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詳情頁
民革中央網站>>稿件上傳>>民革四川
張祖濤代表:進一步提高全日制博士生獎助學金         2025年03月10日15:33

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核心儲備人才,全日制博士研究生承擔著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和學術創新的關鍵使命,在科研事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最新統計,我國在讀博士生規模已超過61.2萬,其在校期間的獎助學金及津貼一直是各方面持續關注的話題。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委員、成都工業學院副校長張祖濤在受訪時表示,近年來,為保障博士研究生安心科研,國家與高校已採取相關措施切實提高博士生收入。但我國博士研究生目前的基本補貼仍執行的是2017年的標准。據統計,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全日制博士生的綜合月收入仍在3000元左右,屬於同齡人中的低收入群體。

針對目前在提升博士研究生資助方面面臨的挑戰。張祖濤表示,首先是財政支持缺乏精准性。即財政資助標准未能充分考慮地區差異和學科成本,導致東部與西部、理工科與文科等博士生資助水平差異較大,難以精准滿足實際需求。

同時,財政撥款和獎助體系的覆蓋面有限。據公開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博士畢業生中的延期畢業者比例為49.4%,這些博士研究生難以獲得足夠資助,面臨巨大的經濟壓力和畢業壓力。

其次是資助評選機制固化。他指出,目前博士生獎學金評選標准主要以學術成績和科研成果為主,且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學科差異,評價體系“唯成果”,限制了學生個性化發展和創新能力培養。

最后是博士研究生資助渠道的單一化。導師受縱向課題勞務費比例限制,難以加大資助力度,博士生可申請的科研基金項目數量有限。目前,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中企業、政府屬研究機構、高等學校經費所佔比重分別為77.7%、11.6%和8.3%。雖然企業經費佔比超過七成,但其參與博士生資助的積極性和力度均不足,大部分資助博士生的經費來源於高校。

對此,張祖濤建議應構建“精准化+可持續”資助體系。制定綜合評估標准,結合科研潛力、經濟狀況等多維度因素,精准評估財政支持對象,確保資金流向真正有需求的全日制博士生。

同時,鑒於我國博士研究生四年畢業率在50%的現狀,他建議針對因學術原因未四年畢業的博士生,增加一年的資助期限,以緩解延畢帶來的經濟壓力。

在評價標准方面,鑒於不同門類學科在學科關注度、成果轉化周期和難易程度上存在差異。他建議應遵循不同學科特點和研究規律,對不同學科內博士生實行差異化的定期檢查評估和動態退出機制,並對評估合格的予以滾動資助。同時,在博士生資助向基礎學科和國家急需的學科傾斜的同時,關注瀕危絕學學科,設立學科專項扶持計劃,為從事交叉學科研究的博士研究生提供專項獎學金資助。

此外,還建議構建“政府、市場與高校三維驅動”模式。政府通過政策引導和資金支持,將博士培養經費單列科目,提高橫向課題中用於學生資助資金的比例。同時,地方政府應設立地區專項獎助學金,鼓勵博士在當地就業。對設立博士獎助基金的企業,給予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比例提升的優惠政策,激勵企業積極參與博士生資助。

“企業或各級機關事業單位可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博士生提供科技研發項目或專業實踐機會。”張祖濤說,要激勵博士生參與各類科研項目和實驗室的日常管理,通過助管津貼提高其收入。

(來源:中國科學報)

專題推薦

  • 民革十四屆三中全會
  • 孫中山與黃埔軍校——紀念黃埔軍校建校100周年學術研討會
  • 2024全國兩會民革參政議政專題
  • 新開局 新面貌 新作為聚焦民革十四屆二中全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專題報道
  • 民革小小圖
  • 組織換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