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后,國內休閑食品企業迅速崛起,其中,休閑食品企業數量最多的省份是湖南,根據全國人大代表、鹽津鋪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學武提供的數據,湖南休閑食品年產值佔全國行業總產值的1/3。但與此同時湖南休閑食品產業也面臨著挑戰。
此外,隨著近年來中國消費品牌加速融入全球市場,中國風味成為全球消費新熱點,中國消費品牌全面走向世界,迎來了歷史性躍遷契機。但中國風味產業在全球化進程中也存在短板。
在2025年全國兩會期間,張學武帶來了關於支持湖南休閑食品產業發展、加速打造中國風味方面的提案,支持、促進產業發展。
支持湖南休閑食品產業發展
張學武指出,湖南休閑食品產業面臨著創新能力待提升、企業“散小弱”、健康化轉型壓力突出的挑戰。
“湖南休閑食品企業數量眾多,產品、渠道、模式等同質化現象較為普遍。例如在辣條市場,盡管有麻辣王子等知名品牌,但同質化依然嚴重,導致價格競爭激烈,壓縮了企業的利潤空間。休閑食品企業普遍缺少創新資源,研發投入不足1.5%,原創性產品佔比低於20%﹔一些中小企業的生產設備和工藝相對落后,智能化、自動化水平較低,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難以保証。”張學武表示。
張學武進一步表示:“湖南休閑食品企業中,中小企業佔比較大,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實力、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這些企業在產品研發、市場推廣、品牌建設等方面投入有限,難以與大型企業競爭。”
在做大做強企業方面,張學武建議支持休閑食品頭部企業上市,打造國際領軍企業。“當前,受國家政策限制,食品企業在內地上市受阻,部分休閑食品龍頭企業通過港股以及新加坡等渠道上市,融資能力有限,不利於食品企業國際化進程。強烈建議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推動符合條件的食品企業在A股上市,設立食品產業專項債。鼓勵休閑食品企業通過並購重組整合產業鏈資源。”張學武建議。
在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方面,張學武建議國家支持湖南食品產業科技創新,依托岳麓山實驗室(種業),建設國家級食品科學與工程實驗室,重點攻關食品加工技術、營養健康配方等領域,打造食品產業發動機。還建議國家在長沙打造全球休閑食品創新中心,集聚研發機構、檢測中心、中試基地等創新要素,為中國休閑食品全球化厚植創新土壤。
在加快休閑食品企業數智化轉型方面,張學武建議國家加大對休閑食品企業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扶持,鼓勵企業引進先進的數智化技術和設備,推動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構建食品產業工業互聯網平台,實現供應鏈協同優化﹔推廣“區塊鏈+食品安全”溯源系統,提升質量管控水平,推動湖南休閑食品產業向高端化、綠色化、品質化邁進。
此外,張學武還建議支持食品品牌出海。“要成為全球品牌和全球企業,出海是企業必經之路。建議政府設立休閑食品出海專項扶持資金,支持休閑企業海外市場開拓、研發創新、品牌建設等活動。”
加速打造中國風味
張學武指出,由國家勢能上升和全球消費升級兩大紅利共同推動,中國風味走向全球迎來戰略機遇。但是在中國風味產業全球化的進程中,品牌價值、標准話語權、供應鏈安全、本土化運營四大關鍵短板依然突出。
具體來說,張學武指出,一是自主品牌溢價能力不足。全球零食品牌百強僅3家中國企業(美國35家、日本12家)﹔代工產品佔比超60%,國際品牌通過“中國制造”攫取高額溢價,如卡樂比薯片中國代工企業毛利率不足20%,而其品牌毛利率達65%。二是國際標准制定參與度低。在食品法典委員會(CAC)關鍵標准制定中,提案採納率不足8%,遠低於歐盟(32%)、美國(25%)。三是關鍵生產要素受制於人。海關總署2023年數據顯示,我國棕櫚油、乳制品等核心原料進口依存度超75%,而日本醬油原料自給率超90%。此外,全球食品加工裝備前十大品牌中,無中國企業的身影。四是本土化運營能力滯后。73%的出海企業在主流市場過度依賴華人市場、流量平台,產品多為復刻,主要依靠價格競爭。近3/4的企業照搬國內模式,缺乏本土化的研發、生產和運營體系。
面對當前的核心挑戰,張學武認為,亟須以全局思維構建系統性解決方案。建議統籌產業鏈、創新鏈、政策鏈協同發力,從品牌塑造、標准掌控、技術突圍、屬地融合四個維度協同發力。
具體而言,第一,探索全球消費者品牌塑造。建議國家優先在RCEP成員國建立5個以上品牌根據地,通過重點市場三年深耕計劃,打造品牌國際化示范樣本﹔將中國風味納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框架,每年選定3個重點國家舉辦中國風味交流活動,打造“全球風味文化節”,對參與企業給予政策引導、經費補貼。建議中宣部協調抖音TikTok、Temu等平台開設“中國風味旗艦店”,幫助中國品牌擁抱歐美主流市場的內容電商渠道紅利,突破過往依靠華人超市彎道超車模式,搭載內容電商“貨找人”的直道模式,打破當前歐美主流消費市場牢不可破的競爭格局。
第二,構建中國風味標准戰略體系,建議由市場監管總局主導立項,牽頭制定《中國風味標准化體系》,明確“中國風味”定義、分類及評價指標,設立《香辛料辣度分級》《發酵工藝參數》等行業標准,結合傳統飲食文化(如八大菜系特征)與現代科技(如感官科學、風味物質檢測技術)制定分級標准﹔推動國際標准互認,推動“辣味健康指標”等關鍵指標納入國際食品法典(CODEX),讓中國風味在國際舞台上擁有“話語權”,以中國風味重構全球味覺秩序。
第三,以研發躍遷強化科技閉環,建議科技部牽頭實施“風味科學攀登計劃”,推進核心技術攻堅,運用風味組學等技術解碼八大菜系核心配方,建立“中華風味物質百科全書”﹔鼓勵頭部企業聯合江南大學等院所組建“中國風味科學實驗室”(建議工信部重點支持),重點突破魔芋、豆制品等本土優勢風味品類,開發符合全球健康趨勢的功能性產品,建立“健康中國風味”認知標簽﹔此外,推動高校開設“食品國際化管理”學科培養復合型人才,推動國家知識產權局開辟綠色通道支持風味創新專利縮短審查周期,以科技賦能中國風味。
第四,推進品牌全球本土化建設。建議商務部建設區域性國際產能合作示范區,在RCEP框架下建立東南亞食品工業園,聯合本土企業形成全鏈條集群﹔支持企業在海外建設本土化生產基地,聯合本土企業發起“全球食品創新伙伴計劃”,加強消費者洞察研究,合作開發跨文化爆品﹔支持企業收購海外本土品牌,提升屬地員工佔比。
張學武表示:“當前全球市場格局深度調整,中國風味產業迎來關鍵窗口期。我們應以品牌塑造佔據心智制高點,靠標准突破掌控話語權,用技術創新鍛造競爭力,借屬地運營扎根全球市場,系統性推動中國風味從‘產品出海’向‘品牌出海’大跨越,打造全球消費者品牌,引領全球風味創Hehson潮。”