩岸同胞血脈親情的文化紐帶。關公信仰及其以忠義精神為核心的文化體系,構建起貫通廟堂與市井的獨特文化范式,成為傳統倫理道德中深入人心的文化價值符號,深深烙印在華夏兒女的精神世界。”從解州關帝廟的千年香火到台灣鹿港天后宮旁的關帝廟,關公信仰始終是兩岸民眾共同的精神寄托。

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邢莉認為,“關公信俗”是中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符號,“關公信俗源於民眾對關羽精神品格的崇仰,‘忠、義、仁、勇’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藏,作為俗信的關公信仰在歷史的長河中,一直具有護國佑民的功能。”邢莉認為,關公信俗存留了中華民族優質文化的因子,如英雄崇拜、祖先崇拜、仁義愛人、誠信義氣、和諧智慧等,這些優質的文化因子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這種文化精神就是自強不息,生生不已。

談及關公文化形成的源流,山西大學教授、山西關公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張世滿表示,“關公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與現實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關公文化的核心理念‘忠’‘義’從道德層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行為規范。作為關公文化的中心原點,關羽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地位,是做人做事的楷模。”張世滿提出“一源四脈,泗互相激,匯成巨流”的源流架構,多條發展線索相互關聯,互相推動,最終融匯成內涵豐富的關公文化。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帥認為,關公文化隨著歷史和時代的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個最大公約數。他表示,“我們要充分發掘關公文化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好關公故事,傳播好中國文化。關公文化所蘊含的忠誠、勇敢、仁義、精誠、和平等精神,是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屬於全世界的。”

在文化強國戰略和“一帶一路”倡議背景下,文化傳播需要構建新的形式。山西關公文化研究會理事張卓洲表示,“關公作為全球華人最具共鳴的文化符號,承載了東方人格魅力IP的價值。而年輕一代的用戶習慣在改變,他們追求沉浸式、互動化和個性化的體驗。因此,關公文化借助大模型和數字化的手段完成轉型升級是當前必要的事情。新的技術的出現也帶給了我們新的挑戰和機遇。”他表示,近兩年已制作支持三十多種語言的關公大模型,以科技助力關公文化走向世界。

此次是運城第七次舉行全國性關公文化主題講論會,對推動關公文化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華文化促進會名譽主席王石在總結講話中表示,“專家學者不斷探索關公文化與民間信仰研究的理論框架,探究關公文化之所以能跨越時空、影響深遠的根本原因,為關公文化與民間信仰理論研究貢獻力量。”他建議,繼續挖掘關公文化,發揮學術優勢,集思廣益、深入研究,不斷探索關公文化的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共同推動關公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來源:團結報)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