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祁門的山水之間,民革黃山市祁門縣支部精心打造“博愛﹒牽手”社會服務品牌,整合黨員在醫療、教育、農業等領域的專業資源,通過系統規劃、常態推進、多元服務,將“博愛”精神轉化為實實在在的民生行動,為鄉村民生需求添力補位,成為鄉村振興路上的溫暖助力。
聚合專業力量 精准回應民生需求
“山區老人腿腳不便,經常把小病拖成了大問題。還有的孩子眼睛近視了都不知道。這些都是咱要啃的‘硬骨頭’。”祁門縣支部主委鄭霞在支部會議上說的話,道出了支部開展社會服務的初衷,那就是“哪裡有需求,支部的服務就延伸到哪裡。”
支部走訪全縣多個鄉鎮,梳理群眾需求,構建“支部統籌+黨員專長+群眾需求”的精准服務機制,將黨員的專業和資源優勢轉化為社會服務實效。
在健康服務領域,支部瞄准山區中醫診療資源不足、中老年人群頸肩腰腿痛高發的現狀,組建醫療服務隊,聯合縣中醫醫院精心打造“中醫下鄉”品牌。
2024年5月的塔坊鎮南光輝村義診,便是支部精准服務的生動實踐。義診前一周,支部委員分頭走訪村裡20余戶老人,發現80%的老人有膝關節疼痛、腰椎不適等問題。於是,當即敲定開展以針灸推拿為主、健康宣教為輔的社會服務。義診當天,支部黨員們帶著便攜式針灸儀、血壓計和健康手冊,早早到場布置。很快,村民們也聞訊而來,在服務台前排起了長隊。黨員周繼峰診台前的隊伍最長,他是縣中醫醫院的針灸推拿骨干,專業特長與村民需求高度契合,是醫療服務隊的主力。另一邊,黨員汪丹丹正忙著給村民們發健康手冊、宣講養生知識,從“低鹽飲食”到“關節養護”,她把專業知識講成通俗易懂的家常話,讓村民們聽得懂、好理解。當天,120余人次的服務量背后,是支部“按需派單、專業接單”的周密規劃。截至目前,支部已累計為全縣8個鄉鎮提供義診服務1000余人次。
在特殊困境兒童幫扶上,支部創新“一對一精准匹配”機制。通過摸排全縣困境兒童情況,支部根據孩子的需求與黨員專長,讓其“結對子”。教育領域黨員負責輔導學業,企業家黨員提供物資支持,醫護黨員提供健康服務。柏溪鄉柏溪村的祺祺(化名),父親和爺爺殘疾,還有太奶奶癱瘓在床,家庭生活十分困難。孩子性格也內向,學業落后。支部將祺祺與黨員胡大明結對后,胡大明不僅每學期給她送書送文具,還利用寒暑假與黨員教師一起上門給祺祺輔導功課。春節前,支部走訪時,胡大明特意為祺祺准備了“愛心紅包”和新書包。接到禮物的祺祺非常高興,小聲地說:“胡伯伯,我這次考試進步了!”支部還聯系民政部門、教育部門為祺祺申請補助,讓“一時幫扶”變成“長久守護”。
完善長效機制 暖心關愛持續升溫
“服務不能像一陣雨,要變成常流水,讓群眾隨時能感受到溫暖。”這是支部在制定社會服務長效機制時的核心理念。通過建立常態化慰問、結對幫扶等制度,支部將零散的愛心行動系統化、長期化,讓關愛持續升溫。
2023年6月,支部帶著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防暑物資前往蘆溪鄉敬老院,慰問老人們,開展“夏日送清涼”活動。黨員周繼峰給老人們測量血壓,汪丹丹幫老人們整理床鋪、清洗衣物,洪琳則陪著老人們聊天……
每年夏季的“夏日送清涼”活動,是支部雷打不動的“必修課”。這源於一次走訪中發現的問題:蘆溪鄉敬老院的老人們多為空巢老人,夏季防暑物資短缺,缺乏專業健康監測。於是,支部決定將敬老院列為固定服務點,每年6月組織醫護黨員開展專項服務。
黨員鄭穎珍在箬坑鄉紅旗村駐村期間,更是將長效服務理念融入日常。她發現村裡孤寡老人缺乏活動場所,留守兒童放學后無人看管,便主動向支部匯報,爭取資源推動閑置的小學教室改造。隨后,支部多次召開會議,擬定方案,協助紅旗村爭取項目資金。2024年7月,集日間照料、課后輔導、文娛活動於一體的“紅旗村幸福院”正式啟用。75歲的孤寡老人李奶奶每天都來幸福院與老伙伴們聊天,留守兒童小浩則在課后輔導室寫作業,他說:“這裡有奶奶們講故事,有老師教作業,比家裡熱鬧多了!”
凝聚多元力量 齊心助力鄉村發展
“鄉村振興需要‘眾人拾柴’,支部就是要當好‘搭柴人’,把黨員的‘單打獨斗’變成‘集體作戰’。”支部副主委陳雪蓮說。支部充分發揮聯系廣泛的優勢,構建“支部牽頭+多方聯動+群眾受益”模式,將志願服務升級為助力鄉村發展的綜合行動。
破解農產品“出山難”是支部關注的一個重點。支部在調研中發現,祁門山區盛產羊肚菌、山茶油等優質農產品,但村民缺乏種植技術和銷售渠道,導致好東西賣不出去、賣不上價。於是,支部成立助農小組,來自不同領域的黨員們分別負責渠道對接、市場推廣、農業技術指導等。
小路口鎮春風村的羊肚菌產業逆襲,正是支部精准幫扶的成功實踐。2021年,春風村村民想要試種羊肚菌,但卻怕有風險。當時陳雪蓮正在春風村駐村。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她非常著急,立即將情況報告給支部。支部召開專題會議研究后,決定採取“支部擔保、黨員帶頭、村民跟進”的模式,幫助春風村村民解決這一顧慮。支部協調聯系縣農業農村局提供技術支持,陳雪蓮則自掏腰包赴浙江學習種植技術,帶頭試種3畝“樣板田”。採收季來臨時,支部又組織黨員分頭行動:企業家黨員聯系黃山市區30多家商超建立直供關系,年輕黨員通過開展產品網絡宣傳,陳雪蓮則帶著樣品跑展會談訂單。26.36畝羊肚菌銷售一空,帶動村集體經濟增收40萬元,村民們看著賬本笑開了花。
4年來,支部通過這套模式,累計幫助祁門縣部分鄉村銷售農產品5700余斤。
2024年3月,支部了解到大坦鄉復興村村民有中醫診療、法律咨詢、教育規劃等多重需求,當即決定開展“全方位服務日”活動。活動當天,支部在村裡設置中醫問診、法律咨詢、教育咨詢等服務台,村民們可以按需“打卡”不同服務台。65歲的村民劉大叔看完中醫后又去聽普法課。他高興地說:“以前辦事要跑好幾個地方,今天,在家門口啥問題都解決了,你們想得太周到了!”這天,支部共服務了170余人次。
每一次活動都源於群眾需求的精准摸排,每一項服務都依托黨員專業的精准匹配,每一個成果都來自集體力量的精准發力。未來,民革黃山市祁門縣支部這支充滿溫度與力量的隊伍,將繼續把社會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更多山村,在祁門山水間描繪出更多“博愛﹒牽手”的溫暖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